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启越
本文选自公众号“政研院”
基本上每一个沿海省份,都有一对瑜亮城市,比如沈阳和大连,济南和青岛、广州与深圳、杭州与宁波,当然也可算上内陆地区的重庆与成都。除重庆外,这几对城市都是副省级城市或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
在相爱相杀中,有的一起沉寂(比如沈阳与大连),有的你追我赶,胜负难分(比如广州与深圳,成都与重庆也类似),但惟有一对城市却是差距越来越大——下降的宁波,上升的杭州。
这几年杭州的风头真是一时无两,不再是浙江那个小家碧玉式的省会城市,一跃成为新一线城市的领头羊。杭州不再定位为大上海的后花园,简直要倒过来,把上海变为自己的“后花园”。在大型活动上,G20之后马上就还要办亚运会,可谓风头无量。在城市品牌上,得益于阿里巴巴这这个超级存在,杭州拥有”电子商务之都”、”移动支付之城”、”新零售之都”等等一系列新称呼。在新经济上与创新活力上,可与北京、深圳遥相呼应。
为应对珠三角的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提出了环杭州湾大湾区(主要是浙江省在呼吁),覆盖范围大概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包邮区”。按照浙江的规划,其实核心区就三个地方,杭州、上海、宁波。因为上海在长三角的核心地位,有人建议把”杭州湾”改成”上海湾”,从而将上海、杭州湾、苏南城市群全部涵盖进来,也有利湾区品牌的建立,但杭州的网友们好像不太乐意用上海湾这个名字。
无论热捧杭州还是唱衰上海,有一座城市却沦为吃瓜群众——宁波。在这个过程中,好像把宁波忽略了,宁波成为一座睡在杭州”枕边”的城市,听不见吱声。
宁波是一个没有存在感的城市吗?在历史上,宁波对上海的意义,远远超过杭州。如果没有宁波商帮,上海还不知道会怎么样。民国年间出版的《中国商业地理》所言:”上海者,即曰宁波人之上海。”
宁波在中国近现代商业史上绝对是绕不开的城市,近代史上创造了第一家日用化工厂、第一家机器染织企业、第一家汽车出租公司、最早的华人银行、最早的保险公司、最早的房地产公司、最早的证券交易所等100多个”中国第一”和”中国之最”。没有人不知道”宁波商帮“:包玉刚、邵逸夫、陈廷骅(香港棉纺大王);曹光彪(香港毛纺业大王);李惠利(香港钟表大王);邱德根(香港娱乐大王);王传麟(台湾棉纺大王)等等。
近20年,宁波也可称为品牌之都,在制造业上涌现了一批著名的企业,如服装业的雅戈尔、杉杉、家电的方太、奥克斯等等。还有那个”手机中的战斗机”–波导。
宁波的衰落从品牌上就可一叶知秋:2004年,宁波有12个品牌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十年后只有9个了,而且入选品牌的位次都退得比较快,相比之下,同是副省级城市的青岛、深圳、杭州品牌数量则远超过宁波。
就上市公司总量来说,宁波73家,在全国城市中占到了第九位,但与排名前五的上海、北京、深圳、杭州、苏州相比(这些城市都超过100家),还有不小差距。从增量来看,宁波2017年新增18家,可深圳新增40家,上海新增37家,杭州新增26家.
首先宁波和杭州的经济实力相比,明显就可以看到一条下降曲线。1990年,宁波与杭州的GDP占比是74.57%,财政总收入占比是62.93%,随后一路上升,到了1996年,宁波的GDP能占到杭州的87.71%,达到最高点,财政收入更是反超杭州,占比是103.81%。一直到2010年,宁波与杭州的GDP占比还达到86.21%。但之后差距就开始显现,到了2016年,宁波对杭州的GDP占比只有77%,2017年也只有80%。财政总收入占比也一路下降。
把宁波放到大区域中,也不乐观。2017年15个副省级城市GDP排名中,宁波一直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排第八位。10年前,宁波可是超过南京,力压成都,武汉,现在已被南京反超,成都、武汉更是一骑绝尘,拉下宁波许多。放在长三角区域中,宁波更是被苏州超越,连无锡都比不了。在长三角中,宁波和无锡被认为是难兄难弟——沉寂城市的典型。无锡甚至被称为”江苏的宁波”。
如果说GDP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在城市综合影响力、新经济和创新能力上,宁波更是与其经济实力不相称。”新一线城市”排名中,杭州排名第二,宁波则排名倒数第一,刚刚够格,排在其前面的是东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2017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杭州排名第八位,宁波排名第十四位,苏州、南京、武汉、成都都排在宁波前面。在城市品牌知名度上可能更低,远不及青岛、厦门,在本省之中,温州、义乌都可能排在其上。城市的存在感很低。
宁波二字取自“海定波宁“,开放与创新一直蕴藏在宁波人的商业基因中,否则怎么会涌现那么多商业”大牛”。但是近十年,宁波在经济发展和商业模式上,几无创新。2017中国城市创新力排名,宁波也只排在第14位,第15位是无锡,宁波的前面是长沙和青岛,杭州排第五位。当下风头最劲的数字经济,宁波更是落后不少。腾讯研究院刚刚公布的”2018中国‘互联网+’总指数城市100强”中,宁波仅排在19位,东莞、佛山、厦门、福州等城市均超过宁波,杭州排在第九位。
老话说,宁波的发展靠的是”政策和机遇”。说的是宁波在上一波发展中的两个着力点。政策自然是1984年宁波市被列为全国进一步对外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邓小平对宁波青睐有加,1984年12月20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宁波人包玉刚。邓小平说:”宁波的优势有两个,一个是宁波港,一个是’宁波帮‘。”包玉刚说:”宁波条件好,很有发展前途。”邓小平说:”大连发展得不错,宁波要和大连比赛。”
说到机遇,大港的自然条件加上大工业的发展,中国加入WTO以及中小轻工业企业的发展自然是宁波遇上的绝好机遇,但这也成为宁波后来发展的包袱。在后来的转型升级中,宁波明显慢于其他城市,比如杭州,苏州、深圳、东莞等。这里面有多重因素,有产业转型难的客观因素,也有当时城市主政者的意识问题。
宁波今日发展的一些不足,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因素:
1、传统经济格局重,转型过程慢。
2、城市在周边缺乏广阔腹地,也没有很强的辐射力,与上海、杭州、苏州等距离都远,没有联动。
3、高校一般,人才严重制约了发展。
4、长三角城市的规划中,明确将南京、杭州甚至合肥作为副中心层次,而无情地将宁波划到下一个层次。最后一条,就和城市主政者的进取心紧密相关。包括这次环杭州湾大湾区的规划,明显杭州最为热心,宁波则无多少声音。
如果按照城市合理分工,在杭州湾大湾区中,上海是金融、资本、综合经济中心,杭州可以是电商、物流、创意经济中心,而宁波应成为港口、外贸经济中心,甚至可以成为浙江省的经济中心。环杭州湾大湾区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机遇,如果宁波不能利用好这个机遇,继续睡在杭州”枕边”,那将面临杭州和上海的虹吸,或有可能从新一线城市名单中消失。那昔日的”明州”真的就没入历史的尘埃中了。(本文选自公众号“政研院”)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