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城市论坛举办第十三期活动:疯狂的赛车,针对近期热议的话题“专车与出租车”进行了一轮激烈的讨论。本文是活动现场聂博士的发言整理稿。
传统出租车的管制框架主要三个方面,一个是数量管制。第二块是价格管制,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实行价格管制,包括固定费率制,最高费率制,最低费率制,备案制,运区制。最后是服务和安全管制。
在传统研究里面,有很多关于出租车市场为什么管制的要求,最核心的因素还是在信息不对称。第二块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最后一块是匹配,消费者和服务的提供者之间的匹配成本。
我们说管制,管制的原因,肯定是保护消费者。我们保护司机的利润,还是说要保护消费者。司机之间抢客,最后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它到底有没有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很难看得到。我们的数量管制,最后会导致供不应求,这是一个最核心的问题。第二个价格管制,因为没有价格区别,所以你的服务之间也没有区别。中国严格管制的领域里面,交通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互联网介入到服务市场,以前互联网对人类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块获取信息,互联网最先是改变人获取新闻的方式。第二块互联网进攻市场主要是商品市场,商品市场是一个标准化市场,就是买的东西是一样的,所以最先在2003、2004年爆发的时候,他是从淘宝,京东之间开始的,直到EPS、智能手机的大量应用,互联网才进军了服务市场。这个市场分化很厉害的,有针对儿童的,针对孕妇的,针对老人的,有很多的服务,市场出现了分化。
价格不同,消费者的选择更多。我们的专车里面有价格分化的。我们最后的结果大家都选择便宜的,作为单位市场,企业市场,我们会选好一点的车。这样的话,在企业市场里面,可以使用专车来代替一些自己的商用车。
专车出来的话,是让出租车成为一个正常行业。出租车行业和以前的行业有什么不同?出租车是一个非常少有的,公司行为不占主导的一个市场。我们以前讲商品,大多数是工厂生产出来的,你去买东西,商场也是公司行为。虽然上海的出租车也是公司制,司机和公司之间是承包关系,它因为缺乏对司机的监督机制,无法知道司机实时是怎样的,所以是一个不对称的市场,公司也没有办法掌握现金流。所以在服务品质这块,它主要是靠事后的投诉。
互联网出现之后,我觉得它有几个革命性的变化。第一个平台控制现金流。为什么杭州专车闹事那天,UBER给他发短信,所有的车离开了,并不是因为专车赚钱多,而是因为如果你不离开,它有GPS系统,你不离开立马解除单子,钱不给你了。所以平台对司机的控制力比原先的公司强很多。第二点,因为有更多的技术,平台对司机有更多的监督机制。最后,个体户也可以通过平台提供一个均制服务。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第一,运营成本比较低,第二专车软件的服务完全是无缝的,它的界面,司机、价格都一清二楚,提供了一个全国全球的标准的服务。
专车主要有一个法律上的问题,营运车和非营运车。有两点,第一点所谓的租赁车牌照可不可以接入专车,私家车可不可以接入专车。第一块已经放开了,有固定牌照可以接入专车,很多地方说租赁车也不能接入专车。在上海租赁车可以接入专车,但是专车大部分都不是租赁车,都是私家车。私家车交通部明确说,是不能接入专车的,所以专车的身份是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上海的租赁车牌照是沪ABCDEF,第二个字母是Y就是租赁车,绝大多数都不是这个牌照。租赁车和出租车一样,也有牌照管制的。第二个问题比如上海现在还可以,也有专车,不能上高架。杭州就不行了,如果是浙B的,宁波的车牌,高峰时间也不能接单的,各城市有车牌限制。
