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规划日报331:南京城市设计管控机制的新探索

█ 1、叶斌|南京城市设计制度简介(内附PPT)

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

2016年11月19日-20日,以“制度与创新”为主题,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2016年年会在南京东南大学顺利召开。以下摘录自南京市规划局局长叶斌的主旨报告内容。

摘录:

 

南京城市设计管控机制的新思考

 

(1)城市设计的定义

 

城市设计是指为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者技术等目标而在形体方面所做的构思。从规划管理的角度,城市设计是一个贯穿于总体规划到建设实施全过程的新理念。


(2)城市设计的目标

 

城市设计除解决空间形态问题外,还应该关注功能策划、土地利用、交通系统、环境景观等问题。基于这样的目标和思考,南京提出建立“五位一体”的工作体系。

 

  • 加强城市功能发展策划研究
  • 强化土地利用科学规划
  • 关注空间形态塑造
  • 优化地区交通组织
  • 加强城市街道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

 

(3)完善城市设计管控体制

 

城市规划的实施不仅需要“积极的设计”,对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研究,更需要“积极的管理”。还应该有一整套制度作为保障。进一步完善城市设计管控体制,主要途径为:

 

  • 逐步实现城市设计全覆盖
  • 城市设计成果纳入法定规划
  • 没有城市设计土地不能出让

 

南京城市设计管控机制的新探索

 

(1)形成“四个层次”城市设计成果体系

 

南京的城市设计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总体城市设计、片区城市设计、地段城市设计以及地块城市设计,逐步实现全覆盖。城市设计成果纳入法定规划,“四个层次”城市设计成果分别与城市总体规划、片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相对应。

 

(2)区别一般地段与特定意图区

 

对于一般地段和地块,如工业区、居住区等地区,形成一系列通则式的城市设计控制引导要求,并纳入控详规划管理单元图则、并以文字的方式在规划条件中予以明确。

 

对于城市中心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风景(名胜)区、主城内主干道和快速路沿线及重要广场周边地区等重点地区,按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开展城市设计。对“空间形态、交通流线、地下空间、界面类型、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等其他方面”提出控制和引导要求,形成城市设计图则。

 

(3)形成一系列制度

 

  • 制定技术导则
  • 制定城市设计管控政策
  • 无城市设计的土地不能出让

 

(4)作为行政审批依据

 

南京将城市设计内容作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审批依据。在行政许可的核发过程中必须按照市政府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要求,提出规划条件、进行方案审查,最后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南京模式:形态管控+政策管控

 

城市设计工作待深化内容的思考

 

  • 在城市规划的法规和技术标准制定中也应贯穿城市设计理念,防止“制度性”安排对城市空间秩序的破坏。

     

  • 片区、地段两级城市设计地位,应该是公众理解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目标的桥梁,非为最终效果。其真正的法律地位,应该落实到地块城市设计导则,并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内容中。如果是短期内即可实施的开发地段,该种类型的城市设计似应等同于修建性详细规划。

     

  • 城市设计的全覆盖,绝非全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全覆盖应该表现为:一是、规划师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贯穿(覆盖)职业全过程;二是、既有重点地区的地块城市设计导则图的覆盖,也有一般地区通则式的依据法规和技术标准制定的文字性描述,两者共同构成全覆盖。

     

  • 由于城市空间是产生于城市土地之中,因此还要深入研究土地权属、用地性质、权属边界、相邻权等要素对城市空间的影响,设法消除土地要素对城市设计目标的不利影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 2、中规院西部分院:第一届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青年规划师工作营(下篇):设计作品集锦与导师点评
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

2016年11月11日至13日,由英国皇家学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和重庆规划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一届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国际青年规划师工作营”在重庆市举办并评奖。

摘录:TEAM 3 作品

 

BANLANCE —— 诗意栖居、田园社区

 

围绕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情感疏远等各类问题,项目组提出“BALANCE”的设计理念,并归结到“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人”三个维度,提出“诗意栖居、田园社区”的目标定位,试图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的田园社区模式,探讨中国城市化近郊乡村的发展路径。

 

最终,项目组方案设计着眼于“外来游客可畅游、本地居民能安居”两个视角,形成动静分区、彼此联系的圈层式布局特征,同时融合生态、文化、科技等理念,提出游憩片区、田园社区不同的单元模式。

 


小组成员:刘阳 Fidelia 黄俊卿 文竹 Josh 苏艳芳 周杜辉

 

 

项目的目标定位充分考虑世间万物都是平衡的过程,把平衡的理念发展到“城与乡”、“人与人”、“史与今”。

 

