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6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中国人的一句谚语,也是人类社会结构的一个典型特征。
中国的乡村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是依赖相互之间的信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网络。
但不同的村庄,不同的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力各不相同。所以,在乡村社会调查中要针对这些差异进行细致的调查。
01
乡村的组织结构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每一社群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都有它特殊的社会组织结构。在过去,中国的乡村社会主要由家、族、邻里、社团组织(行会、宗教)、乡村(保甲)等构成,现在,”族”在乡村社会组织的作用已经渐渐弱化,家、社团组织(主要是经济)和乡村(村委会、村民小组)的功能在强化。但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中国的乡村社会组织架构都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所以,在乡村社会调查中,还是要按照家、族、邻里、社团组织、乡村五个层面去深人调查和了解。
02
乡村精英

有家就有人,有乡村就有影响乡村社会发展的精英分子。所谓乡村精英分子,是指在乡村里,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道德威望,有一定的知识和见识,且精明能干,为人公道正派,又能热心乡村公共事物的人。过去,称这些人为”乡贤”。在乡村,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些乡村精英分子都是影响、甚至是左右乡村发展的乡村骨干分子。这些人或生活在村子里,或不生活在村里,但他们的一言一行农民看在眼里,效仿在心里,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是新乡村建设中应积极争取的对象。
乡村精英分子一般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村里的经济能人,如外出经商大户、个体工商业大户、种田大户等,即过去所说的”家财万贯者”,现在的资产百万元以上的大户;
第二类是村子里的文化人,如教师、医生以及精明的匠人(艺人)和中介人;
第三类是现职的村组干部和村级公共事物的管理人员,他们也是乡村精英人群中的核心;
第四类是退休的村支部书记、有功勋的退伍军人以及大家族的领头人;
第五类是在政府部门任职或者卸任的政府官员。
这些人都是乡村社会调查中要重点关注和走访调查的人。
03
村规民约

古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村有乡约和村规。中国自古就有制定家规、祖训和村范、乡约的传统,这些家规、祖训和村范、乡约是全体村民的行为方式的准则,其作用大到维系一个乡村的社会稳定,小到关乎一个家庭或者家族的和谐。
这些家规、祖训和村范、乡约往往会通过村志、家谱、碑刻、路牌、文告和口口相传的故事和传说的方式传递到每一户、每一人,并流传成百上千年,成为家喻户晓,人皆服从的守则。所以,这些村志、家谱、碑刻、路牌、文稿和传说与故事,就是乡村社会调查中要注意收集和整理的内容。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绿十字):乡村,熟人社会是一种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