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让城市历久弥新——平安大街街道更新

让城市历久弥新——平安大街街道更新
让城市历久弥新——平安大街街道更新

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首都的职责,也是民心所向;城市更新关乎首都发展,也与市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北京努力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符合北京情况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更新之路,实施了一批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优秀案例。随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参与日益广泛,机制创新不断涌现,名城保护的全新局面正逐步展开。


为重点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丰硕成果和重要成就,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支持,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组织编制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本栏目精选其中部分案例,旨在推广践行名城保护理念的优秀更新实践。


案例名称:平安大街(东城段)环境整治提升,与(西城段)合计为一项。

案例类型:实施项目类

(东城段)参与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澳斯派克(北京)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区城管委、区园林绿化局、东四街道办事处、交道口街道办事处、北京市合力电信有限公司、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泽阳科信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斯普瑞电气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城区供电开发有限公司、北京世纪经典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北京东兴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城建亚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东城段)实施时间:2020年9月至2021年7月

(西城段)参与单位:西城区城管委、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蓟城山水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西城段)实施时间:2020年10月至2021年底


曾经

平安大街并不舒适


1999年,平安大街建成时,宽度约40米,双向6车道,路面开阔。但时隔21年,40米左右的道路宽度已经不再符合当前老城区的交通环境要求。


环境心理学上有个“尺度”的概念,当道路的宽度是路侧房屋高度的两倍时,人对环境的感觉是舒适的,反之,过宽或过窄,都不舒适宜人。平安大街两侧,现有房屋高度为3米至6米,而路宽达40米,远远超过房屋高度的两倍,让人感觉很有距离感,住在大街两侧的老人曾反映40米的过街距离太长,大街缺乏绿荫,通行安全性、舒适性低,甚至产生了“平安大街并不‘平安’”的抱怨。

让城市历久弥新——平安大街街道更新

1999年拓宽并贯通后的平安大街街景

(设计团队拍摄)


不仅如此,通车21年来,不断增加的灯杆、电箱布局杂乱,给大街的第五立面“织”出一条又一条空中障碍,严重影响了平安大街景观视廊的整体观感。


虽然通车20余年来,这条宽阔的大街的确缓解了交通问题,但缺点也显而易见:街道高宽比严重失衡,破坏了老城的优美度和舒适度;车辆高速行驶,人们难以停下来游览和购物;缺乏绿荫、阳光直晒,加重了老城的热岛现象。因此,平安大街这条地处二环里的城市主干道,并不舒适宜人,也与如今老城悠闲慢生活的定位相悖。


提升

林荫大道重现老城风景


2020年8月,北京市出台了酝酿已久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其中明确要让老城慢下来、静下来,要安宁交通、林荫街巷、健步悦骑,内环路被定位为由健步悦骑与高品质公共交通共同支撑的绿色交通骨架。这成为20年来平安大街进行再次综合改造的主要契机。


核心区控规中提到,未来平安大街要按照“林荫街巷”进行打造,同时平安大街的特殊性还在于沿线有密集的历史文物古迹,所以核心区控规中也提出平安大街要强调时代特征、表达不同时代和特色风貌,这也是此次更新的一个重要目标。


平安大街环境提升采取示范段先行、分段实施、分段亮相的模式。2020年10月,平安大街东城段、西城段全面进行环境提升,通过增设中央绿化带、改善街道步行骑行环境、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保护展示历史文化遗产等,把平安大街打造成为安全、舒适、绿色、人文的健康街道和古都文化名片。


绿化是整治提升的重点,在保持公交专用车道、非机动车道宽度不变的前提下,机动车道数量不减,但宽度“瘦身”,为“林荫”腾空间——在路中央增设了2米至3米宽的绿化隔离带,同时结合周边皇城遗存、仓廪文化、居住文化特色,选植国槐、海棠等乡土树种。使平安大街的林荫化率增加至70%,整条街变得舒适宜人,绿意盎然,让平安大街变身成一条林荫景观大道,实现有荫可乘、有景可看、有座可憩。

