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驱动力,城市更新在深圳这座先行示范城市展现出独特实践价值。面对存量发展时代的挑战,深圳通过系统性更新实现了城市空间的迭代升级。在此过程中,湖贝片区活化、南头古城复兴、金威啤酒厂改造等代表性案例,通过政企民协同创新延续城市文脉,不仅重塑了场所精神,也为高密度城市的存量更新提供了实践范本。
然而,大多数的情况是大量老街区通过拆除更新,快速地转变成高大上的现代街区,其中承载的宝贵城市印记、市民集体记忆也随之消逝,成为城市永远的遗憾。
随着时光洪流滚滚向前,如何在城市更新的宏观趋势中留住居民的集体记忆,让居民通过多元载体,不仅看得见当下,也看得见过去,成为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深规院在盐田的实践,探讨如何在城市更新中,让居民集体记忆有温度地留存与共生。

△ 盐田城市风貌鸟瞰(项目组摄)
1/
让城市留下记忆
让人民记住乡愁
“毕竟总要让老一辈留个念想吧,也让后人看见自己生长的地方曾经的旧貌,总不能像蝗虫过境一样一片不留吧,这也是开发商做城市更新的一种情怀。当然,村民们更有共鸣,也有利于推动城市更新的进程。”在项目调研过程中,深耕盐田三四村和西山吓村的旧改项目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盐田三四村和西山吓村旧改项目设置了城市更新回迁体验中心展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过去的旧门牌、旧门板,看到了放着新旧照片对比的时光盒子和照片墙,看到了属于旧时这片土地居民记忆。
展厅里还放映了城市更新的纪录片,记录下了拆迁前村子的模样,村民一天的生活、承载村民感情的场所,以及特殊的节庆习俗,比如年宴,记录着拆迁动工回迁选房等重要活动节点,展示着从拆迁协商到回迁安置的全周期社会变迁。同时,注重对集体记忆空间的再生演绎——对宗祠等承载村民感情的场所进行保留。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本质上是建构基于场所精神的集体情感认同。这种文化实践不仅通过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为城市有机更新提供内生动力,更通过记忆空间的符号化重构形成多维价值转化机制——历史遗存的活化利用催生文化旅游新业态,场所记忆的叙事转化产生要素集聚效应,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的城市更新实践表明,记忆载体的创造性转化已成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本。
2/
盐田“时光机计划”
盐田区见证了深圳从小渔村向现代化都市演进的全过程,拥有丰富而厚重的城市记忆。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已无法完全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的旧城即将通过城市更新焕发新机,然而大量承载市民情感的城市记忆也面临随着城市更新而消逝的困境。为更好地留住盐田记忆,盐田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于2019年年底组织了本次课题研究。
目前,大部分的文化遗产保护主要通过划定紫线进行管理和保护。入选紫线范围对象需经过层层价值筛选。然而,具有非文物属性的集体记忆载体——如承载日常生活的街巷肌理、见证社会变迁的平民建筑、延续社区传统的公共空间因难以契合现行价值评估体系,未能划入紫线范围,也缺乏留存与共生的管控指引。因此,为更好地留住城市记忆,留住城市乡愁,亟需对城市更新中非紫线类的城市记忆留存进行相关的制度研究与补缺。
本次项目以盐田区为样本,在现有更新体系基础上,从制度层面对城市更新与记忆空间留存共生路径进行探索,以形成一套引导城市更新,主动留存城市记忆的更新管控制度。基于这个项目留存城市记忆的价值导向,我们也将其称为盐田 “时光机计划”。
基于全面覆盖,差异引导和协同现有更新体系的核心思路,针对城市更新项目,研究提出“留下来,传下去”的城市记忆保留价值观。一方面,强调对城市记忆的应留尽留,并系统留档,使其可展示、可查阅;同时,也关注城市记忆与城市更新开发建设的互动融合,让城市记忆在更新项目中能被感知和体验,实现城市记忆有温度地传承。

△ 盐田“时光机计划”(项目组绘制)
“
明要素:城市记忆核心要素具象化
记忆,本是抽象概念,为了更好地指导城市记忆的留存与共生,项目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踏勘、公众问卷、专家咨询,对城市记忆对象进行系统梳理。老街巷、老物件、大榕树、肠粉铺、庙会等贴近日常生活的事物形成了盐田市民心中的那张温暖城市记忆地图。凝炼而出,形成特征建筑、场所空间、自然林木、事件记录四大城市记忆核心要素体系。

