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5期】

乡村建筑是乡村的记忆,是乡村历史的见证者,其承载的是乡村的文化积淀。
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尤其是近二三十年以来,面对汹涌而来的城市化浪潮,乡村的特色在一步一步地褪去,地方政府官员和农民面对未来乡村建筑的发展方向一度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乡村建筑也在一波又一波的来自城市的定式化建筑模式的冲击下,其固有的地域特色、文化基因和独具匠心的营造手法慢慢变得模糊,有的甚至面临消失。通过改造乡村建筑,恢复乡土建筑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已成为新乡村建设中一件刻不容缓任务。
01
让农民找到方向

乡村建筑首先是村庄的建筑,是乡村人的建筑。农民作为地地道道的乡村人,原本对自己的建筑的规模、形制、风格、功能有自己的建筑思维、审美价值、营造手法和建筑技艺,对选址的方法和建筑材料都有自己的理解。中国的乡土建筑及其营造的手法,已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但在城市建筑的冲击下,大批的城市建筑师的下乡,传统乡土建筑中蕴含的审美价值、营造手法和建筑技艺被认为是一种落后的思维,陈旧的东西,使得乡村里的传统乡土建筑匠人,如乡村的泥瓦匠、木匠等,要么因年迈而”退隐江湖”,要么因对自己原有的建筑技艺的不自信行而”改弦易张”,放弃原来的营造手法,最终导致了中国乡村传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断代”局面。
乡村到底应该见什么样的房子?连原本就懂得建筑自己的房子的农民,在这种城市建筑风潮的冲击下也迷失方向。让农民找到乡村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新乡村建设中倡导改造乡村建筑的重要意义之一。
02
让地方政府找回乡村建筑之美

中国当下的乡村建设,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性社会改造活动。企业作为乡村建设众多的参与方之一,对推动乡村建设持续、有效快速的发展,在资金、技术、资讯上的帮扶作用是越来越明显,其参与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同时,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在经济的活动中,谋求功利、获取利润也无可厚非。
但问题是,如果企业仅把乡村建美是外物让人体感官所产生﹣一种舒适感、愉悦感的心理反映。美,既有物质层面的感知,也有精神层面的感觉。同时,美在不同时空、不同的群体中,也会呈现不同的认知形态和判断标准,即人们常说的审美观。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审美观,而去认定或否认某一事实的存在与否。
乡村建筑作为一种物质形态,一门建筑艺术形式,是一种美学的表达符号。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会赋予乡土建筑不同的美学意义。这种美学意义有时会受到所谓的社会时尚潮流的影响,而发生美的判断标准的异化。
因此,让地方政府找到乡村建筑之美,找回乡村建筑中固有的”活态”和生命力,是新乡村建设倡导改造乡村建筑的另一个重要意义。
03
让建筑师找到方法

这里的建筑师,主要是指来自城市,参与到乡村建设和乡村建筑改造中的建筑设计师。实事求是地讲,城市建筑师下乡热潮,对推动建筑的新文化、新思维、新技术在乡村建筑中的运用,对在保持乡村建筑固有文化基因的同时,改善乡村建筑的牢固性、适用性(包括舒适性)和美观性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但由此引发的副作用,也不能回避或视而不见。
究其原因,是一部分城市建筑师对乡村建筑的文化、组织构造和营造手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判断,一部分城市建筑师在乡村建筑的改造方法上出现了问题。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日益复杂和社会分工的日趋细化,城市建筑师在乡村建设的建筑改造过程中,其主要工作方法往往被定格为”系统设计”-﹣建筑师更多的是在案头和绘画桌旁,将通过各种书籍、资料、网络、咨询获得的现代技术集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体系化的设计方案,这是一种与乡村建筑的建造(施工)逐步分离开来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乡村建筑的逻辑,原本追求的是乡村建造(施工)的逻辑和乡村生活的逻辑。但现在的很多城市建筑师在乡村建筑的改造上,却往往使城市建筑师设计凌驾乡村建筑的建造之上,凌驾在乡村的现实生活之上。一方面,是很多城市建筑师在乡村建筑的改造上,表现得越来越技术化、专业化、都市化和消费主义化;另一方面,很多城市建筑师在乡村建筑的改造上,也越来越具有强烈的个性表现欲望和宏大、求异的创作心态。在乡村建筑改造的实践过程中,地域、场所、乡土等涉及乡村建筑的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是被很多的城市建筑师用来创造”惊艳”的符号噱头。很多城市建筑师在乡村建筑的改造上,陶醉在自我的设计概念和设计构思之中,并常常得意于自己的”意匠”。

总之,在新的建筑的结构、材料和技术条件下,乡村的传统建筑营造法遭到淘汰,乡村的传统工匠也失去了建筑营造的主导权,乡村建筑中值得国人为之骄傲的建筑元素正在消失。让城市建筑师找到乡村建筑的方法,找回乡村建筑中固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也是新乡村建设倡导改造乡村建筑的一个重要意义。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绿十字):乡村,建筑是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