 

方案通过对空间的分区控制,设计出不同的圈层式结构功能区,并设计不同的交通联系,使动静分区却彼此联系。

 

 

为了保证场地的平衡发展,对公共服务系统、车行慢行交通系统和游憩系统进行分类分级的控制。

 

 

方案后续还提出了实施保障的考虑,保证项目的平衡发展,由政府主导开发,市场联合运营,下级政府及社区共同参与的模式作为场地的后续开发保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 3、董祚继:空间规划的发展道路│宏论
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

作者信息:董祚继,国土资源部调控和监测司巡视员,管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

摘录:

 

“多规合一”箭在弦上,但对“多规合一”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多规”为什么“合”、“合”什么、怎样“合”等,我国规划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可以说,现在的确到了需要拨开迷雾、廓清方向,最大程度凝聚改革共识的时候了。

像其他任何改革一样,“多规合一”也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在一些人看来,“多规合一”改革剑指规划数量过多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但“过多”其实只是表象,症结还在于“多规”背后的多层次矛盾冲突。

第一个层次是管理程序型冲突。投资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土地主管部门审批用地、建设主管部门审批选址、环境主管部门审批环评等,分别依据各自主管的规划,守住各自的规划底线,一规不合则陷于僵局,这种程序冲突势必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和资源内耗。

第二个层次是技术内生型冲突。管理程序冲突源于“多规”内容冲突,而“多规”内容冲突,大多则是相关规划及其管理制度长期相对独立发展所造成的规划周期、管理准则、技术标准、信息平台等存在的不协调、不一致现象。

第三个层次是职能重叠型冲突。技术内生型冲突之所以难以避免,根子还在于相关部门规划管理职能边界模糊,边界模糊导致权力膨胀,最终出现大量职能交叉重叠。在权力扩张的驱使下,甚至存在有意造成规划周期、技术标准等不一致现象,以规避规划衔接和用途管制的法定要求。

第四个层次是利益取向型冲突。与规划职能重叠相伴而生的往往还有规划职能缺位,而无论职能重叠还是缺位,其背后都是利益驱动。当然,利益冲突不只存在于相关部门之间,更存在于中央与地方之间。不必讳言,在有的规划更多代表国家利益,而有的规划更多代表地方利益时,地方政府的天平往往倾向地方。根据以上分析,我国现行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其说是规划“过多”,不如说是规划“失当”,包括管理失序、技术失范、权力失控和利益失调。

在现行体制下,“多规”冲突具有历史必然性。这也决定了,“多规”的 “合”是符合逻辑的现实选择。只有实现“合”,才能完成空间管理程序的整合与再造,减少行政资源内耗,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才能突破空间规划发展的技术性瓶颈,统一规划资源,提升空间规划水平;才能厘清部门规划权力边界,防止管理越位和缺位,克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才能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利益统合机制,规范地方政府和部门行为,形成空间治理合力。

不过,既然现行规划体系问题的症结不在规划“过多”而在规划“失当”,那么“多规合一”的“合”就不是规划数量的简单减少或机械合并。为此,有必要辨析“多规合一”的几个认识误区。

其一,“多规合一”不是单纯的技术性整合。“多规”的编制期限、覆盖范围、用地分类、规划标准、信息平台等不一致,固然会造成规划成果不衔接,影响管理效率,但根本问题还在于部门职能重叠和利益冲突,因此,单纯技术上的“合”并不能解决根本冲突。

其二,“多规合一”不是要恢复计划经济。“多规合一”固然要把提高行政效能作为现实目标之一,但根本目标是推动空间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必须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如果将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合并为“大一统”规划,那就实实在在面临回到计划经济老路的危险。

其三,“多规合一”不是要集中规划权力。市场经济与多元价值观相辅相成,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与短期、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具有内生性,一味追求权力的集中和规划的一致性,不仅有重回计划经济老路之嫌,还可能抹杀个体理性,阻碍多样化实践,堵死解决长期问题、保护问题的通道。

其四,“多规合一”不是要扩大地方权力。围绕土地开发权配置的博弈是空间规划冲突的根源,其中既有部门空间管制权力的交叉,更有中央与地方规划责任边界与权益边界的模糊,“多规合一”的结果如果不适当地扩大地方政府的土地开发权,空间规划各种问题不仅不会减少,而且还会增加。

