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四则运算”书写协同发展答卷

“四则运算”书写协同发展答卷
“四则运算”书写协同发展答卷

蓝天白云映衬下,连接通州与北三县的厂通桥蔚为壮观。龚雪东摄


春意萌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


当复兴号列车载着北京的创业者奔赴天津与河北的中关村科技园时,来自天津、河北的零部件正马不停蹄地运往小米汽车工厂,潮白河两岸的车流与人流上演着“双向奔赴”,国内首个跨区域算力平台实时调度着津冀晋蒙地区的丰富算力资源……


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十年的起点上,北京正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减法”,产业协作共同做大蛋糕的“加法”,协同创新加速成果转化的“乘法”,改革破除藩篱激发活力的“除法”,书写协同发展的全新历史答卷。


减量发展换来高质量发展空间


身处没有传统电信网络的地方,依然能打越洋视频电话,而且画质清晰、声音流畅——这依靠的是宇宙中的“小蜘蛛网”,它是国内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


织起“小蜘蛛网”的银河航天公司是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第一家独角兽企业。它所在的金隅智造工场,正是众多独角兽的大本营。但十年前,金隅智造工场的所在地还是机器轰鸣的天坛家具生产厂房。


2016年,天坛家具的生产产能完成迁移。“减”掉了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老厂房迎来高精尖产业接棒的焕新时刻。园区内,85%以上的高举架、高荷载产业空间被保留下来,留给具备小试中试、检验检测、小规模转产需求的“硬科技”创新企业。


从家具厂到高精尖产业园,正是北京以减量发展换来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来自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协同发展十一年来,北京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企业超过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


疏存量的同时,也在控增量。“看似疏解是减法,但北京是在以疏为进。”市协同办副主任周浩说,北京不予受理与“四个中心”定位不符的登记业务累计2.5万余件,科技、商务等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4年的67.7%,这恰恰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减法”更带来城市格局的焕然一新。


去年,位于东六环外的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开诊。与朝阳院区“大综合、小专科”定位不同,通州院区主要为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地区人群提供心血管相关疑难杂症诊疗、急危重症救治等服务,可以辐射到河北、天津。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内,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正拔地而起。这座总建筑面积比两个“鸟巢”还要大的新校区建成后,现有的五个校区将腾退,从而更好地服务保障首都功能。


21万平方公里的京畿大地同样迎来巨变。雄安新区“未来之城”展新姿,城市副中心绘就“千年古都”新画卷,北京“新两翼”发展格局更加清晰。轨道交通的大动脉拉近通勤圈的时空距离,京津“双城记”、京雄同城化让功能圈更具活力,“六链五群”的布局绘就产业协同圈的新蓝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正悄然浮现。


从转移承接到共建世界级产业群


京城东南,小米汽车工厂成为工业旅游新热点:可实现每76秒就有一台新车下线,9100吨超大型压铸岛让“铝水”秒变一体化大型零件,车身车间关键工艺100%自动化……


“小米速度”依靠稳固的供应链。一辆小米汽车上的零部件,接近四分之一都来自京津冀区域。相隔不远的北京奔驰工厂,多年来一直“仰仗”河北、天津的供应商,京津冀内采购额超过50%。


“京津冀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示范等方面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市经信局局长姜广智披露了一个目标:力争到2030年,该产业集群将形成万亿级产业规模,跻身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列。


去年,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启动建设。虽然三地各布局一座产业园,但这不是“三国演义”的单打独斗,而是“桃园三结义”的统一规划、协同招商、同步建设,携手打造立足京津冀、辐射北方七省的供应链保障基地。


与产业项目的简单转移承接不同,想要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需形成更强大、更有韧性的重点产业链,三家一起做大“蛋糕”。三地绘制出6条产业链图谱,共同实施落地方案,协同创新攻“卡点”,联合招商疏“堵点”。


去年,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等5个产业集群晋升为“国家队”,使京津冀国家级产业集群的数量达到7个。每个集群都有自己的“硬实力”:集成电路集群实现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装备生产能力全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形成国内产品谱系最完整的信创集群;生命健康集群创新药、医疗器械获批数量全国领先……从总量规模看,三地全部工业增加值已由2013年的1.7万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2.66万亿元。


