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核心增长极作用 勇当“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排头兵》专题议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关于重点平台和载体建议
南沙:提升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平台来承载。过往,南沙只是广州的南沙,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后,南沙将是大湾区的南沙。
关于南沙的发展定位,《报告》提出了新的观点:广州应着力打造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区示范区,推进南沙由广州城市副中心向粤港澳大湾区中心提升。
作为珠三角几何中心的南沙,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地位并未得到明确,再加上自身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南沙的战略地位短时间内也未充分发挥。
南沙港客运码头。从此处坐船到香港需要80分钟左右。
为此,《报告》建议,广州要把握区域要素流动特征,积极促进发展要素导入南沙,探索制度创新,先行先试,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将粵港澳合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南沙。
同时,通过构建区域交通枢纽、国际航运、服务贸易中心,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中逐步实现南沙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中心的战略地位,化地理几何中心为经济发展中心。
南沙是珠三角几何中心,与香港近在咫尺。
《报告》认为,南沙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中心地位,必须做实做强南沙海港功能。南沙要以国家战略为支撑,强化水运、铁路疏港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对经济腹地的服务能力。
协同东莞港,建设与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和东岸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出海门户以对接国际市场;与传统丝路通航港口城市建立联盟,强化“一带一路”门户功能,将南沙港打造成经贸、制造、物流等功能相互集成的全球航运门户的第四代港口。
广深港高铁南沙庆盛高铁站
此外,《报告》还提出,广州应依托南沙自贸区建设穗港澳创新科技园。与香港科学园、香港和澳门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建,借此引入香港、澳门体制资源和社会管理模式,使南沙成为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的试验平台和配套改革试验区。
广州南站向西通道打造成“广佛同城新轴”
粤港澳大湾区内如何实现双城同城化发展?广佛此前提供了案例,《报告》则提出要在之前的基础上加快建设,进一步深化两地产业协作与布局,示范引领大湾区城市深度合作。
广州南站
《报告》建议将荔湾区的芳村片区、番禺南站新城和南海东部桂城、大沥划定为“广佛同城合作试验区”,为构建广佛超级城市探路、为融合粵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试验。探索不同行政区之间协同发展的制度安排,为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协作、生活同城制定一揽子计划,重点突破公共服务一体化。
同时,合理规划广州南站向西通道,连接三山、陈村、北滘,进入佛山新城,再到高明等地,打造成广佛同城新轴。实现深层次的基础设置一体化、产业配置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力求打破行政和区域壁垒,打造超级城市参与国际合作竞争。
关于共建国际科创中心建议
推动建立广深港澳科创合作委员会
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报告》提出,广州应以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核心,深度参与区域协调创新共同体建设。
《报告》认为,广州要聚焦国际重大科技前瞻布局,在原创基础研究上率先行动、下大功夫,抢占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培育科技创新走廊的“最强大脑”,争取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及大科学装置不断布局广州。
南沙建设日新月异。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建设 “广深港澳科技走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延伸到香港,也给了广州更多和香港深圳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机遇。因此,《报告》建议广州要推动建立广深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委员会,保障和促进三地创新合作项目实施。
《报告》指出,广州要主动去协调,推动建立大湾区重大科研平台协同机制,牵头将大湾区内国家实验室、省级实验室、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各类企业创新平台,工程研究机构结成联盟,形成体系化发展。
通过利益分成等手段建立共享机制
香港在科技基础、高端科技人才储备方面有着不俗实力,珠三角地区则是一块广阔的市场腹地,但碍于政策机制上的不同,香港科技成果在珠三角的转化仍有改进空间。
广州南沙,游艇出海游。船长和水手做停靠舢板洲岛的准备。
今年上半年,广州市政协委员多次到各区、有关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实地调研,也组织了三批港澳科技人才交流团到天河、黄埔、海珠、南沙区考察交流,在此过程中关于科技成果如何共享成为一个讨论的焦点。
这次关于科技创新资源共创共享共用机制的探讨,也写进了专题报告。
《报告》认为,广州要利用产业链完整、市场腹地广阔等优势和便利政策,鼓励和支持香港高校和科技人才来广州发展,促进香港的科技成果在广州实现产业化,通过利益分成、利润共享、政策支持、市场推广等方式,建立健全共创共享共用机制,助力穗港科技产业发展,实现创新创业协同共赢。
开展穗港澳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合作
利益共享之余,《报告》认为广州还应再加强顶层设计,开展穗港澳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合作。
为此,《报告》还特地提出,建立穗港重大创新科技合作项目扶持计划,针对穗港两地共同投资的企业、共同合作的科研项目,两地政府共同评审后给予科研经费和政策扶持,发挥两地在创新要素上的合作优势。香港科技项目在广州落户、市场化所产生的收益,以双方共创共享方式分享。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专门提到,广州应该推动穗港澳高校合作办学,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学分互认、资源共享,联合编制科技报刊,科研成果分享转化。当前,则要尽快促成香港科技大学来广州独立办学。
南沙游艇会。
构建穗港澳科创协调合作的常态机制
科技项目合作只是众多合作的一方面,市场流通包含诸多要素,《报告》建议构建穗港澳科技创新协调合作的常态机制。即以共建科技创新走廊为契机,逐步统一市场准入、市场监管的相关制度,统一技术研发、使用、考核等标准,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发挥粵港澳地区商会、协会、咨询机构和智库等中间组织的作用,鼓励企业界、劳工界、专业服务界、学术界等社会各界共商共议,共同促进大湾区各领域科技合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报告》指出,广州研发投入不但低于北京、上海,也低于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省内城市。《报告》认为广州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形成企业主导、政府支持、院校合作、成果分享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同时,针对院校科研活动与企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重课题轻应用、重项目轻转化等倾向,广州要改革科研立项机制、评价机制,引导高校与科研院所围绕市场需求、产业发展、企业急需等来确定科研课题和攻关项目。
南沙游艇会的游艇停靠在舢板洲岛的码头,远处是南沙龙穴岛造船基地。
关于营商环境建议
可率先探索港澳居民全面享有国民待遇
《报告》认为,广州可率先探索港澳居民全面享有国民待遇改革。比如,制定统一的大湾区国际化人才引进政策,探索破除港澳居民在广州创办企业、就业许可、社会保障、公务员录用和事业单位聘用等方面的障碍。
在港澳人才引进、创业、就业、永居、税收、金融、社会保障等管理制度与政策体系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改革,大力推动形成粤港澳统一的人才市场。
要素要实现有效流通,《报告》认为还需聚焦建设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促进大湾区制度规则融通对接。比如,实现商事规则互通、企业服务平台互联,减少三地之间企业运营的制度成本,推动“岭南通”拓展为“湾区通”,推动三地车牌证照管理一体化,优化出入境管理等等。
《报告》指出,要推进广州与港澳在公共服务、金融、商贸等方面的电子签名证书互认,推动电子支付系统互联互通。
此外,广州作为一个开放的城市,《报告》认为应实施与全球对接的商事便利化措施,比如实施“一次性通过审批”,实降低企业办事的复杂度。又如,在公共事务与行政审批领域探索推广“容缺受理”制度,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
需要查看《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核心增长极作用 勇当“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排头兵》全文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林冬娜、邓小云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其他用户正在看
【资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研究
国地资讯聚焦国内外国土、城建、环境行业,致力于宣传热点政策,分享新鲜资讯,展示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