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美术遗产 ):学人对话丨美术史的考古学
美术史的考古学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 教授 李军
1
先从两个镜头开始。
1957年,中国的第一个美术史系于中央美术学院诞生。恰在正式开学前夕,学科奠基人王逊先生被错划成右派,美术史系停办;十年之后,“文革”期间,王逊先生被抄家。据王逊夫人回忆,那天来了两辆大卡车,把家里洗劫一空,“一张纸都不许留”。就从这两个空白开始,数十年来,美术史学科在中国的形象,犹如王逊先生的学术形象,经历了一个慢慢拼合、复原、逐渐丰满的过程。
2017年,随着五卷本、一百多万字的《王逊文集》的出版,中国的美术史学科也迎来了在中国创立六十周年的庆典。王逊先生著作的重新出现,意味着这个学科前人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真的消失掉;一代又一代人,通过人的双手、人的记忆、人的头脑、人的精神,可以把失去的东西都复原。这样一个事业犹如美术史的考古学,致力于把所有被湮灭、被埋葬的珍贵东西挖掘出来。六十年来,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史学科从筚路蓝缕中起步,到枝繁叶茂地发展,今天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美术史和人文科学研究重镇。
六十年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科的风雨历程,也是美术史在中国发展、完善、拓展与深化的一个缩影。
2
每一年,当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定期举办王森然先生美术史奖学金的颁奖典礼时,也是我们重温对美术史学科作出巨大贡献的老先生们的恩泽之时。王森然先生是一位革命家、学者、教育家、书画家,与新文化运动和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与王森然先生的身影并肩而立的,还有中央美术院美术史学的先驱许幸之、张安治、蔡仪、王琦诸先生。
在给青年学子传递奖学金的时候,我感到,我们所传递的并不仅仅是区区若干款项,实际上是来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火种,是从蔡元培先生那里肇始的“以美育代宗教”的现代思潮的流播。与前面诸先生一样,王逊先生也属于中国新文化运动那一代人。我本人研究过沈从文先生,也研究过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早期的思想和创作。在他们笔下,经常出现王逊先生的名字。1947年,梁思成先生与邓以蛰先生、陈梦家先生一起,建议在清华大学成立艺术史系和建立文物馆。在清华大学筹建第一个艺术史系和文物馆的过程中,王逊先生是一个十分活跃的身影。以后,1952年院系调整,王逊先生来到了中央美术学院;1957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成立。金维诺先生担任了美术史系的第一任主任。以后,又有毕业于列宾美术学院的邵大箴等先生加入教师行列。中国的第一个美术史系,正是众多渊源、众水汇流的产物。
历史一段接一段,犹如火炬传递。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科最近的前身,是新文化运动的火炬;而它的远绪,则根植于中西古典文化的沃土中。
3
在西方,美术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550年,那一年,佛罗伦萨的人文主义者瓦萨里出版了他的《意大利艺苑名人传》;在中国,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的张彦远,他的《历代名画记》,标志着伟大的中国古典美术史传统的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美术史在中国至少已经一千两百岁了,在西方则至少四百六十七岁了,它如此的古老,就跟历史和美术一样古老。
历史地看,美术史在中国,既是西方美术史学科四个多世纪以来学科经验的横向移植和引进,更是几千年来中国古典文化血脉的赓续和回响。
从1957年到2017年,美术史系和美术史学,在中国正好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甲子之年。六十岁是一个学者的成熟之年,也是一个学科的成熟之年。
但在另一个意义上,美术史在中国,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作为一门现代人文学科,在历史的长河中,就跟正在发生着的历史和艺术一样年轻。例如,2006年由中央美术学院发起,此后由各高校轮流主办的高校美术史年会,今年正好进入了第二个“十年”;它作为中国高校美术史学的一项制度,才刚刚十一岁,简直就像一个孩童,也像一个孩童一样,活蹦乱跳,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4
二十年前,在中国第一个美术史系诞生四十周年之际,在老前辈、老主任金维诺先生倡议之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编出版了《筚路蓝缕四十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师论文集》。论文集由曾在美术史系任教的本兼职教师的71篇论文汇集而成,正如主编之一薛永年先生所说,论文的作者们“推出了具有学术领先地位或不乏开拓精神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史论结合、联系实际和严肃求实的学风”。翻开目录,不仅前面提到的美术史学界的耆学名宿历历在目,更有文史、考古和文博界硕学鸿儒张珩、徐邦达、冯其庸、叶喆民、李学勤的身影频频出现,反映了美术史系建系以来始终如一的宽广的人文诉求和深厚的学术基础。
二十年后,自2003年起已经从原美术史系升格为人文学院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科,在纪念诞辰六十周年之际,在尹吉男院长倡议之下,再次编辑出版了《开放的美术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科建立六十周年教师论文集》。论文集汇集了迄今二十年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科在编教师的42篇代表性论文。其中,前辈学者如金维诺、邵大箴、薛永年、王宏建、薄松年、汤池、李树声、袁宝林精力弥满、老当益壮,一以贯之地为美术史学科提供深广的学术坐标;其中,原先曾经翩翩年少的尹吉男、罗世平、易英、李建群、远小近、李军、贺西林、宋晓霞、余丁、杜娟,和二十年来陆续加入人文学院教师队列的资深学者殷双喜、乔晓光、王璜生、郑岩、王春辰、张鹏、曹庆晖,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或砥砺深耕,或攀登学术新高,已成为一代学术中坚力量;更值得一提的,是一大批风华正茂的青年学人邵亦杨、王云、邵彦、赵伟、陈捷、王浩、吴雪杉、黄小峰、文韬、于润生、刘礼宾、周博、于帆、吴映玟、王瑀、郑弌、刘晋晋,他们从改革开放的时代走来,在全球化时代成长,以学术的敏锐、思维的活跃与正当其时的年轻,迅速成为全球化时代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史学科新一代学者的标杆和尺度。很多人会惊叹,美术史系六十年来的教师名单中,会出现如此众多大师们的名字;尽管现在的这批年轻人身影还嫌稚嫩,但毋庸置疑,二十年后,一大批不亚于前贤的宿学鸿儒和学术大师,一定会从未来的他们中诞生。对此,我们有理由保持信心。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
正是这种信心和努力,完美诠释了美术史在中央美术学院和在中国的这六十年,也将继续诠释她的未来。
发表于《开放的美术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科建立六十周年教师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年)。
美术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