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中国自然资源报︱韶关南雄讲述“荒地变粮仓”的故事




近期,广东省南雄市垦造水田面积突破了万亩大关,“荒地变粮仓”的生动故事获《中国自然资源报》报道


国地科技先后承接南雄市古市镇、湖口镇、乌迳镇、水口镇、油山镇等多个镇的垦造水田项目,提供全流程技术服务,助力南雄市农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推动广东“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


以下为《中国自然资源报》报道全文。




清晨,广东省南雄市雄州街道勋口村的稻田里泛起薄雾,村民李伯戴着草帽弯下腰,察看秧苗的长势。“谁能想到,这里3年前还是长满荒草的撂荒旱地。”他一边说着,一边指向不远处连片的稻田。


年初,南雄市垦造水田面积突破了万亩大关。如今,这片粤北红壤正讲述着“荒地变粮仓”的生动故事。


南雄市通过实施垦造水田项目把荒野变良田(来源:广东自然资源)


站在勋口村新建的田埂上,层层叠叠的梯田宛如大地琴键。2017年启动实施的垦造项目,让8500亩低效园地、草地“脱胎换骨”。水利管网如银色丝带缠绕田间,3米宽的机耕道直通每块田地,智能灌溉系统让“望天田”变身旱涝保收的沃土。


“我们给每块田都做了‘体检’。”南雄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指着土壤改良台账说,“酸性土掺入生石灰,贫瘠地增施有机肥,现在这些田的粮食产能指标比普通水田还高出15%。”


在塘源村,推土机的轰鸣声才消失半年,新插的秧苗就已蹿到半人高。垦造项目技术员小陈的手机里存着对比图:以前是支离破碎的坡地,现在是排列整齐的方格田块。“过去农户嫌地块分散不愿承包,现在连珠三角的农业公司都抢着要签十年租约。”小陈说道。


春种烟叶秋收稻,冬日的油菜花海成为网红打卡点——在南雄垦造区,“一块田三季金”的创新轮作模式正释放出叠加效应。在湖口镇连片垦造区,烟叶采收后的田地立即引水插秧,秸秆还田既肥地又环保。“烟稻轮作,亩均增收2000元,冬油菜还能带动乡村旅游。”当地一位村民兴奋地说。


这种“土地魔术”背后是科技与传统的交融。田间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墒情,农技专家定期上门指导,而传统的“水旱轮作”智慧则在现代农田里焕发新生。在古市镇垦造项目区,村民黄叔正带着孙子操作新型插秧机,他说:“以前种旱地靠天吃饭,现在旱能灌、涝能排,一年连种两季,心里很踏实。”


傍晚,珠玑镇垦造区的田埂边,刚从蔬菜大棚下工的村民聚在新建的休闲广场唠家常。土地流转带来的不仅是每亩几百元的租金收益,更催生了“家门口就业”的新机遇。“我在垦造项目工地干过泥瓦匠,现在承包了30亩田,农闲时还能到加工厂打零工。”村民刘大姐一边说着,一边翻出手机里的转账记录:去年家庭收入首次突破8万元。


南雄市通过实施垦造水田项目把荒野变良田(来源:广东自然资源)


据统计,南雄的垦造项目已带动7.07亿元社会投资,由垦造项目进行的土地流转达8500余亩,每年给村民带来租金收益超300万元。在乌迳镇连片垦造田里,即将上市的有机丝苗米已接到珠三角商超的订单。


站在帽子峰森林公园眺望,垦造水田与修复后的古驿道、修葺一新的客家围屋构成诗意田园画卷。南雄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一轮“多田套合”试点即将启动,计划将土地整治与非遗传承、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我们要让每块垦造田成为‘会讲故事的土地’。”项目规划图上,标注着未来农耕体验区、稻田艺术节的蓝图。





文章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图片来源:广东自然资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地科技):中国自然资源报︱韶关南雄讲述“荒地变粮仓”的故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