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都立秋了,还这么热,晚上出去哪里凉快凉快?”


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夜生活底蕴深厚,是中国“夜生活发源地”。从20世纪80年代全国第一个灯光夜市“西湖路灯光夜市”到珠江夜游,再到近几年大力发展的“羊城夜市(Young城Yeah市)”城市夜间消费品牌,打造北京路-海珠广场商圈、天河路商圈、广州塔-琶醍美食聚集区、江南文商旅融合圈等都会级羊城夜市先行区,广州持续培育发展夜间经济特色高地,大力促进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炎炎夏夜如何舒适“夜蒲”?如何进一步拉动广州漫漫长夏的夜间消费与夜间经济?让我们来聊一下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国际新名词——“热夜”以及热夜下的清凉对策。


01

夏夜成为 “夜经济”消费活跃的黄金档


这个夏天,暑假、毕业季、欧洲杯、奥运会这些热点碰撞在一起,人们消费娱乐欲望进一步加剧。高温天气下,人们更愿意选择昼伏夜出,开启“白天宅晚上逛”模式,夏夜成为了“夜经济”消费活跃的黄金档

暑期以来,关于广州的“夜游”“夜市”搜索量和攻略笔记大幅增长,以堂食餐饮、休闲娱乐等为代表的生活服务品类在“晚七点”迎来全天订单最高峰,骑行量较暑期前提升20%,从19点一直持续到凌晨2点[1]。夏夜的滚烫热辣依然不能减退广州“不夜城”的热度。根据百度热力图数据,广州市民热衷于聚集在广州塔-芭醍、天河路、上下九-永庆坊、北京路-海珠广场等商圈度过夏夜,为夜间经济提供了旺盛动能。


热夜是什么


所谓“热夜”,是指日最低气温达28℃或以上的高温现象,香港是持续观测并发布这一气象指标的城市,记录了1884年以来的热夜现象,并将“热夜”作为本地酷热天气警告。

“热夜”是如何产生呢?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城市中高楼大厦具有高比热容的特性,它们在白天吸收了大量热量,在夜间却不能迅速散热,致使夜间城市内部高温持续时间更长。而人们往往以为在高温天气下,只需做好日间预防中暑,夜间大可以利用相对凉快的环境去享受夜生活,孰不知热夜带来的健康风险更甚于日间酷热[2]


当夜经济与“热夜”相遇


夏季商圈的人潮和氛围集聚热度。根据地表温度反演数据,广州热夜高值区在工业、机场、码头等区域尤为突出,城区商业圈的热夜强度相对较低,但其发展趋势亦不容忽视。

广州夏夜温度较高的商圈主要集中番禺区的长隆万博、白云区的七彩音乐商圈、天河区的天河路商圈、海珠区的江南文商旅融合圈以及荔湾区的大西关(上下九-永庆坊)商圈等,平均温度在27.7℃以上,最高温度可达32℃以上,部分区域已达到香港天文台发布的“热夜”标准。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广州商圈夏夜人口集聚度分布与地表温度分布图

图源:自绘


02

香港热夜及其应对


香港作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典型高密度高强度发展地区,已构建了较为成熟的观测和预警机制,并在全球首次定义“热夜”作为夜间高温现象的指标,这对于同样高温高湿的广州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香港热夜:

近十年增长108%  “高值区”不断扩张


根据香港天文台数据,自1884年起,香港全年热夜日数逐年上升,2020年热夜日数高达50天,较2010年的热夜日数(24天)增长超过一倍;十年间,热夜出现时间跨度长达6个月,其中7月份的热夜平均天数最高,达8.5天。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自1884年(除1940-1946年外)起,香港天文台记录的全年热夜总日数[3]

图源:香港天文台网站


自2001年以来,香港热夜高值热点区域不断增加,热夜高值区最初主要集中在香港国际机场、香港岛北部和观塘三个地区,如今逐渐扩展到香港岛南部、沙田、大浦、屯门等7个地区。预测至2040-2049年,热夜高值区将会进一步扩展至九龙城、深水埗、油尖旺、西贡等11个地区。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2001-2010年,最长连续热夜日数的十年平均值、2011-2020年,最长连续热夜日数的十年平均值、2040-2049年,预测最长连续热夜日数的十年平均值[4]

