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杭古道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境内,是古代徽州人尤其是绩溪人通往浙江、上海的捷径。宣传材料上说,是中国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第三条古道。我盘算着应该是翻山越岭、崎岖难行、接近荒废、颇具探险意味的一条山道。带着挑战的心态,驱车从绩溪县城出发,经胡氏宗祠、伏岭镇,到达古道入口处。上午八点半,我们轻装上阵,开始了18公里山路的徒步跋涉。
走进入口,首先看到一处廊桥,桥上匾额四个大字:“径通江浙”。这里曾是通往江浙地区的要塞。
桥头山崖陡峭,猛一看,酷似人的侧脸。
再往前,路左边高耸一石,上方一方巨石块覆盖,名曰“磨盘石”,但可能是植物茂盛遮蔽的缘故,看不真切。走过去之后再回头张望,虽然清晰许多,但造型仍然杂乱。
阳光明媚,满眼春色,两侧山峰对峙,峡谷水声回响,令人陶醉其中。行不太远,脚下有一潭绿水,是为洗马潭,潭边巨石上书有“逍遥谷”。
洗马潭中,有一石形状奇特,石体薄如木片,上尖下宽,酷似升起的船帆,名曰“顺帆石”。其正前方山侧立一巨石,名曰“将军石”。其组合意为一将军守在关隘,守望着远航顺帆归来的乡民。
逍遥谷是山中一处精华景点,其间流水淙淙,怪石遍布,栈道蜿蜒,十分幽雅。
我们沿古道继续向前,对面的山上有一斜长、裸露的岩山,仔细端详,酷似一块肥大诱人的火腿,也叫“火腿石”。
道路越来越艰难起来,人行走在陡峭的山崖边上,有一种压迫的感觉,而山体不断有水渗出,湿滑了山路,行走需要十分小心。
抬头望去,壁立万仞,刀削一般,其上有圆圆的“帽子”覆盖,可遮蔽风雨,称作“天冠石”。
探身俯瞰,逍遥谷中乱石零落,栈道蜿蜒,风光各不同。
沿山路向上攀爬,很是消耗体力,无暇他顾,只埋头登山。欣慰的是,每攀爬一段,便有一段平缓之路,让人得以稍作喘息。喘息之机,回首来时路,顿生征服感。
攀爬大约1400级台阶,抬头望去,有一石门立在路中,六根长条石横架其上,门楣刻有朱红大字:“江南第一关”。传说因太平天国时待王李世贤于1861年率部至此,赞为天险而得名。
走过石门,另一侧的门楣上刻有:“徽杭锁钥”。
出石门放眼望去,高峰巨岩,峭壁峻立,石栈宛若天梯,向前伸展,蔚然壮观。
古道边,峡谷深邃,流泉潺潺,十分震撼。
古道却陡峭起来,一眼难以望到尽头。
于高处向下眺望,峡谷中巨岩耸立,栈道绵延,有一方亭立于峭岩之上,绿树掩映,鲜花开放,颇似仙境。
路边的山崖上方,有水流汩汩落下,而落水处,生长着一丛一丛的青草,被水流冲刷,一律头部向下,像大山的胡须。
道路终于平缓起来,回头望去,江南第一关的石门已隐身大山中。路边杜鹃花开,像红色的火苗,点燃在一片绿色中。
前方高耸的两山之间,突兀一峰,面积广大,石体光滑,似乎一面硕大的镜子,映照着过往行人,是为天镜峰。
转过前面的山峰,有一帘瀑布从高处垂下,虽不是雨季,水流不大,但仍然气势恢宏,声响巨大,其下深潭幽幽,名曰西寺飞瀑。
拐过一个山头,路边有突兀伸向路边的岩石,起初并未留意,回头看去,发现上面隐约刻有文字,依稀辨出是:“圣宋宝佑丁巳六月旦日,大石门胡八十府属讳润捐金用工开辟,凿去巉岩,甃成阶级,以便往来,永无危险。至中秋前五日毕工。聊记岁月云耳。”从文字看出记录的是宋朝时期民间捐资修建徽杭古道的历史。
古徽州人为了连通沪杭等地,历经几代人努力,在悬崖陡峭大山中修建了徽杭古道,虽只是一条羊肠小道,但是寄托着徽州人走出大山、发财致富的梦想。为了维护这条发财路,由祝三村民发起组织“祝三路会”,在每年的阴历十月十五日,由会首召集,全部成员各自带着工具对徽杭古道进行修护。路边有施茶亭,也是他们无偿帮助过往客商的地方。民国七年,祝三路会确立为正式组织,并一直传承至今。祝三路会的牌子是新做的,用水泥固定在路边的一根电线杆上,非常简陋,但铭记着徽州人为了梦想不懈奋斗的精神,让人感动!