创新成果加速在区域内转化


京津冀区域内,一份数据正急速增长: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5%。


技术合同代表着创新成果。这份数据的潜台词是,在北京孵化出来的创新成果,正加速在京津冀区域内落地转化,大批怀抱着关键技术的北京创业者、企业家,正将目光从几千公里外的长三角、珠三角,转向家门口。


何小炳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北京铭研医药研究公司CEO,当他考虑建设一座年产值60亿元的生产基地时,50多个地方政府抛来了橄榄枝。“过去我们在长三角地区生产,但现在选择了石家庄。”他觉得,石家庄到北京只需要1小时,而且当地在制药领域产业基础好,能与北京总部临床研发打好配合。


增长曲线的背后是十年积淀。创新成果需要创新生态,如果强行落子,很可能毁了项目——这考验着三地政府的智慧。


天津滨海新区,挂着“中关村”金字招牌的科技园里,也有一个挂着“北京理工大学”牌子的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由该校团队研发成功的20米级悬空结构无支撑3D打印机,将依托天津的海洋资源,在海洋新基建中大展身手。


还有一个数据同样引人关注: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


其实,吸引创业者的不是招牌,而是类中关村的创新生态。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已经推出北京中关村第一批先行先试政策复制推广清单,让落地这里的企业享受与北京一样的支持政策;


河北支持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开展价值评估和交易、展示推介、技术经理人培训等活动,扩大科技服务业企业的服务半径;


三地共同资助227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梳理并发布1155家京津冀科技创新券服务提供机构,促进1.43万台套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


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设立仅一年,就促成了34个重大项目落地、120余项产学研合作开花结果;


……


“创新链”打通“产业链”,激活“发展链”,完善“生态链”。无数科研人员的汗水在京津冀集聚,攥指成拳,协同创新,让科技成果转化释放出更强劲的“乘数效应”。


改革破藩篱共筑协同路


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通武廊”又有“小京津冀”之称,更是协同发展历程中一个典型样本。


武清区高村镇与通州区漷县镇之间仅隔着一条河。过去,两地“背靠背”地修路,居民想到对岸得绕来绕去。“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要先行,我们主动向北京靠拢!”2018年,天津武清北延高王路,跨河建桥,连上了通州的觅西路,武清区交通局负责人将这形容为“幸福牵手”。很快,北京通州也将觅西路升级为更高标准的通清路,上演着“双向奔赴”。


随着一条条“断头路”被打通,更便捷的通勤圈呼之欲出。从武清区、廊坊市至北京的“定制快巴”线路已经开通12条,廊坊环京地区至北京的“定制快巴”日均客运量提高至5800人次;通武廊的跨省公交线路也达到24条,日均客运量达14万人次以上,真正实现环京1小时通勤目标。


潮白河滋润着京津冀,但流淌的河水曾是三地共同面对的治理难题。


过去,破坏环境的违法者总跟执法部门“打游击”:河北执法了,就躲到天津;天津执法了,再逃回河北。“通武廊执法联动起来,联合开展潮白河水体分点分段式排查。”通州区副区长姚伟龙说,如今潮白河吴村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已稳定在Ⅳ类以上标准。


打破体制机制的藩篱,三地“一盘棋”联防联治,携手治污。一组三地百姓可感可及的数据显示,2024年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超六成;三地水环境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动态达到“十四五”国家目标要求……


位于北京亦庄的政务服务大厅里,北京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办事人员王永茜提交了在雄安开分店的计划,3个工作日就收到了盖有雄安新区管委会行政审批专用章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天津滨海新区的政务服务大厅里,北京童梦诗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女士没出远门,就把注册在北京经开区的企业营业执照拿到手。


肉眼看不到的障碍少了,企业才更乐意在京津冀延伸布局。


京津冀已经累计推出230项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同事同标”政务服务。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一体化办事大厅在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大厂试点运行,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务大厅跨域融合,已累计实现北京34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300项便民服务事项和河北2600余项、天津6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异地跨区域办理。


新十年的答卷上,三地创新活力与改革动力加速汇聚,“四则运算”将继续求解协同发展的“最大值”。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引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个权威规划师眼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

请查收2025年北京“计划书”,七件大事已安排


您与京城,一之隔!

“四则运算”书写协同发展答卷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北京日报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四则运算”书写协同发展答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四则运算”书写协同发展答卷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