(横向滑动查看)

图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中心


香港热夜应对体系建设


(1)提供避暑纳凉服务

香港为迎战热夜,设置了民政事务总署管理的19间小区会堂和小区中心作为夜间临时避暑中心,会在酷热天气警告生效期间全日开放予市民避暑。并增设街头解渴公共饮水机,提供政府高温补贴和降温设施为市民送清爽。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夜间临时避暑中心

图源:香港商台新闻


(2)推行绿色建筑配套政策

香港拥有全面且完善的绿色建筑环境评估(BEAM Plus)认证机制,可以评估建筑物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环保表现。同时,香港推行总楼面面积宽免政策,鼓励发展商加入绿色可持续发展设计,先决条件是建筑物必须在绿色建筑环境评估认证计划下登记。这套认证系统可以展示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承担,也能引导建造业采纳更创新和可降温的绿色建筑手段,例如在屋顶加设遮阳篷与绿化天台等,可实现降温4.9°C,这对纾缓城市过热问题尤为重要[5]


(3)提倡可持续发展城市设计

香港推行绿色、可持续的城市设计,打造降温可持续、适宜步行的街区环境,在道路、主要海滨长廊及公共屋村等公共工程项目中加入更多的绿化元素。例如,Walk DVRC原本是一个拥挤的商办街区,通过改造提供种植区、水景区、遮阳区和休憩区,营造舒适清凉的街区环境,成为一条集购物旅游、艺术展览、绿化景观于一身的街道“公园”。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香港市中心Walk DVRC街道”公园”设计

图源:木藕设计网


03

广州热夜特征与消费商圈热度


广州热夜:

日数不断增加、时间跨度持续延长


根据广州市气象站点数据,从2020年到2023年,广州年均总热夜日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020年年均总热夜日数为12天,2023年上涨为45天,较2020年激增了275%。除日数增加外,出现热夜的时间跨度持续延长达6个月。2020年热夜集中出现在七月份,时间跨度较短,而2023年热夜现象开始得更早,结束得更晚,从五月份一直持续到十月份。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广州逐年各月份热夜日数对比图

图源:根据广州市气象站点数据自绘


从2020年到2023年,广州热夜主要集中在六月至八月,七月份的热夜日数最多,平均天数为14.5天。广州热夜日最高气温均在32.9℃以上,其中,七月份记录的热夜日最高气温相比于其他月份较高。2023年七月份热夜日最高气温创近年来新高,达到39.3℃。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广州逐年各月份热夜日最高气温对比图

图源:根据广州市气象站点数据自绘


广州商圈:

热夜下的温度与活力


避暑不避欢,滚烫的热夜更适合去哪里开启避暑消夏夜生活呢?通过将百度热力图和地表温度数据进行耦合分析,识别出广州市炎热高活力、炎热低活力、舒适高活力、舒适低活力四种类型的代表商圈。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广州热夜商圈的温度与活力对比

图源:自绘


(1)炎热高活力商圈是夏夜热情与热浪的火炉

广州炎热高活力的代表商圈包括天河路商圈、大西关(上下九-永庆坊)商圈、江南文商旅融合圈等,这些商圈不仅打造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岭南文化体验地,而且构建了潮流时尚的消费热点,是夜间高活力消费区。但它们大多位于密度较高的老城区或者强度较大的中心城区,导致夜间温度居高不下,地表温度最高可达31.4℃,这无疑会是一边感受热情一边感受热浪的体验。


(2)舒适高活力商圈是热夜最佳消费目的地

而广州的北京路-海珠广场商圈、广州塔-琶醍美食聚集区、猎德街区以及花城汇广场是舒适高活力的代表商圈,以其千年广府文化底蕴和世界级文旅地标的国际影响力,成为多元化文商旅体融合的典范,具有较高活力的夜经济氛围。这些商圈大都拥有蓝绿水网,或具有较好的开敞空间资源,因此即使承载着高人流量仍然拥有相对舒适的气温。相较高密度城区内的炎热商圈,舒适高活力商圈温度平均降低15%-35%,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凉爽适宜的夜间消费环境。


04

热夜下的清凉消费之策


舒适的气温环境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夜间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新兴技术、公共管理等方面提出降温策略,营造夏季夜间气温更舒适的消费区域。那么,广州如何在炎炎热夜打造清凉消费之策呢?