现在租赁车接入专车的问题不大,主要的原因是租赁车不多,上海不到一万辆,对市场形成很大的冲击,而且是有牌照的。第二个私家车进入专车市场,所有的焦点在这块。反对者认为,说私家车和运营车不一样,有牌照的话,有各种份子钱,还有保险,还有员工的社保,服务品质也是不一样的。支持者认为,私家车下班带个人有什么不可以,现在是共享经济,盘活社会资源。第二块,以前要考出租车的执照,现在不用考了,降低了开出租车的门槛。第三个开专车的人素质很高,都是大学毕业生,可以提供很好的服务,所以这块生意是比较大的。
我以前一直说,出租车最大的敌人是谁?是专车吗?出租车最大的敌人一个是地铁,地铁极大地提高了出租车的空载率。第二个是私家车。上海的汽车空驶率,有一个图,从2003到2009是增长的,2010年之后是降低的,2010年是一个转折点,出现了两个非常明显的变化,一个是私家车的拥有量出现爆发式的增长。第二块是驾驶执照的拥有量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尤其是2010年。到现在为止,全国有13亿人口,我们拥有驾驶执照的数量已经超过了1.8亿,上海的这种变化,接近半数或者更多的人拥有了驾驶执照。北京的户籍人口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是60辆,互联网对出行市场的一个冲击的背景,我们知道互联网对很多行业形成了冲击,这个冲击有一个历史背景的,如果没有这么多人有驾驶执照,如果没有这么多私家车,想刺激市场也刺激不了。为什么私家车和驾驶执照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因为原来的市场无法提供这样的服务。
互联网它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透明度,更好的接触客户,互联网对很多行业形成了入侵,已经快毁灭了很多的行业。比如金融行业。第二个是零售行业。未来会摧毁哪些行业?比如O2,所有服务业都会面临这些问题,修指甲,擦鞋,洗衣服,家政,很多行业要入侵,为什么只有出租车行业体现出这么大的对抗,这个是我们要讨论的。
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刚才讲的,出租车特殊的一个东西,特殊的一个业态,它提供服务的主体入口就是个人,而不是公司。到任何餐馆吃饭,不是看着服务员去的,而是看着这个地方去的。你接受出行服务,是一个司机过来,而你没有看到一个公司。这点上海远远好于其他城市,因为上海的五大出租车公司控制了上海的市场,看到车的颜色就可以选服务。整体来说,上海的出租车服务是远远好于其他的地方。为什么上海出租车对抗专车的现象比其他地方少呢?没有看到大规模的对抗。比如杭州很激烈,我们知道杭州的出租车是承包给个人的,出租车对个人的控制力是非常弱的。上海服务最差的出租车也是因为没有公司对他们管制,所以上海在适应专车这块,在全国还是做得比较好的,能够更好地做出改革。
我们做一个结论,让市场竞争代替管制,我认为专车的出现是因为互联网从一个侧面,不是从原有的,比如新发很多出租车牌照,这种情况有可能改变目前数量管制的问题。现在政府对出租车行业的问题,大家都心知肚明,出租车公司很抱团,你只要管,他们就会罢工,造成社会不稳定。政府应该拥抱这样一个行业,出租车确实是一个逐步式微的行业。为什么说出租车是式微的行业?在钱师傅刚开始做出租车司机的时候,1990年之后,那个时代是什么概念,学一辆车一万元学一年,非常难的,进入的门槛很高。今天我们考驾照,一万元就出来了。那时候驾驶是一个能力,而不是一个技能。之前打字是一个行业,以前大部分人都没有车,也不会开车,所以驾驶员是一个非常体面,高大上的一个行业。今天当驾驶这个技术门槛降到今天的程度,这个市场必然是被抵消了。这个时候出租车之所以还可以保持一个月四五千的价格,完全是数量管制导致的。这样的话成本是什么?成本是整个消费者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而导致的。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里面都不能免于竞争,当你掌握的技能被所有人掌握的时候,要考虑是不是要重新提升自己的技能,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没有人可以免于竞争的。打字员失业了怎么办?上海的公交以前还有售票员,以前按电梯还有一个人,这些人失业是不是考虑这个行业要管制一下,维持这个行业呢?这个大家都没有做,出租车行业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