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一个机构保持自身文化记忆的方式有许多种,编辑有代表性人物的文字作品,其内涵更在于思想的影响。然而,真正值得后辈们普遍认同并永久记忆的人物并不多,尤其是从跨时代的角度来看。之所以如此,每个进入文化机构永久记忆的标准历来总是十分苛严,况且近五十年来,中国的任何一个文化机构都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变故,以这样一个标准来要求,非等闲之辈所能致达。可是,无论这个标准怎样变化,都不会使我们在整理或阅读冯纪忠先生的文字和作品时,怀疑其理由的充分性。他极为敏锐地为这个文化机构开拓有价值的新视野,无论是教学方法、研究领域、设计理念上的,还是学科方向上的。他不仅是一位真正富于创造智慧的教育家与建筑家,在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现代化的特殊历史进程中,更是以其品格和思想塑造了一个强大的建筑文化的教学与传播机构——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培养并影响了一批批规划师和建筑师,使他们成为中国建筑界的栋梁。
《建筑弦柱——冯纪忠论稿》收录了冯纪忠先生在建筑创作、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及诗歌等领域的部分文稿,包括曾经发表和首次与读者见面的文稿。他的论著从建筑学的整体观念出发,涉及社会、历史、美学、文学乃至于诗歌,显示出他是一位高屋建瓴、融会贯通,目光远大的学者。
《论稿》第一部分选录的内容多集中于冯纪忠先生自己所经历的创作活动以及对于建筑教育的思考。尽管在其建筑思想早期形成过程中,直接受到欧洲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而在其后漫长的建筑创作特别是在建筑教育中,他都以其个性和实践协同,发展和丰富了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尤其是他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不同地区和不同性质的建筑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创新意识,所以将他称之为一位具有强烈创新精神的建筑师是绝不为过的。
第二部分的内容与城市规划有关。他既强调建筑与城市规划在人类生活基本面上的不可分离性,又极为注重学科上的差异及其对建筑教育提出的特殊要求。他的论著并不纠缠在技术的解决层面,更不是在小处着眼,而是着眼于城市规划在不同历史时期带有的根本方向性问题,例如城市住宅问题,旧城改造问题,他认为只有明确一个时代人类面临的处境,才可能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除去在上述领域的活动及建树外,冯纪忠先生对于风景园林的研究与创作活动情有独钟。他把注意力集中于组景要素对于人们行为及精神心理的关键性影响。他主张要从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去理解园林产生的内涵,并在当代条件下表达新的意义。从几处现代园林尤其是松江方塔园设计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中,让人深深体会到他在这个领域确实是一位勇敢的先行者,是在十分艰苦的道路上进行开拓,这是现代建筑思想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所开拓出来的一种新的途径。《论稿》的第三部分收录了他这方面的文稿和与学生有关园林史研究的通信。
《论稿》第四部分收录的这些读诗心得大都完成于九十年代他旅居国外期间。这时他已近八十高龄了,大多数学者在这个年龄恐怕不会另辟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显然,这种研究的动机并不是为了解决某些考证问题,一方面,他赞赏诗人的洞察力和想象力,他想得到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不同领域的一种透视的看法;而另一方面,他想精读这些美丽的诗文,从字面到意蕴,细细把握。
他的生活习惯就是这样,不断思考与探索,不愿意在一件不费力气的事情上消磨时间,既便已到了耄耋之年,同样如此。
选自《建筑弦柱:冯纪忠论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THE END—
建筑遗产学刊(公众号)
微信平台:jzyc_ha(微信号)
官方网站:
https://jianzhuyichan.tongji.edu.cn/

《建筑遗产》学刊创刊于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历史建成物及其环境研究、保护与再生领域的第一本大型综合性专业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公众号将继续秉承增强公众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推进城乡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的核心价值,以进一步提高公众普及度、学科引领性、专业渗透力为目标,不断带来一系列专业、优质的人文暖身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建筑遗产学刊):勇敢的开拓者冯纪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