将宝贵 “凉”资源转化为优质消费场景


珠江水系、滨水广场、城市公园等开敞空间是热夜中的热舒适区域,可通过城市周边蓝绿空间资源整合、景点串联,打造夏季避暑绿色消费带。

梳理 “清凉”空间资源,全面激活水经济与公园绿色消费场景,推出珠江避暑游、公园避暑游、林荫道避暑游等不同主题的热夜避暑消费产品,提供珠江文旅夜游、滨水美食街区、公园夜场游乐园、林荫道创意市集、树冠街区艺术展览等优质游憩空间与活动,并串联15分钟步行可达的“消暑冷岛”,这些冷岛包括公园、喷泉、商店等,打造热夜中的乘凉休憩刚需并刺激消费,从而把气候、生态资源转化为高稳定、高黏性的客流量与消费场景。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琶醍滨水美食区

图源:GZphotos公众号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太古仓码头滨水美食区

图源:南方新闻网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林荫道创意市集

图源:漫有引力公众号


绿色街区活用被动式设计


一是借鉴香港和新加坡的做法,在城市更新方案、建筑设计中可前置风热环境模拟,鼓励顺应主导风向的建筑组合形式,通过开敞空间打造风廊,实现最大化通风。

二是采取不同的建筑高度错落分布,倡导底层架空,引导高楼风顺畅地穿过建筑群并平缓地进入建筑内部和周边区域,从而增强空气流通。

三是植入天井、冷巷、架空、立体绿化等被动式手段,以进一步优化建筑格局、改善微气候,从而打造清凉街区。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街区降温通风设计

图源:自绘


公共空间巧用低成本智慧降温设施


可考虑在人群聚集的商业区域设置“喷雾+风扇”设施实现降温,提升公共空间热环境舒适度。同时可结合智能控制系统,根据气温和湿度自动调节喷雾运行,以达到最佳的降温效果和能源利用效率。例如,新加坡充分利用建筑连廊以及底层架空来营造商业空间,并在这些半开敞空间大量利用风扇来促进空气流通,打造健康舒适的夏季夜间消费环境。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蒸发喷雾降温系统示意图

图源:自绘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新加坡半开敞空间利用风扇降温

图源:空间印象商业设计


加强高温风险评估与公共服务措施


为更好地应对高温天气,应尽早做好高温暴露人群识别高温暴露预警研究工作,推进建立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制定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救援机制,建立高温热浪与健康风险的早期预警系统,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特别是针对老弱病残孕幼、户外作业人员等更易受热夜伤害的人群,可设置24小时开放的社区避暑中心人防工程纳凉点,提供去暑膳食和高温医疗救助服务,并适当增加热夜消暑补贴,在炎炎热夜带来降温关怀,为夜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广州市户外劳动者爱心雪糕免费送活动

图源:广州工会



后记

本文缘起于一次粤港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升温挑战的头脑风暴,特别鸣谢香港大学任超老师与广州大学郑颖生老师的支持。我院低碳生态规划研究中心长期开展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低碳宜居城市规划与研究,正致力携手湾区智库开展前沿实践,贡献自然韧性的湾区未来。



 注释:

[1]金羊网,白天睡觉晚上逛街 夏日经济催生年轻人“花式慢游”

[2]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指出,本港热夜增加带来的健康风险甚于日间酷热 倡导改善城市规划减缓热夜效应

[3]香港天文台

[4]香港中文大学联同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团队研究数据

[5]理大研究揭示,蓝绿灰基建缓解城市热岛成效 倡议九阶段框架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



供稿|低碳生态规划研究中心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广州好“行”|森林步道:一场徒步广州的流动式漫游体验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广州好“行”,有你才行!——广州市规划院举办“广州好‘行’”城市活动专家研讨会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广州好“行”|名园承风雨,名城越千秋


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广州好“行”|避暑不避欢,看广州“热夜”如何开启消夏夜生活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