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进六大领域消费。其中“稳定住房消费,加强保障房建设,放宽提取公积金支付房租条件”惹人关注。在2009年的4万亿投资计划救市政策之后,“稳定住房消费”的描述在5年后重新出现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纪要当中,其信号意义不容小觑。
各方观点
总理提出要“稳定住房消费”,该怎么解读呢?是要进一步刺激房地产市场,还是要采取其他措施稳住房价?对此业内专家的解读并不一致,根据其观点大致可以分为“救市派”和“稳市派”。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在其个人微博表示这是隐晦救市,中央希望稳增长扩内需。虽只提保障房和公积金,但把住房列为消费重点领域之一,意义重大。 杨红旭认为,此次会议透露的思路是想通过放松行政管制,调节信贷、税收政策,保护首次置业需求,支持二次改善需求,促使住宅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也在其个人微博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稳定住房消费”,这等于重提房地产业是支柱产业,要求促进市场交易的回升。
中金公司地产组研究报告称,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及稳定住房消费,体现房地产行业处于下行期、政策托底。公积金缴存总量有7万亿,余额有3.54万亿。公积金贷款支持了整体市场需求的20%~30%。未来还会有鼓励公积金贷款异地流动的措施出台,将有效降低购房者负担,从而促进住房消费。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名誉副会长朱中一表示,“稳定住房消费”与“央四条”的核心都是要释放老百姓合理的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对稳增长、扩内需、促消费有利。他认为,在不动产登记和全国住房信息联网的预期下,投资性需求被抑制,现在的需求是老百姓的真实需求,稳定消费是基础力量。对于后续可能出台的政策,朱中一则认为,财政税收政策权限不在地方而是中央,中央此前提出税制改革,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在增加持有环节税收的同时,减少流转环节的税收,如营业税、契税、所得税,但下一步中央是否会出台这些政策很难说。另外,“央四条”提出对信贷政策调整,有些地方还没有落实,怎样落地,弹性很大。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认为,“稳定住房消费”标志着2011年以来持续紧缩的房地产调控在经历“只做不说”的松动之后,终于明确定调要“稳定”,同时也将住房定性为“消费”,是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对于把住房作为投机投资的行为同样不鼓励。
在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看来,住房消费与老百姓关系密切,在稳增长中作用巨大,但前三季度,以房地产投资为代表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严重拖累了经济增长。他认为,中央“稳定住房消费”的表态没有超出之前“央四条”给出的信号,与保持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一样,就是不希望房地产业拖后腿。不过,丁祖昱认为,中央的表态不可能改变市场的本质,不会改变当前的供求关系,只是让本来想买房的人,恢复信心出手了。对市场的影响,关键还要看后续政策的落实情况,各地可能会从财税方面给予支持,但各部委再出台全国统一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后市预测
从之前几个月多地逐渐开放“限购”政策不难发现,楼市松绑对于地方政府和整个行业都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稳定住房消费”的提出,地方政府有可能进一步试探中央政府对于限购政策的底线。原本被视为禁区的北上广深四大城市中,有可能有个别城市试探调整现行限购政策。
“非一刀切”也将是未来政策调整的主要特征之一。有2009年之后房地产迅疾反弹的教训在先,出台的政策细则不会是全面“宽松”政策。不同地方、区域,房地产市场不同结构和人群,可能会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对待。金融、财税两个领域很有可能能是细致的主攻点,包括适当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总额上限,缩短住房公积金贷款审批、到款流程都可能引入。具体的标准,可能也会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情况制定。
不过考虑到房地产最为关键的信贷政策口径已经有所调整,因此在“稳定住房消费”这一表述出台后,短期内预计也难有更多涉房贷款政策调整的文件出台。房地产市场最大的基本面不会出现很明显的变化。
稳定住房消费固然重要,但如何稳定却更是一个问题。住房消费是一项大宗消费,既事关宏观经济平稳发展,又关系普通居民切身利益,稳定住房消费应在多方面下功夫。本次会议提出应从三方面促进消费:一要增加收入,让群众“能”消费。分批出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更多用于民生保障。二要健全社保体系,让群众“敢”消费。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全面推开大病保险。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三要改善消费环境,让群众“愿”消费。严厉打击各种哄抬房价、虚假销售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认真处理消费者投诉信息,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