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黑龙江大庆:传统老油城,破“碱”筑粮仓 | 新春走基层

黑龙江大庆:传统老油城,破“碱”筑粮仓 | 新春走基层

黑龙江大庆:传统老油城,破“碱”筑粮仓 | 新春走基层

1月26日,腊月二十七,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双榆树乡,不少人忙着赶大集备年货,零下20摄氏度的天气里,依旧年味儿十足。不远处,大雪覆盖着的广袤田野,正在积蓄能量、孕育丰收。

“你知道以前咱老百姓咋形容这地吗?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春秋尘烟起,地上长秃疮。”站在双榆树乡137泡区盐碱地整治项目现场,大同区补充耕地工作专班副主任孙广君的一句话,将《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的思绪拉回到了地块整治前。

黑龙江大庆:传统老油城,破“碱”筑粮仓 | 新春走基层137泡区盐碱地整治项目现场李卓聪 

大同区,地处我国东北苏打盐碱地主要分布区,年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地下盐碱“返浆”致使土壤板结严重,盐碱地面积达8万多亩,几乎“一毛不长”。

“作为工业城市,油田是大庆的名片;但要守护国家‘大粮仓’,盐碱地却是咱的一块‘心病’。”大庆市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监督科科长张野打开了话匣子。

黑龙江大庆:传统老油城,破“碱”筑粮仓 | 新春走基层

据张野介绍,为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市政府组织勘测团队对全区盐碱地块逐一勘察、逐个上账,形成了详细的盐碱地分布实勘图,并采取“一地一图一良方”,本着“以水定地、集中连片、先易后难”原则,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

2020年12月,大同区将盐碱地整治纳入全区“一号工程”,分“抓点、扩面、推广”三步,推进盐碱地整治利用。

2021年4月,从一块面积586.2亩的试验田开始,整治工作拉开序幕。

战荒芜、育新壤,修渠建站、引水入田,因地制宜、选栽良种……不懈探索下,昔日盐碱地上新增水田425.3亩,“不毛之地”变身新粮田。

“试”出来的丰收,给大伙儿吃下了“定心丸”。次年4月,二期工程启动,整治盐碱地2548.32亩;2023年3月,投资再扩容,整治面积达4345亩。

黑龙江大庆:传统老油城,破“碱”筑粮仓 | 新春走基层

黑龙江大庆:传统老油城,破“碱”筑粮仓 | 新春走基层

大同区盐碱地整治二期工程改造前(上)后(下)对比图。大同区补充耕地整治工作专班 供图

农业科技也来助力。区里专门成立城投公司与大庆市鲶鱼沟万基谷物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展开合作,打通了从资金投入、基础建设、日常监管到技术改良、地块生产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完整链条,其探索的“盐碱地改良八法”,推动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亩产量“双提升”。

“算下来,三期项目共整治盐碱地7479亩,新增水田5561亩,‘碱稻’总产可达400万斤以上,年收入达450万元。目前,一二期整治的耕地已通过国家补充耕地跨省统筹交易平台成功交易1980亩,拿到资金约2.57亿元。”大同区补充耕地工作专班主任孙振全难掩喜悦。

盐碱地要治,也须管。“盐碱地改良后期管护需要3至5年,区里为了巩固改良成果,又投入2200余万元对三期项目进行持续改良,确保项目平稳运行、稻田不弃耕撂荒。”孙振全说,“只有做到‘开垦一亩、稳定一亩’,后期才能放心交到乡亲们的手上。”

黑龙江大庆:传统老油城,破“碱”筑粮仓 | 新春走基层

黑龙江大庆:传统老油城,破“碱”筑粮仓 | 新春走基层

大同区盐碱地整治三期工程改造前(上)后(下)对比图。大同区补充耕地整治工作专班 供图

盐碱地整治,治好了土地“绝症”,也为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开出“良方”。

双榆树村党支部书记包文生给记者算了笔账:为确保秧苗供应,村内新建125栋育苗棚室,每年通过出租可增加集体收益30万元左右,以产业扶贫形式带动100多户贫困户增收。

三年多来,“生态绿”取代了“碱地白”。大同区通过推进水系连通、环境再造,逐步打造了水、田、稻乡村立体新景观。同时,构建了西部地区防风固沙绿色屏障、中部地区万米以上绿色带、农田林网庇护“三道防线”,告别了肆虐的“白毛风”。

“经济账”可观,“生态账”亮眼,“民生账”同样丰厚。

家住双榆树村蒙古屯的李铁,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到底啥是盐碱地治理,他说不出来个道道,但知道自己的生活和脚下的土地都变了模样。

曾经,李铁和周边村民一样,家里田地不多,靠着干苦力养家糊口,一年到头兜里剩不下几个钱。2021年,他在鲶鱼沟公司开展的盐碱地治理项目中谋到了一份工作。

“干了三年多,跟着鲶鱼沟公司学了不少手艺,育苗、插秧、旋地、补苗啥都能干,一年到手六万多,把‘饥荒’还了手头还富裕。”在外“漂”了半辈子的他,终于在老家落了脚。不久前,李铁家置办了新家电,还买了小汽车:“以前过年没钱犯愁,现在过年心情大不一样了!”

据了解,整个盐碱地整治项目解决了当地500多人的营生。仅在双榆树村,就有80多人,人均年增收四五万元。

张野告诉记者,未来,区里计划启动“碱地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探索“碱地果蔬”“碱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

治碱、补地、增粮、惠民……曾经在荒原上找油的大庆人,如今正在盐碱地上育粮。“看这厚厚一层雪,指定是个好年景!等你下次再来,尝尝咱盐碱地上种出来的粮!”包文生满怀期待。

重要通知

《中国自然资源报》数字版激活码,请注意查收 ➠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首席记者:李卓聪
视频:李卓聪、米洁翰
文字编辑:高悦
海报设计:陈平
新媒体编辑:曲冰洁
黑龙江大庆:传统老油城,破“碱”筑粮仓 | 新春走基层
黑龙江大庆:传统老油城,破“碱”筑粮仓 | 新春走基层
黑龙江大庆:传统老油城,破“碱”筑粮仓 | 新春走基层

黑龙江大庆:传统老油城,破“碱”筑粮仓 | 新春走基层

黑龙江大庆:传统老油城,破“碱”筑粮仓 | 新春走基层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点赞,关注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黑龙江大庆:传统老油城,破“碱”筑粮仓 | 新春走基层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