△ 四大城市记忆核心要素体系(项目组绘制)
同时,通过内容界定明确化、资料格式规范化、操作技巧条文化,制定“6+8+1+X”记忆空间留存基础资料收集的标准规范,充分利用更新主体力量,全面收集城市记忆空间留存资料,并构建可操作实施的项目资料库,搭建一个全流程更新项目记忆空间留存影像数据库。

△ 记忆留存标准(项目组绘制)

△ 规范化的资料格式(项目组绘制)
“
定导向:应留尽留+共生传承
为更好地在存量开发建设背景下延续城市记忆,课题重点聚焦城市更新项目涉及城市记忆元素的如何留存与如何共生两个维度,前者重点强调记忆空间元素的标准化留存与档案管理,搭建盐田记忆空间留存可视化档案平台;后者强调引导更新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对记忆空间元素的关注与运用,让城市记忆融入存量开发建设。
“
建制度:抓更新项目核心节点,分类定级,差异管控
系统梳理盐田区记忆元素分布,按照记忆空间元素的丰富度与社会认可度将全区更新项目划分为重点(历史人文类&城市印记类)、普通两个级别,并参照市拆除重建更新单元规划编制技术规定管控思路,结合更新项目推进流程,按计划申报、专项规划编制、建筑设计和竣工验收四个核心节点,对更新项目涉及记忆空间元素的留存标准、共生应用要求进行差异化管控。

△ 更新项目分类(项目组绘制)
计划申报阶段,以记忆留存全覆盖为原则,所有更新项目需根据标准提交“6+8+1+X”的记忆留存材料,其中,重点类项目留存层面,增设核心记忆空间元素的评估与研判,保障核心记忆空间元素的有效留存。
在专项规划、建筑设计、竣工验收3个核心节点,主要针对重点项目的城市记忆共生进行管控指引,通过增加专篇的形式进行管理,促进更新主体对于更新项目的记忆要素的挖掘和利用。

△ 嵌入现有更新管控体系的城市记忆空间留存共生指引(项目组绘制)
在专项规划编制、建筑设计阶段,通过“记忆空间共生专篇”编制条文要求,对历史人文类、城市印记类重点项目进行差异化管控。其中,在规划编制阶段,通过实体性记忆空间更新利用专篇、非物质性文化更新演绎专篇和记忆空间留存展示专篇,引导更新主体对城市更新中对承载市民记忆的实体空间印记的利用和非物质文化的演绎与展示。在建设设计阶段,增加记忆空间元素建筑设计利用专篇,促进更新主体在建设设计、景观设计中主动保留集体记忆。
竣工验收后,收集实体记忆空间更新前后影像对比验收材料和文化要素更新演绎项目验收材料,并纳入盐田记忆空间库,未来形成完整的更新项目全流程生命记忆系统。
“
建手册:面向更新管理主体、更新主体,定制操作手册
结合更新主体、管理主体的不同角色诉求,将规划研究成果转译成两套操作手册,高效服务项目实施与推广。针对更新主体强调通俗易懂、化繁为简的操作条文,明确不同节点的重点工作与成果提交要求。针对管理主体注重各节点的管控要点与策略指引,精准化、标准化管理操作程序。
3/
结语
本次实践是深圳第一个非紫线类城市记忆留存共生的城市更新制度探索,主要从政府部门的城市更新管理流程寻求切入点,通过完善现有管控体系,促进城市更新主体参与到居民集体记忆的留存与共生。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保存和延续地方历史痕迹与人文气息,特别是那些尚未纳入”紫线”管理范围的集体记忆。通过多元化的载体呈现,让居民集体记忆在城市更新的大潮中,如同”时光机”般跨越时间维度,使人们不仅能感知当下,更能直观地触摸历史,而不再仅仅依赖于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
当城市更新不再追求鸿篇巨作的大场面,转而致力于挖掘每一处老旧空间的内在价值——无论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商业旧址、工业厂房、百年老街,还是寻常的棚户区、背街小巷,并以更新改造为契机,注重城市记忆的传承与载体的留存,使其能够被公众感知与认同。这种转变不仅能够激发场地的生机与活力,更能塑造更具品质与包容性的城市空间,促进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发展,最终构建丰富多彩的城市活动场景。
封面图 丨 ©摄图网,已购买版权
供稿/编审
供稿:城市规划七所
作者:陈诗凝 杨连燚
编辑:何瑜
校审:李晨
///
· 欢迎关注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UPDIS共同城市):盐田记忆“时光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