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浅论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策略——以宝龙科技城为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UPDIS共同城市):浅论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策略——以宝龙科技城为例


引言


根据国家和深圳市的要求,海绵城市详细规划作为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的基层,不仅承担着对上一层级规划控制目标和要求的细化分解工作,而且要深入至对方案设计的统筹和指导,承上启下,因地制宜,将规划控制目标和要求合理可行地落实至各建设项目中。


本文以深圳市宝龙科技城海绵城市详细规划为例,结合宝龙科技城的用地布局、建设项目、排水系统、水系等特点,细化和深化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将海绵城市的控制指标分解至地块层面。通过分析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的规划定位、内容深度、现实需求,对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的内涵及框架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今后其他片区海绵城市的详细规划提供经验。


一、项目概况


宝龙科技城位于深圳市东部,北临龙岗中心城,西临大运新城,东与坪山中心区相接,距离市区约30公里。宝龙科技城是辐射粤东、闽西的桥头堡,是龙岗区打造东部创新中心的重要产业及科技支撑点、龙岗区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先行区。


《龙岗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将其定位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海绵城市改造典范,并对本片区提出近期40%、远期8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本次规划范围总面积为10.82平方公里,为保证规划区的功能完整性,同时与周边相对完整的大海绵体相衔接,研究范围扩大至35.07平方公里。


浅论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策略——以宝龙科技城为例

规划范围及研究范围


通过对《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龙岗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仔细研究和深入分析,根据《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要点和审查细则》的要求编制本规划。规划将指导宝龙科技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构建完善的城市低影响开发系统、排水防涝系统,并与城市生态保护系统相结合,为宝龙科技城作为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安全保障。


二、规划目标


2.1 系统地解决现状问题


在新形势新背景的要求下,对南约河支流、同乐河支流现状存在的水环境恶劣及河道岸线硬质化,城市面源污染严重,区域内低洼地势易涝等问题进行审视及检讨。通过详细规划的编制,构建针对现状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指导相关建设项目落地。


2.2 有序地指导规划区域海绵城市建设


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梳理近期建设项目库,有序指导规划区域海绵城市建设。


2.3 示范引领工业区海绵城市建设,将规划蓝图落实


积极探索适合工业区密集、地势起伏较大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是本次规划的重要目标,率先形成工业园区内可复制、可推广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坚持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编制实操性强、落地性强的详细规划蓝图。


三、技术路线


针对规划内容,共分为七个工作阶段开展规划编制,分别为现状调研、问题识别与需求分析、目标确定、建设规划、规划管控与衔接、近期建设任务、规划保障等,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浅论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策略——以宝龙科技城为例

技术路线图


四、基础分析、问题研判及指标确定


4.1 基础分析及问题研判


通过对研究范围内的三级排水分区情况、城市建设情况(现状用地情况、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情况、下垫面解析)、自然条件(降雨、地形地貌、地质土壤、区域水系、河道基本情况)、建设条件(包括排水体制及系统、污水工程、雨水工程、雨水管渠排水标准统计、现状内涝点统计、区域内截洪系统分析、再生水工程、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及现状)等分析,得出的问题研判如下:


(1)老旧工业区多,城中村多点集中分布,土地类型单一,工业用地占比高,占建设用地的31.68%;面源污染较严重。


(2)基础设施滞后,雨污混流区域面积占比大,管网建设年代久远,标准偏低。有积水点共7处,内涝风险区2处,中风险区13.4ha,低风险区6.35ha。存在雨污混流区域面积为442.2ha,占建设用地比例24.1%。


(3)山体截洪沟系统不完善,河道防洪标准有待提高。现状山体截洪沟长度为8.5km,完善比例仅为32.1%。同乐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完成整治河段比例为36%,仍未达到50年一遇的规划标准。


(4)水体黑臭、暗渠化,生态岸线比例偏低,混流口待整治。黑臭水体名录2条(已整治1条),暗渠化河段长度4.72km,占河道总长的30.9%;河道硬岸线长度5.88km,占河道总长的38.2%。共有入河排污口29个,其中污水直排口12个,雨污混流口17个。


(5)研究范围共有6个水库,水库生态消落带裸土化严重。


4.2 目标指标确定


根据《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及《龙岗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要求,并通过模拟开发前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考虑研究范围内大部分为建成区,且现状建设用地以工业用地为主,开发建设时间较早、早期协议出让用地面积大、城市更新区域较少、水系较少等综合因素,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设定为68%。


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落实重点建设任务,考虑本地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按照科学性、典型性并体现宝龙自然本地特征的原则,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等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参考深圳市及龙岗区相关研究成果,确定了宝龙科技城海绵城市建设的五大类共11项指标,近、远期目标值如下表所示。


浅论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策略——以宝龙科技城为例

宝龙科技城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汇总表


五、“大海绵”体系规划(海绵空间格局规划)


通过提取山、水、林、草等生态要素,将水敏感性、地质敏感性、生物敏感性进行叠加分析,得出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综合评价图。通过水敏感分析结果与现状蓝线拟合、综合敏感性分析结果与生态控制线拟合、水敏感性与城市更新的协同分析,得出蓝、绿生态基线。从而构建规划区“二岭、三轴、三核、多廊”海绵空间结构,打造“山环水润”生态空间格局


