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为贯彻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深规院承担开展了《福田区环中心公园活力圈“双碳”建设规划指引》《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双碳”顶层规划研究》《龙岗区创建广东省首批碳中和试点示范区专项举措及项目库》《盐田区建设项目碳排放全过程管理实施指引编制 》等相关项目,在深圳规划实践了低碳城、海绵公园、绿色建筑等空间场所。然而,当我们试图向公众传达这些低碳知识时,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很多信息并没有被有效地理解和吸收,更不用说面对如同“纯净白纸”般的儿童。
为了积极响应全球气候变化议题行动,提升全民“碳素养”,特别是针对Z世代群体,教育部于2022年印发了《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到2025年,要在大中小学普及传播绿色低碳生活理念,绿色低碳理念进入大中小学教育体系;到2030年,实现学生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的系统养成,形成较为完善的多层次绿色低碳理念育人体系并贯通青少年成长全过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的“双碳”人才在55万至100万名左右,而目前的相关从业者仅为10万名左右,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儿童既是“双碳”战略目标的受益主体又是立足长期发展接棒“双碳”事业的生力军,低碳教育在儿童层面的普及程度尤为重要。

作为近年来的热词,“双碳”的身影随处可见。在小学课本上有对低碳生活的倡议,在公园里有低碳主题的打卡活动,在新闻热搜上可以看见卡塔尔世界杯达成了首届“碳中和”世界杯的成就。虽然“双碳”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但对于“碳中和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碳中和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等问题,很多成人依然是一知半解。当学校要求家长给孩子讲解相关概念并以身作则时,也难免草草了事,孩子们就更加不得要领。
目前,面向儿童的“双碳”科普方式有多种,常见的包括出版物和宣传材料、课堂教学及培训、社区教育和实践项目、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等。然而,儿童在接受上述碳中和科普时也常面临一些挑战:
1/ 内容复杂性和抽象性
“双碳”知识涉及复杂的科学术语,例如碳足迹、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能源等。这些概念对于成人来说可能已经比较抽象,对于儿童则更难理解。
2/ 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更容易被互动游戏、动画视频和实际操作等吸引。传统的科普方式以讲座、文字说明和图表展示为主,很难吸引长时间的兴趣和注意力。
3/ 缺乏情境化的学习体验
“双碳”知识通常被孤立地教授,缺乏与日常生活的直接联系,儿童难以将这些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从而感到知识不具备应用价值。
4/ 缺乏社会和家庭的支持
家庭和社会对“双碳”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儿童在课外难以获得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机会,阻碍了他们对“双碳”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那么,如何将“双碳”知识降维转译成大家都能明白的事,并且能够让儿童感同身受,转变思维并积极加入呢?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如何用游戏化学习的方式来传播专业知识,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在愉快玩耍的同时收获知识和成长。
游戏化学习是指将游戏元素和机制应用到非游戏情境中,根据学习者的特征以及教学内容,把教学目标隐蔽于游戏活动中,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提升学习效果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教学策略设计、游戏活动实施及参与式任务等。将游戏化学习应用到“双碳”科普中,有以下几点优势:
1/ 简化复杂概念
将抽象的“双碳”知识转化为直观的游戏元素,使儿童更容易理解。例如,利用游戏中常见的“找不同”机制,可以让学生主动发现不同能源的具体特性及其对环境的不同影响。
2/ 增强学习兴趣和动机
游戏化学习通过互动性强、情节丰富的游戏设计,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例如,角色扮演的游戏能够为学生提供共情的场域,增加学习动机,继而主动思考个体与宏观环境问题的关系。
3/ 提高学习效果
游戏化学习强调“做中学”,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例如,学生参与设计在虚拟社区中可能发生的不同气候游戏场景,可促进学生对天气、气候等概念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4/ 支持合作与社交学习
团队任务的完成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双碳”知识的理解,还在社交互动中得到了综合素质的提升。