过祝三路会石碑,对面山间高耸几块岩石引人注目。左侧岩石,酷似一人举起一只手掌,故名“佛掌峰”。据说,这是如来佛祖的手掌,而相对的山上,也有一只猴子形状的岩石,映证着孙悟空逃不出如来手掌心的典故。
远远看到有吊桥横跨峡谷。徽杭古道中自然景观的精华部分,至此游览完毕。如果不准备走完全程,即可以小憩后穿过吊桥,从下方的逍遥谷栈道返回。
我们继续向前。山中寂寂,而终于听到身后传来有人说话的声音,回头看去,来人居然挑着很沉的担子。等他走到跟前,一问才知道,山中道路大部分不通汽车,肩膀是最常用的运输工具。
山路又开始陡峭起来,我们喘息着行走,而刚刚遇到的挑夫,早已走到前方,连身影都不见了。
于喘息间,欣赏山间的春色,看白花炫目,红叶妩媚,绿枝婀娜,借以抚慰疲劳的双腿。
当山路再次平缓起来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漫山的茶园。一个大型的水库,横在峡谷中。山路一边,有茶农正在采茶,见我们路过,立即走过来跟我们打招呼,兜售包装好的茶叶。价格比我想象的要高。但即使价格便宜,我们感觉也没有多余的体力来携带它上路。
而茶农身后背篓里新摘的嫩茶倒很是吸引了我,我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刚摘的茶叶,娇嫩的让人眼馋!
再往前,居然是窄窄的土路。
不知不觉走入黄毛培的地盘。
黄毛培是这里的一个山村,也是过往客商休整、逗留的地段。从黄毛培往前,就是对自身体力的挑战了。
山路拐弯处,有一棵松树很奇怪,树干部长出一个树结一般的东西,像瘤,像松脂,把树干包裹了一圈,外面的树皮剥落,里面呈现出灿烂的金黄色,好似一枚价值连城的金戒指,令人称奇!我知识有限,实在不知这是什么宝贝。
再往前,有一个分岔路口,左边大路可通车,可通向山外,也是古道的一部分。右边小道是一条捷径,但须翻山越岭。正好遇到一位回娘家的中年妇女,我们跟随她从小路穿越。她是前面下雪堂的人,嫁到绩溪,每次回娘家都要穿越徽杭古道一次,真是不容易。
小路走下去有一座小桥,说是小桥,其实就是几根毛竹搭在岩石之上。远远看到有一队驴友在那里休息拍照。他们的装束很时尚,而沉重的背包看起来更恐怖。
远远看到一排白色的房子,到了下雪堂了。下雪堂这个地名让我很是好奇,但终究没有问出名字的由来。古道两边的房舍大多改建成了旅社,虽然陈设简陋,但该有的都有了。三五朋友,在这里住上一晚,与世隔绝,倒也惬意。
路遇一支户外骑行的队伍,成员年龄都偏大了,实在佩服他们的勇气和体力,古道坎坷,台阶很多,很多时候,自行车需要骑在人的肩膀上。
一位长相忠厚木讷的中年人,站在自家门口,来回打量我们这些过客。门口堆放着许多劈开的木料,或许他是想跟我们做一笔木材生意吧。
一栋破旧的房子孤零零地待在山腰,或许早就没人居住了。
从下雪堂往前,一路上坡,道路崎岖难行。这一段山路也是让人精神崩溃的一段,明明看着前方的台阶马上就要结束了,可等到爬上去一看,又一段台阶重新开始,如此反复,令人身心疲惫。偶尔只有山涧的流水给我们鼓劲加油。
不知道翻过多少级台阶,山路终于平缓起来,远远看到蓝天凹几个大字。
同行的W帅哥已经近乎崩溃,不断褪去身上的衣物,差点裸奔了!