现代规划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多规合一”的探讨也需要摈弃简单性、机械性思维,强化复杂性、辩证性思维。归结起来,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以战略眼光把握规划改革“术”与“势”的关系。“术”是指规划的技术维度、战术层面,包括规划方法、技术标准、实施手段等;“势”是指规划的理念维度、战略层面,包括世界空间规划的发展大势、中国市场化的改革取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主题等。良好的技术支撑可以增强规划能力,因此“术”的提升有助于改革目标的实现,但改革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势”的引领,改革必须因“势”而动、顺“势”而为。

二是以发展眼光看待规划体系“破”与“立”的关系。“破”要精准用力,“立”要尊重规律。具体地说,“破”,既要清除现行规划体系的技术性壁垒,也要冲破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更要破除地方经济的利益藩篱。“立”,首先要树立各类规划的共同价值取向,明晰发展与保护、效率与公平、刚性与弹性等关系;其次要确立空间规划的权力和作用边界,维护空间规划的权威地位;再次要建立全国统一、衔接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管理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保证规划运行高效。

三是以辩证眼光处理“多规合一”“合”与“分”的关系。“多规合一”的本质,是将现行具有空间属性的各类规划融合到统一的规划上,形成一个完整而又简洁的上位规划。但空间要素繁多、关系复杂、作用多样,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技术或者权力整合,解决空间资源配置的全部问题,未来仍需要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相互补充、宏观规划与微观设计相互衔接,特别是在规划过程中,仍需要决策、执行、监督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多规合一”是一种国家战略,一种国家意志,一种统合思想,一种意义世界,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它立足于推动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眼于更好地建立空间开发秩序,更有效配置空间资源,更大程度上减少空间资源利用的负外部性和规划实施的交易费用,更有力实行统一的用途管制,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国家长期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 4、别处的城市:更新的姿势|UC海外观察
微信公众号:城市中国杂志

本期关注在存量规划的时代,城市更新的创造性可能与谦逊姿态。



摘录:城市的实验场

 

对于城市规划者们来说, 创造一个能够激发城市活力, 促进社区发展, 并且符合人群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么, 在开始建设永久性公共空间之前, 为什么不尝试着先做做实验, 看看什么适合什么不合适呢?在波士顿的南部海港区域,就有这样一块实验性公共空间——The Lawn on D。

 


 

近些年, 南部海港区域在逐步进行着从工业港口区到创意产业新区的转变, 而The Lawn on D就紧邻波士顿会展中心, 是海港区未来开发的中心地段。

 

马萨诸塞州会展中心局(MCCA)希望在这样一个非常灵活的临时性空间内试验尽可能多的活动, 使尽可能多的人群参与进来, 以此来得到尽可能多的反馈。之后, MCCA会根据这些反馈来规划之后要在这个区域内建设的永久性公共空间。

 

The Lawn on D由建筑事务所Sasaki Associates负责设计, 并分为广场和草坪两个区域。

 

相比于传统的公共空间, The Lawn on D在空间上构成相对简单, 但同时也为各种活动提供了最大的弹性。空间内几乎没有永久性设施, 而是大量应用了更为灵活的元素, 例如各式各样的彩色可移动桌椅, 特别设计的乒乓球桌, 可拆卸的活动帐篷, 以及不断更新的装置艺术等等。

 

 

目前, 园内最受欢迎的一个艺术装置是由Höweler + Yoon Architecture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荧光秋千。这些圆形的秋千内内置LED灯管, 并且会随着秋千移动的速度改变颜色。其他曾经出现过的艺术装置包括艺术家Amanda Parer设计的一组高达7米的白色兔子。这些装置不仅吸引了孩子, 同样深受成年人的喜爱。

 

 

就像The Lawn on D的官方网站上所说, 这里永远都有各种活动进行着, 包括表演, 现场音乐, 游艺活动等等。冬天, 园内还有各种与冰雪相关的活动, 例如去年冬天园内就设置了一个用冰块搭成的迷宫。

 



自从2014年夏天开放以来, The Lawn on D已成为波士顿一个新的文化创意景点。每天从早上七点开放到晚上十点, 既有层出不穷的公众活动,也能用于私人活动。

 

The Lawn on D以其极为丰富的活动和极为灵活的空间, 给波士顿带来了全新的公共空间体验。使The Lawn on D成为现实的, 正是这种更加贴近人群、更加谦虚的规划方式。不确定人们想要什么?那就来做些实验试一试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中国杂志,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城市数据研习社课程,点击查看详情

城市数据库分享,点击查看


规划日报 | 建筑日报 | 数据日报 | 国匠优选

搜索支持:guihuayun.com

国匠城

城市规划者、城市研究者、城市关注者社群

 


城市规划 | 城市数据 | 城市创新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