针对儿童阶段的发展特点和知识吸收习惯,游戏化学习存在着适配的优势,也体现了其在碳中和科普中的必要性。为了让“双碳”科普更生动,让“双碳”故事更好懂,我院携手小鲸探(深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了《欢迎来到“碳中和”嘉年华》系列课程(以下简称“系列课”),本部分将以其为例剖析游戏化学习在系列课中的应用,以抛砖引玉。
系列课策划之初,考虑到儿童好奇、爱玩的天性,采取了更为形象化的策略,将“嘉年华”这一充满游乐活动的概念植入系列课中,将系列课程命名为《欢迎来到“碳中和”嘉年华》。一方面希望通过“嘉年华”这个形象的概念,让看到信息的儿童及其家长,能够直观地产生画面感,继而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另一方面也以此为具体课程设计定下基调——是让学生能够“玩中学”、有参与感,且贴近日常生活的课程。
系列课内容融合了气候学、地理学、生态学、历史学、化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学科,以比尔·盖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一书为思考框架,又叠加了戏剧创作表演、手工设计制作、桌游卡牌设计、服饰使用、谜语创作等创意技能,对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等方面的设置无疑都存在挑战。研课团队经过反复讨论,决定根据拟面向的特定年龄段7-15岁(其中又拆分为7-10岁和11-15岁两个阶段)儿童群体的特质,敲定知识点、知识深度、活动及参与方式等,生成六期主题课程。各主题面向的学生群体、授课形式、学生参与方式均各有侧重,构成了在逻辑上相互关联,但形式上丰富多样的“嘉年华”形式。


第一期
《北极熊的“碳”息》
——“围裙剧场”表演教学
适用年龄:7-10岁儿童
核心内容:全球变暖带来的生态系统连锁反应及气候警报
技能&学科:戏剧创作表演+气候学、地理学、生态学

课程以一种温馨而又引人深思的方式,借鉴戏剧教育的游戏方法,用以小见大及“专家的外衣”等方式,为学生介绍全球变暖带来的生态系统连锁反应及气候警报。课程通过戏剧游戏的参与和体验,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戏剧编创的方法及代入角色的重要性,随后以一则北极熊因为全球变暖被迫搬家的短故事为先导,让学生们从围裙剧场编剧的角色出发,用生动的角色对话、情景模拟和道具设计为这则故事编创结局,促使学生代入北极熊的视角,感受全球变暖带来的北极冰川融化、食物链断裂、生态环境恶化种种极端环境现象,从而达到在场景中共情,在共情中收获知识,提升素养的目的。
···
第二期 /
《魔法石的“链”制》
——“吸碳手链”创意手工坊
适用年龄:7-10岁儿童
核心内容:引发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种类特征及产生途径
技能&学科:手工设计制作+气候学、化学

课程中学生们将化身为减碳魔法见习生,深入学习引发气候变化的六大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全氟化碳、甲烷、氢氟碳化物、六氟化硫)的特征及其产生途径,了解碳捕捉与碳消除等前沿减碳技术。为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见行动,课程设置了创意手工制作环节。学生将利用彩色多孔火山石的实体材料,模拟不同温室气体的分子组合,设计并制作出独一无二、寓意深远的“吸碳”火山石手链。这些手链象征着学生们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地球家园的承诺与努力,让学生在动手制作中感受到自己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成为小小环保卫士的热情与责任感。
···
第三期
《皇后的衣橱》
——“布艺手工画册”制作
适用年龄:7-10岁儿童
核心内容:碳浓度变化对人类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影响
技能&学科:服饰使用设计+气候学、历史学

课程以服饰为媒介,引领学生们探索气候变化(特别是碳浓度变化)如何影响各朝代的服饰功能与面料选择。从汉魏晋的曲裾直身,展现我国北方气候带与如今的差异;到唐朝的轻薄透纱,反映温暖湿润气候下对轻盈与开放的追求;再到明朝的立领设计,既保持优雅,又巧妙地应对气候的频繁变化;直至清朝的皮草貂裘,则是服饰装饰功能的体现。课程中学生们将扮演时尚敏锐的历史研究者,解锁各个朝代的服饰谜团及其背后的气候故事。互动体验环节学生可近距离接触现代蚕丝技术,亲手制作布艺手工画册,思考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如何平衡美观与实用,感受古代智慧与现代环保理念的融合。
···
第四期
《“疯狂”工业城 》
——“策略棋”桌游共创
适用年龄:11-15岁儿童
核心内容:生产动力改革带来的技术进步与人居环境污染
技能&学科:桌游设计+环境学、经济学

课程聚焦人居环境,以策略棋桌游的形式,带领学生们探讨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发展及环境影响。策略棋以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疯狂”工业城为背景,通过桌游的体验,先让学生们“见证”动力变革及交通、重工业的飞跃。通过完成任务挑战,如解锁新技术、管理工厂生产、优化能源配置等,理解生产动力改革如何推动社会进步。随后,引入马斯河谷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伦敦烟雾等污染事件视频,让学生们将全球十大污染事件的模拟场景融入桌游卡牌设计中,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污染给人类健康、动植物生态乃至整个地球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从而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
第五期
《舌尖上的“碳足迹”》
——“减碳扑克”模拟决策
适用年龄:11-15岁儿童
核心内容:食物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核算与全链减碳举措
技能&学科:卡牌设计+环境学、经济学

