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9期】

近现代以来,乡村建设一直是影响中国乡村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命运,并令全体社会努力提倡的乡村社会改造实践。乡村建设作为一种社会改革的实践活动,是一个既有历史沧桑感、又具鲜明时代感的名词。说它有历史的沧桑感,是因为自有了人类的文明,就开始了人类的乡村建设活动,尤其是中国的乡村建设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上,所以乡村建设是一个有历史沧桑感的名词;说它是具有鲜明时代感的名词,是因为乡村和城市一样,是与人类的历史发展命运不可割裂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乡村存在。同样,只要有人类社会的建设,就一定会有乡村的建设。
本书作为《中国乡村建设学》的概论,在编章展开之前,有必要就全书的核心概念、基本的宗旨和方法等作一个总括性的梳理,是为前言。

图片选自网络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农耕文明社会。中国的乡村,携带的是中华文明繁衍的生存基因和文化密码,承载的是中国人独有的生存与发展的哲学、伦理和信仰,是中国社会的根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决定中国社会发展态势的因素依然是中国的乡村、中国的农民和活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乡土文化。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乡村的文明与建设的演化史。
有关中国古代先哲重视乡村和乡村建设的思想记载,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后来的范仲淹、王阳明、吕大钧等乡村建设的支持者,不仅十分重视乡村建设,而且有了详细的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略。如范仲淹的”范氏义庄”、王阳明的《赣南乡约》,吕大均等吕氏兄弟的《吕氏乡约》等等,在中国的乡村建设史上都可圈可点。正是这些乡村建设先行者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将中国传统的乡村建设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进入近现代以来,尤其是自西方工业革命传入中国以来的百年间,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以及乡村社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传统农业逐步与手工业分离,并最终形成今天的”三农”问题。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规模、有明确的宗旨和目标,由民间或政府参与的乡村建设,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的乡村正式拉开序幕——”乡村建设”(梁漱溟语),为此,在历时十多年的乡村建设过程中,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乡村建设的历史图景。

图片选自网络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衰落和”农村危机”已成为”尽人皆知”的事实,为挽救已处于破产状态之中的中国乡村,一时间,”‘农村危机”救济农村’成为非常强烈的呼声;’复兴农村”乡村建设”农村改进”改革土地制度’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潮”,”救济声浪,弥漫全国;救济事业,勃然兴起”。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中,这些党派、政府机构、民间团体、教育机构和慈善金融等组织,从开展平民教育、发展乡村经济、组织乡村自卫、促进农村合作、改革土地制度等方面入手,为挽救陷入衰落的乡村和乡村经济,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乡村建设。
其中,尤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思想最为有名,”乡村建设”一词也最早见于梁漱溟先生的文稿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俗称的”乡村建设派”),面对濒临破产的中国乡村社会,怀着”救济乡村””民族再造””农村改进”的良好愿望,在”农村破产即国家破产,农村复兴即民族复兴”的共同认知下,在”回到农村””回到田间”的口号下,高举”创造新文化”和”重构一新社会结构”的旗帜,有的侧重于乡村教育和乡村服务;有的侧重于农业改良或技术推广;有的侧重于义赈救灾;有的侧重于乡村自治或乡村自卫。期间,卢作孚的实业救乡村等活动轰动一时。于是,一场涵盖中国乡村的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改良和推广、卫生保健、组织合作社、移风易俗、自卫保安等内容的所谓”政、教、富、卫”四位一体的乡村建设,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虽然,这场乡村建设最后无果而终,但”救济农村”和”回到农村”的乡村建设理念已成为一种时代浪潮深入人心。
中国的文明历经了五千年的历史风云,是至今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出现断代的文明。同样,中国的乡村建设,作为一个包括”物”和”人”乃至”精神”的宽领域的乡村社会改造实践活动和一种文化现象,也一直延续至今。

图片选自网络
随着新世纪的跨越,中国的乡村建设之梦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起点。2005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建设理念,是当代中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更是站在乡村社会发展的新起点、认知的新高度、建设的新平台和人们的新期待上,重新诠释中国新时代的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三农”问题。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新的发展理念,重建乡村生态修复系统,重构乡村产业发展系统,重植乡村文化再生系统和重塑乡村组织改造系统,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乡村建设人才队伍。
这一时期,除了以国家名义倡导的新农村建设外,越来越多的来自城市的乡村建设团队,响应”回到乡村、深入农家、走进田间”的新时期的乡村建设(简称”新乡村建设”,下同)的口号,开展了具有中国当代特色的新乡村建设。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如湖北的”五山模式”、河南的”郝堂模式”、安徽的”三瓜公社模式”、江西的”婺源模式”、四川的”五朵金花模式”、安徽的”碧山模式”、贵州的”塘约模式”以及浙江的”乌镇模式””莫干山模式”和江苏的”周庄模式”等等。来自民间的乡村建设力量,让中国当代的乡村建设呈现一个多元化,城乡两种文化交融的发展方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绿十字):《中国乡村建设学概论》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