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部与国土交通规划部”2024年度技术经验交流会”纪要
2月20日下午,中心规划设计部与国土交通规划部在中心学术报告厅联合举办了”2024年度技术经验交流会”。这是两部门首次共同举办年度技术经验交流盛事。共有八位报告人作了报告,他们根据自身近年来的工作积累,分享了理论体会和实践经验。技术经验交流会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规划设计部总规划师胡天新主持,下半场则由国土交通规划部副主任顾永涛主持。中心主任高国力、副主任刘强和赵坤出席了会议,并对各报告进行了点评。高国力主任在会议结束时作了总结发言。
规划设计部高级城市规划师曹琳首先作了题为《创新范式跃迁:创新型城市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型的思考》的报告。她探讨了中国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强调了创新型城市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的重要性。她指出,跟随式创新正面临时代困境、全球创新格局的深刻变革以及高质量发展对本土化创新的迫切需求,这迫使城市必须跳出传统的”追赶-模仿”路径,直面从参与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转变。引领性创新包括技术原创、标准主导和生态构建,旨在实现从”追赶式学习”到”原创性定义”的质变。为了实现创新范式的跃迁,她提出了五方面的策略:主体激活、平台搭建、要素升级、制度设计和生态优化。最后,她强调在数字时代,引领型创新对于重构国家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并呼吁从技术和制度层面进行深层次变革,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跨越。
国土交通规划部高级工程师刘花在其报告《三问三答”城市轨道交通,拨开”十五五”时期发展迷雾》中提到,城市轨道交通代表着现代大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自”十四五”以来,城市轨道交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规划建设快速推进,多网融合取得突破,运营服务持续提升,新业态不断涌现,对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她也指出了客运强度不达预期、内部结构失衡未根本扭转、财务可持续压力严峻等问题。”十五五”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将进入”优结构、提质效”的发展阶段。针对此,她建议应因地制宜推进不同规模城市差异化发展,实事求是推进不同制式轨道交通有序发展,着力降本增效增收,推动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
国土交通规划部高级工程师李娟在《陕西货运铁路发展研究与思考》报告中,从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了陕西货运铁路的发展路径与思考:首先,她分享了研究思路,通过回顾铁路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分析铁路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及货运铁路在降低物流成本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了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动因模型,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其次,她详细剖析了当前陕西货运铁路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比如外运通道能力受限、集运体系不够完善等挑战;最后,她展望了未来发展目标与策略,包括打造区域货运铁路网络、建立统一的铁路运输平台、推行市场化运营模式、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等转型方向。同时,根据陕西省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五大重点任务及实施措施,旨在加速陕西货运铁路向现代物流的转型,从而支撑区域经济的增长并推动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她强调,此项研究旨在服务国家物流降本增效政策,需要进一步积累和研究,以支持地方业务拓展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国土交通规划部高级工程师黎明以《厦门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规划纲要编制的思考》为题,介绍了对厦门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思考,展示了本次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的迭代与创新。他指出,国家层面的规划纲要旨在构建现代化国家的设施基础体系,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助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城市层面,厦门作为国家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骨干节点,要依据其战略定位,注重服务国家战略,有效衔接区域规划,融合各类基础设施规划。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设施投资效率等方面的挑战,提出完善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优化基础设施供给结构、提升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设施系统集成、以及强化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等对策。此外,他还介绍厦门应利用国内率先编制城市级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利契机,抓紧做好与国家相关工作部署的结合,从项目、资金、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获得更大支持。
规划设计部副主任王有为在阐述《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初步思考》时,分享了他对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深刻见解。以天津为例,他提出了”大城三管”城市治理模式对我国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探讨了通过党建引领,促进多方主体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实现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可能性。他强调,党建引领和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城市基层治理是实现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最后,他对党建引领推动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加强党建工作与城市治理工作的结合,二是将党员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工作纳入考核,三是发挥好联合党建推动城市治理主体的沟通协调作用。
规划设计部高级工程师倪砼在以《社区自主更新动力机制研究》为题的报告中,针对社区自主更新的动力机制,运用扎根理论、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论,分析了政策、条件、利益、资金、动力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并根据分析结果强调了第三方专业团队和一事一议审批流程对推进自主更新的积极作用。他还提及了模型预测和知识图谱分析在提高决策效率中的应用,展现了对有效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更新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学习体会。
在《知识城市的规划理念和实践探索》主题分享中,规划设计部的胡天新指出,”知识城市”的核心在于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营造良好的知识基础设施、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制度环境,以此促进知识资本在城市积累,进而通过相互融合激发社会才智,推动城市从资源的”空间容器”,转型为充满创新活力的”创新反应堆”,全面提升知识创新、成果转化、共享和传播的规模、速度与效率。他进一步阐述,城市规划应通过对城市空间精心谋划,培育资源共享、互动学习的创新生态系统。高科技园区应围绕主导产业集群打造面向产学研用开放共享的创新服务综合平台;大学城应摒弃按学科划分院系楼宇的传统布局思路,探索依据创新链的生成关联进行功能模块布局;校园应向社会开放,与园区、社区深度融合,以增加社会溢出效应。在案例分析环节,他肯定了北京798艺术区和陕西西咸新区在发展思路上与知识城市理念的相合之处,也指出了广州知识城与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在规划方面需要提升的地方。
规划设计部的王雪娇通过《筑巢引凤、共赢未来:我国外资政策学习分享》为主题,着重分享了对外商投资政策的学习体会和思考,主要围绕我国外商投资的基本情况、政策梳理与思考,以及趋势分析和政策展望三个方面。她指出,我国对外商投资的管理体系相对成熟,拥有完善的法律基础,强调了对外资的国民待遇原则。特别强调了外商直接投资(FDI)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在全球FDI流量中的地位,并讨论了外资统计的不同口径及其对政策解读的影响。她深入探讨了吸引外资的策略和外资政策的演变,分享了对政策的思考和体会,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变化趋势分析,展望我国仍将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立场,并为吸引高质量外资做出持续努力。
在总结发言中,高国力主任赞扬了此次交流会,指出其选题广泛、成果专业且探讨深入,为同事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启发和学习的宝贵机会,同时也是报告者展现个人研究风格与思路的重要平台。他鼓励发言者们应更加注重突出自己观点的独特性和深度,勇敢展示独立思考与判断力,避免仅仅满足于已有成果的简单回顾。此外,他还希望借助此类平台以及课题开题、专家咨询等活动,进一步促进部门间研究成果的互动与整合。
( 编写:胡天新等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中心规划院):智识互鉴 · 匠心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