让城市历久弥新——平安大街街道更新

中央绿化带对平安大街街道尺度的重构,2021(东城段)

(张维民/摄)


这场大街的“华丽蜕变”亮点众多,总结来说,本次更新是对整个体系进行梳理,提出全方位解决策略,采用影响最小的微更新模式。


1

中央绿化带的设立,综合考虑了多重因素和现实条件,不仅形成了具有北京老城特色的林荫道,调整了空旷失衡的街道空间尺度,同时利用它实现了过街安全岛,解决了平安大街过街难的问题。通过提高绿化带树池高度,避免了对道路下大量管线的大开挖。

2

因平安大街现状承担了城市重要的交通流量,更新以对日常交通最小影响为前提。通过与交通部门配合,根据科学研究数据,精细化设计车道宽度,优化路口匝道数量。在对交通流量没有大改变的情况下,增设了中央绿化带,并优化了步行、骑行道宽度和连续性。

3

在这么长的线性城市空间内,面临复杂的综合问题,而且平安大街一直为各界关注,因此采用实验段方式先行推进,待各方确认后推广到整个路段,非常有效地规避了整体决策和实施中很多风险。

4

活化利用沿线或封闭或荒废的历史古迹,使其从视线和使用上对市民开放,形成具有活力和场所精神的城市公共空间。对沿街不同类型的建筑风貌进行分类并予以不同的处理策略,部分城市节点建筑中做了时代性表达的探索,将传统材料、色彩、比例关系融入现代建筑语汇中。

让城市历久弥新——平安大街街道更新

改造后街道尺度的变化带来使用者舒适度的提升

(设计团队拍摄)


揭秘

东西协作、避免一街两样


一条平安大街,贯穿东城、西城两区,从长度看,两区几乎各一半。整治提升过程中,两区充分沟通,协作推进,统一规划、统一治理,避免一街两样。


避免一街两样,首先要有一套统一行动、便于协调的工作模式。在平安大街项目中两区政府充分发挥属地作用,成立现场工作专班,结合两区情况,最终确定了同一家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平安大街提升改造的设计单位,采取东西城分组设计、示范段先行、对标对表、统筹协调的设计方法。


为进一步落实核心区控规,首规委办构建“5+2+2”工作体系,即首规委办5个处室,规自委东西城分局,以及北规院首都所和名城所形成联动,对核心区内涉及东西两城的项目进行统筹规划。


柴培根是平安大街两名总控设计师之一。张自忠路示范段亮相后,柴培根和新组建的西城段设计团队先走访示范段,再踏勘西城段,确保设计风貌统一。2020年12月底,西城试验段设计方案初步形成。根据首规委的要求,两区梳理了一个包含建筑、交通、景观等几大项、几十个小项的清单,用于互相对标对表。

让城市历久弥新——平安大街街道更新
让城市历久弥新——平安大街街道更新

张自忠路口东南渠化段改造前后

(设计团队拍摄)


平安大街是条古老而独特的街道,它的建成获得了市民、市政管理部门和各方面的普遍好评。随着中国的城市建设进入存量发展阶段,更新改造的问题突显,在大家对人文、绿色等观念不断更新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平安大街更新的实践范例非常有意义,整体的思维、多团队、部门的合作、精细化的工作、市民参与的方式,将是正确的方法和宝贵的经验,可以使我们的城市历久弥新、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内容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 年)》、北京晚报、规划中国、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本内容由北京印迹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故宫边上封闭百年的皇家档案库——皇史宬的保护利用

从“工业遗产”到“数字客厅”,旧厂房用新科技讲述朝阳故事

箭扣长城修缮工程,探索长城保护北京经验

修旧如旧还原古桥“本色”——近600岁八里桥的保护修缮工程

探秘东四胡同博物馆,感受京味儿文化独特魅力


您与京城,一之隔!

让城市历久弥新——平安大街街道更新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北京日报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让城市历久弥新——平安大街街道更新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让城市历久弥新——平安大街街道更新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