浅论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策略——以宝龙科技城为例

海绵空间格局图


六、“中海绵”体系规划(海绵城市设施系统布局规划)


海绵城市设施系统布局规划包括水生态修复体系、水安全保障体系、水环境提升体系及水资源多元体系四个方面。


6.1 水生态修复体系


通过对河道功能分类,分别对硬化河岸、自然河岸生态优化提出规划方案;通过城市亲水休闲生态廊道、城市绿色休闲生态廊道及水库保护涵养生态廊道的构建,为前述海绵生态格局的构建提供支撑。


浅论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策略——以宝龙科技城为例

生态廊道规划图


6.2 水安全保障体系


通过源头减排、排水管渠和排涝除险三级系统的规划,保障研究范围的水安全。同时,进行防洪工程规划(包括河道的防洪工程规划、山洪预防系统规划)、行泄通道规划、雨水管渠规划、内涝点及易涝风险区整治方案规划。


浅论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策略——以宝龙科技城为例

水安全保障三级系统衔接图


6.3 水环境提升体系


水环境提升体系包括截污控源(源头减量、控制点源及面源污染、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内源整治(河道清淤及暗渠揭盖可能性研究)、活水保质(生态补水)及长制久清(实行“河长制”管理、加强污染源监控、加强河岸整治与河面清洁),并结合旧工业区及旧村等城市更新项目制定工作方案。


6.4 水资源多元体系


通过给水系统规划、雨水资源化利用规划及再生水利用规划,保障规划区的水资源系统多元化。


七、“小海绵”体系规划(源头减排管控详细规划)


7.1 管控单元划分及指标分解流程


在规划范围内,基于三级排水分区,并参考法定图则拼合路网进行边界修正,划分为五个管控单元。按管控单元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分解至各地块,并确定绿地下凹比例、透水铺装比例、绿色屋顶比例及不透水下垫面径流控制比例等指标。基于SWMM模型,模拟得到典型地块指标,从而确定管控单元指标,径流目标分解步骤如下图所示。


浅论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策略——以宝龙科技城为例

确定管控单元指标流程图


7.2 典型地块模拟举例


以工业用地为例,举例说明典型地块的模拟方法。某工业用地城市更新项目(4800.6㎡),现状为一类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为1.4。规划为新型产业用地+商业用地,容积率为5.86(规划建筑景观布局图如下图所示)。


浅论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策略——以宝龙科技城为例

建筑景观布局图


经规划及计算,得到海绵设施布局图:


浅论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策略——以宝龙科技城为例

规划海绵设施布局图


对规划的海绵设施进行核算,如下表所示:


浅论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策略——以宝龙科技城为例

海绵设施滞蓄容积核算表


经过核算,本地块的各项指标与上层次规划给出的目标评价对比见下表,本设计满足上层次规划的目标要求。


浅论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策略——以宝龙科技城为例

海绵城市目标评价表


7.3 管控单元地块指标表


通过SWMM模型的模拟,确定各地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以及海绵设施的建设指标,包括下凹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以及绿色屋顶率。其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控制性指标,其他指标为建议性指标。以管控单元03为例,指标分解结果如下表所示。


浅论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策略——以宝龙科技城为例

管控单元03地块指标表


7.4 建设项目设计要点


宝龙科技城片区建设项目分类根据海绵城市设施设计要点按不同用地性质分类制定。海绵城市设施的设计应按设计要点进行深化设计,各项设施具体参数及设计方法参照国家、深圳市相关规范。


浅论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策略——以宝龙科技城为例

建设项目分级分类指引划分表


各类建设项目设计要点如下:


(1)建筑与小区


推荐应用技术措施:透水下垫面、绿色屋顶、植生滞留槽、生态树池、植被草沟、滞留(流)设施、收集回用设施。


(2)市政道路与广场


推荐应用技术措施:透水铺装、植生滞留槽(雨水花园等)、生态树池、人工湿地、植被草沟。


(3)公园绿地


推荐应用技术措施:收集回用设施、植被草沟、入渗设施、滞留(流)设施,滞留(流)雨水湿地。


(4)城市水体


推荐应用技术措施:雨水湿地、滞留(流)设施(植被缓冲带、生态驳岸、生态岛等)、雨水排出口末端处理设施(沉砂过滤池、砾间等)。


结语


海绵城市详细规划作为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的基层,不仅承担着对上一层级规划控制目标和要求的细化分解工作,而且要深入到对方案设计的统筹和指导,是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之间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的规划定位、内容深度、现实需求进行分析,并以深圳市宝龙科技城海绵城市详细规划为例,对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的内涵及框架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对今后的其他片区海绵城市的详细规划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车伍,马震,王思思,张琼等.中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雨洪控制利用专项规划[J].中国给水排水. 2013,29(2):8-12.

[2]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给水排水.2015, 31(4):1-7.


作者


邓仲梅,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现任职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刘应明,重庆建筑大学给水排水工程学士,现任职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谢鹏程,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现任职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刘    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现任职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吴    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硕士,现任职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辑、排版 / 陈程

插画 / 王彦妍

图表 /  作者提供


浅论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策略——以宝龙科技城为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