课程聚焦于食物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核算,逐步揭开食物从农田到餐桌每一个环节中的碳排放秘密,并学习全供应链减碳的有效举措。借鉴德州扑克的经典玩法,创新设计了一套“减碳扑克”教具,每张牌代表着种植、加工、包装、运输、消费及废弃物处理等不同环节,并附带了该环节的碳足迹数值和相应的减碳建议。学生们需要运用统计学、博弈策略等技能,结合手中的牌面,构建出最低碳排放的“食物链”,争夺“减碳之王”的称号。通过模拟决策、竞争对抗等过程,学生将深刻体会到个人饮食习惯和选择对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负责任的消费理念。
···
第六期
《能源“进化论”》
——“刮刮乐书签”谜语创作
适用年龄:11-15岁儿童
核心内容:能源行业与交通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碳举措
技能&学科:谜语创作+环境学、经济学

课程以交通工具的迭代为主线,将谜语创作融入其中,引领学生们探索能源奥秘。通过解开一系列能源谜语,学生们将洞悉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与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之别,洞悉不同能源交通工具(如电动汽车与燃油车、高铁与飞机)碳排放的差异,从而理解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课程巧妙设置了对比场景,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从高碳到低碳交通方式的转变,并通过刮刮乐书签的制作,引导学生们畅想未来新能源交通工具。学生不仅掌握能源行业与交通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碳策略,更深刻认识到个人、企业和政府在推动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


为引导儿童纠正日常生活的高碳行为,降低公众参与实践“双碳”目标行动的门槛,我院策划设计了《“低碳童行,绿色未来”儿童低碳教育项目》,并在2024年深圳市妇联第五届阳光行动公益创投大赛中获得资助,即将在今年暑假(7-8月)开展。本项目聚焦于7-15岁且对参与低碳及可持续发展等社会议题有热情的儿童群体。依据“知碳·玩碳·减碳”的项目逻辑,我们搭建了一个儿童参与“双碳”影响力传播的进阶路径,通过一系列个人学习成长,以游戏化的创新传播路径,将“双碳”理念影响并扩散到自己身边的家人、朋友中,再以共创设计成果展的形式,让更多的普通市民也能够真正理解“双碳”理念,最终实现“双碳”科学素养的全民培育和传播。
1/ 第一阶段:“碳中和”游戏化学习赋能
通过《欢迎来到“碳中和”嘉年华》系列课程,引导120位儿童通过“主题学习+游戏体验+设计创作”的途径,初步了解“双碳”与可持续城市发展等相关知识,帮助儿童构建系统思维,并在导师的引导下设计创作自己的“双碳”小游戏成果。
2/ 第二阶段:“碳中和”小达人实践传播
筛选出50位具有传播“双碳”知识意愿的优秀学员,以“愿景共创+活动策划+组织传播”为赋能内容,引导学员利用所学向身边人群发起“碳中和”主题活动(如主题班会、家庭生活会、社区游戏等),联结社群伙伴,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3/ 第三阶段:“碳中和”主题共创成果展示
将前两阶段的成果产出制作策展,以展板介绍、市集摆摊、路演推介、真人棋盘、戏剧表演等组织形式,引导社会公众以游戏化、趣味化体验的方式了解“双碳”知识,扩大传播影响力。
后期,儿童创作的优秀成果将会被推荐选送至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生态环境部气候战略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学会联合发起的“中国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China Youth,Climate Action),优胜作品及代表将有机会参加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进行展示。
结语
我院长期致力于深圳及全国儿童友好、低碳生态方向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是国内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先行者和领军者,是率先探索中国低碳发展转型之路的城市规划设计机构之一,既能以专业视角科普知识,又能洞悉儿童需求与心理开展丰富有趣的形式。秉承着“为城市我们可以做更多”的宗旨,我们有一群复合学科背景、年轻化的讲师,帮助儿童多维度理解城市的可持续运作。未来,我们也希望在儿童教育、公众科普等领域发挥更大的社会责任。
本文作者
蔡天抒,深规院 城市规划五所 高级主任规划师
禤颖,小鲸探(深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课程总监
李凌云,小鲸探(深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总监
本文插画作者
戴金,深规院 城市设计三所 主任规划师
项目信息
·《欢迎来到“碳中和”嘉年华》系列课程
研发团队:蔡天抒、禤颖、李凌云、戴金
·《“低碳童行,绿色未来”儿童低碳教育项目》
项目指导:俞露
项目组成员:马丽、蔡天抒、戴金、高尚、张弈等
合作团队:小鲸探(深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欢迎关注 ·
编辑
丨
何瑜
校审
丨
李晨


喜欢就给我们点个“👍”和“在看”呗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UPDIS共同城市):以游戏化学习赋能“双碳”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