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着富饶的矿藏。”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启动以来,广大地质工作者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把智慧、汗水洒遍山川大地,为地质找矿事业书写崭新的时代篇章。《中国自然资源报》开设“地质足迹印山川”栏目,通过系列报道展示地质人物和团队的感人事迹,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更大成果。
蝉鸣林雨间,寂静的清晨,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门口,一位老者缓缓推着自行车进门,朴素的装扮几乎让人注意不到。他总是办公室最早来的,若无工作上的急事,便开始打扫卫生,精神矍铄的状态根本看不出他是杖朝之年。
他就是郑久恂,地质二队原工程地质勘察一处总工程师。1945年出生的他,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50余年,现为水工环专业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今年,郑久恂获得河北省地矿局银发人才“立新功突出贡献奖”。
郑久恂工作照
回想起当年的激情地质岁月,如今已双鬓染霜的郑久恂仿佛重新回到巍峨耸立的大山、川流不息的河流、遮云蔽日的森林,还有那静谧的绘图室……
2000年,郑久恂退休时正赶上国家矿产资源短缺和唐山市的铁矿开发热潮,而当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专业人员奇缺,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在此情况下,郑久恂退休后没有离开二队,而是继续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负责详查报告开采技术条件章节的编写。
之前,郑久恂在地质队干了几十年,但基本接触的都是第四系地层,从未独立做过矿山的水工环工作。队上除了勘查报告,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图件、资料,他便边学习、边探寻。
那时候,他经常骑着自行车开展野外水文地质调查,一般每一个详查矿区要完成水文地质调查100平方千米,同时还要兼顾矿区2~4台钻机岩心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以及水文地质钻孔的抽水试验工作,工作异常辛苦。但他把工作安排得紧张有序,每个详查矿区野外工作结束后,都能按时提交详查报告共计20余份,并一次性通过省局评审。其中,河北省昌黎县坎上铁矿详查报告荣获河北省地矿局找矿成果突破一等奖,河北省滦县高官营铁矿详查报告、河北省滦县菱角山铁矿详查报告分别荣获河北省地矿局找矿成果突破二等奖。
“我们这一代人生在解放前、长在红旗下。人是应该有点儿精神的,这个精神就是爱国,尽自己所能为祖国作贡献。”郑久恂说。
回忆泛起了涟漪,那是1993年的冬天。料峭的海风吹透了工装,摇晃的渔船也令人有些不适,郑久恂带领二队的技术人员伴着海上日出和万里朝霞趁着凌晨退潮时起航,开展乐亭县大清河盐场围海墙的工勘任务。大家都很少出海,心中对大海充满敬畏。当他们完成两条垂直勘探线施工、准备施工平行海岸的钻孔时,钻机出了小故障需要回码头修理。岸上派渔船接他们回港时天色已黑,突然海面狂风四起,天空雷声阵阵。强风卷起雨水和大浪击打在船上,雨声、雷声、浪声夹杂在一起,触动着大家内心深处的惊恐与茫然。对讲机也与岸边失去了联系,岸上的同志将车辆开到了码头,车灯对着海面,焦灼地等待着。这时潮水也涨了起来,小船朝着车灯的方向艰难地行驶着,直到凌晨三点才到达岸边。这样惊险的野外经历,郑久恂至今记忆犹新。
在郑久恂的地质生涯中,还有很多值得铭记的时刻:1987年,在北京劲松小区工勘施工中,凭借专业知识,果断决定停工,避免了古文物“清朝王爷大墓”的破坏;1987~1988年,用第四系地层灌浆法,勘查处理唐山市某地岩溶塌陷,获全国第二届城运会优质服务奖;1990年在迁西计生委家属院基岩供水井勘查定位取得成功,施工顺利完成,这是二队有史以来精准定位最成功的供水井;1994年冬,组织完成秦皇岛市新开里小区工程地质勘察,这是二队第一个独立完成整小区的工勘工作;2004年承担河北省滦县司家营铁矿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和水资源论证报告工作,得到河北省水利厅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没有轰轰烈烈的波澜壮阔,他不慕名利、宠辱不惊。就在日复一日脚踏实地的工作中,他将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地质事业。回望过往,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豪。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优秀地质工作者,郑久恂被纳入河北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专家库。身为评审专家,郑久恂更是严格要求年轻人在工作上认真负责,按规范标准施工。
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工作探索中,为方便指导年轻技术人员工作,每一项野外工作结束后,郑久恂都会做出工作小结提纲,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编写地热资源勘查工作细则,使年轻地质队员在各项工作中有了统一的要求。他编写的工作细则中囊括了近几年地热勘查工作中所需的调查、试验、测量、水质检测、地热井施工、地埋管施工、地质编录等施工措施,并按施工措施分类详细介绍了施工的目的、规范依据、工作所需图纸及设备、人员组织、技术要求、施工及异常情况处理方法、资料整理以及提交成果等。这份“手把手”的工作细则,能帮助地质新兵快速入门。
夕阳最美,晚照情浓。郑久恂亲自带领刚出校门的青年,在矿山的水工环、地热资源调查等多项工作中,培养了多名技术骨干。在河北省地矿局开展的“百老百少结对行”活动中,郑久恂已经培养了三批徒弟。他以身作则、躬身垂范,以榜样的力量感染着每一个青年地质人,指引后辈在新时代地质事业中继续前行。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孟奕彤
文字编辑:王瑜
新媒体编辑:曲冰洁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深耕地质五十载,一片丹心献晚晴 | 地质足迹印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