蓝天凹是徽杭古道制高点,海拔1050米。因两座山峰呈“凹”字型,蓝天白云嵌入其中,故得此名。蓝天凹也是徽杭古道最为开阔之处,所以成为驴友喜爱的安营扎寨之地。由于不是周末和节假日,过客稀少,旅社也很冷清。趁着天气晴好,旅社翻出被褥晾晒。旅社前的空地十分平整,是专供搭设帐篷使用的。
又累又饿,我们决定在这里解决午餐。旅社大堂的墙上挂满各类旗帜,是到此一游的另一种记录方式。
蓝天凹有山道通往清凉峰。站在高处看出去,往东便是浙江地界。如果能在此住上一宿,早起看日出东方,霞光万丈映照山间,一定美不胜收!
稍作休息,我们整装出发,沿着山边小路,一路下山。小路尽头,两山耸峙,中间有狭窄过道,天设地造的一个山门。
山中巨石林立,偶尔见到有人家,有茶园。下山的路十分好走,只是穿行在密林间,两边的山景也很单调。我便对路边的花草树木格外留意起来,春的气息,渲染在这枝头。
山中建房成本很高,大多是靠毛驴驮运。我们看到一位当地的农民,跟在负重的毛驴后面,艰难地行走在山路上。
一个村落坐落在山坳间,彷佛世外桃源。
山下公路急弯很多,所以设有很多凸面镜。我对着其中一面镜子,来上一张自拍。
因为没有车,我们只能顺着山边公路步行,很快到了永来村,这是徽杭古道的终点,也是与浙江毗连的最后一块徽州土地。村中有很多全部用石头垒成的房子,这里靠山取石材方便,但是能用这些不规则的石块堆砌成一座房子,确实不容易。
才下午四点来钟,已有村民坐在自家门前吃晚饭了。
永来村同许多徽州古村一样,依山而建,一条小河从村前流过。一幢幢徽派房屋鳞次栉比,十分美观。
一家门前的墙壁上,依稀可见“毛主席语录”。
古老的村落房舍之间,一幢现代风格的别墅建筑,显得尤为抢眼。
下午四点,这里就不通班车了,我们在永来村租了一辆车子,穿过浙江境地,上徽杭高速返回绩溪。途中经过一处景点,两山夹峙,令人惊叹。
徽杭古道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遗存,还可欣赏山村风情,实在是一个不可复制、值得探寻的好去处。只是旅游设施还有值得完善的地方,譬如下雪堂的中转功能、蓝天凹的食宿改善、永来村至伏岭镇的交通循环,以及如何让下雪堂到蓝天凹的行程不那么单调,如何吸引和留住游客等等,都还需要大量的投入。
此行,更加深了对徽州人走出大山的那种倔强精神的认识,同时也是对自身体能的挑战,不虚此行。得空时,在山中野居两三日,看蓝天凹日出,江南第一关日落,登清凉峰,做一回山中客!
-END-
欢迎各位朋友们前来投稿,关于绩溪的人文美景,风雅徽韵、美食见闻等都可以投稿,让更多绩溪美图、美文分享给更多爱绩溪的人。(投稿邮箱:2389879525@qq.com)
· · · 要不再看看 · · ·

信息来源于:文旅视觉
图片版权归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