建设用地审批平均省级审查时间缩短至3天,审查一次性通过率由10%提升至85%;制定土地管理代码编制规则,实现数据集成、制度重塑、流程再造、场景创新,推动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跑动……
近年来,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借力数字化赋能国土空间智慧治理的契机,加快推进以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系统为核心的土地全周期管理信息化建设,深化用途管制数据治理,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坚实支撑。
“从1月份签约到5月份开工,荆州项目交地速度在我们公司全国项目中绝无仅有。”2023年5月,在荆州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先导科技集团负责人在参加湖北省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时说,用地审批一般要25个工作日,该项目仅用了10个工作日,湖北厅审批环节仅用3个工作日。
“我们围绕用途管制数字系统,制定了建设用地集中审批改革实施方案,将分散在5个处室的用地审批权集中到一个处室,将原9个业务审查岗优化为5个审查岗,实行集中办公,一件事由一个处室办到底。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实行‘在线修改’、取消‘远程补正’,大大提升了报件通过率。”湖北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湖北厅采用“省级统筹、三级协同、内外联动”应用模式,搭建湖北省重大项目策划生成系统,在项目谋划阶段提前介入,做好空间适配,引导项目科学选址,提供地块占压查询、合规性检测结果反馈以及检测报告文件共享等3项服务接口,已成功为全省100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2000多次空间准入协调论证服务。
湖北医麦德医疗用品生产基地是咸宁市招商引资项目,咸宁高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服务中心通过“码上服务、多审合一”,仅用2天时间就帮助企业取得开工所需的七项证件。

“这是通过数据融合实施一码管地带来的好处。”咸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实施“一码管地”,该市用地审批由之前的“串联”变为“并联”。在用途管制的各个阶段,字段信息、材料附件、地块范围等资料自动获取、自动带入、自动组卷,有效减轻了业务审批人员信息录入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30%以上。同时,通过“智能审查”加强对审批行为的刚性约束,自动检查空间数据的合规性,以及前后阶段相同指标的一致性,确保审批全流程上下衔接、相互印证、不越“红线”,平均减少耗时60%以上。
湖北通过推进“一码管地”改革,构建了以“电子监管码”为核心的数据关联共享机制,赋予土地专属“身份证号”,搭建起以用途管制为核心,向前串联规划编制、向后贯通确权登记、执法督查等业务的数据框架,实现业务全环节打通,串联起土地的“前世今生”,审批效率大大提升。
近年来,湖北厅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用途管制工作,通过数据交互融合推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科学化,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建立横向业务协同机制。湖北厅完成了与省发改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省住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中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全省统一的标准接口,实时获取建设用地预审、规划选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业务数据,并同时将用途管制业务审批信息和相关数据共享给相关部门,打通省级平行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交换渠道。
——纵向联动实现四级数据交互。针对建设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国家重点项目先行用地,湖北省级层面建立了全省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系统,省、市、县三级在省级系统开展业务审批,相关信息统一推送至全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系统。针对“一书三证”等市、县级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湖北采用统分结合的模式,对已有自建系统的市、县采用系统对接方式,省级开发相关数据接口,市、县通过接口实时推送到省级系统和全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系统。湖北厅建立省级预警监测工具,实时监控数据推送情况,支持人工干预模式对重点项目进行优先推送,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交互。
——立足管理需求推进数据扩容。按照全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数据规范试点要求,结合全省实际,湖北厅制定了《湖北省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数据规范(试行)实施方案》,系统梳理用途管制业务流程,细化明确各环节审批职责,从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等方面提炼审核要点,进一步整合土地利用计划、用地审批、规划许可等用途管制数据,构建可量化、可检索、可追踪的数据标准体系,新增数据填报项30多个,附件材料目录60多个,形成全省统一、全面、准确的用途管制成果数据底图。
——立足统一底图推进数据整合。依托省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湖北开展了全省用途管制历史数据治理与融合,通过整合集成土地利用现状、“三区三线”规划管控、用途管制各类审批、控制性详规、村庄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等数据,共享住建、交通、水利、能源等行业空间类专项规划数据,形成全省用途管制管理统一的底板、底图、底线,构建“湖北自然资源大脑”运营中心,提升用途管制业务一体化数据支撑能力。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按照“机器代人、人人会审”的思路,围绕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全过程,研发了各类智能辅助工具,提供给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审批部门使用。其中,在选址预审阶段,研发“机器选址”工具,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中的管控要求数字化转译形成的规则,输入相应条件可在1分钟内筛选出满足条件的候选地块;在用地报批阶段,研发“智慧报地”工具,服务于各区(分)局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材料形成和快速组卷,对耕地占有税、区片综合地价进行自动计算、验证;在土地供应阶段,研发“规划条件自动提取”工具,根据规划条件各要素的数据来源和计算规则,在10秒左右提取出规划建设要求,为土地出让提供高效服务;在规划许可阶段,研发“建筑方案智能图审”工具,在三维场景下辅助设计方案快速审查,可在5分钟内完成10万平方米的建筑设计方案审查。目前,各项工具已在市、区两级推广,面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审批部门使用,支撑项目在各阶段从报建、审查到落图的数字化管理,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准确度。

“规划条件自动提取”工具
武汉局的做法,只是湖北自然资源系统以智能辅助为抓手,提升用途管制工作整体质效的一个代表。
为解决全省用途管制业务审批“底数不一、算法不一、结果不一”的问题,湖北厅以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数据规范为标准,统筹现有卫星遥感、调查监测、执法举证、负面清单等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建设用地审查内容、要点进一步细化为236类、1386条,建立500多项审查规则,形成省市县一体化的用途管制业务申请、受理、审批与检测监管体系,建成“统一底图数据、统一核验规则、统一赋码关联”的审批管理智慧流程图;依托机器审查算法,将审查规则转译为数理逻辑,将审查结果时效达到分钟级,为建设单位、业务经办人和处室负责人等用户提供不同层级的智能化辅助,实现业务办理智能引导与提示,提升审查效率。
通过研制基础算法和模型、数据处理、空间分析等通用工具,以及自然资源要素监测识别、智能审查审批等专用工具,湖北构建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智慧审批模块,实现收件预审、智能审核、智能流转等服务,全面提升审查时效、质量和风控能力;同时系统构建的带图智审模块,对批次地块进行征地检查、三线检查、国土空间规划检查、违法用地检查、权源检查、现状分析等图形叠加分析,对项目界址进行审核,一键分析并自动生成报告,打通智能化能力供给“最后一公里”。
此外,湖北厅按照自然资源部监制的规划用地审批许可文书规范样式,依托电子印章服务生成电子证照,实现证书全流程电子化管理;提供电子证照二维码识别验证、证照信息解析核验、在线下载等各类服务,依据证书编号跟踪许可证书核发、领取、查验、变更、注销的全流程、全周期规范管理;推动规划许可电子证照落地应用,全程实现“无纸化”服务。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用途管制数字化转型 | 湖北:用好信息化“工具箱” 助力土地全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