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传统村落保护):井陉故事 ‖ 下安村传说
下安村传说
一、日进斗金的传说
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亦假亦真已无可考证,权当是当地劳动人民一种美好的愿望吧。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山西商人伙同他人出外经商,当行至亮子岭东与井陉获鹿交界碑之间一处地方,暴病而亡,同行人见此状无奈将其草殓于道边,并以乱石覆之,以便于日后找寻,同行人便离去。多年后其家人望眼欲穿期盼亲人魂归故土,遂一路寻访到此,欲将其遗骨取走以使心安,则请一地师前来准备择日搬迁,地师来后四周观之遂问其家人,汝家现家境如何,家人道,不知是何缘故今日家中日渐丰盈,日进斗金,地师自然也观其地势,此地是头枕龟石岭,脚踩凤凰山,实乃一个绝好的阴地,切不可在随意搬动,以免破了脉气,家人亦就作罢,随之,在若干年后人们则经常看到有人在此处烧钱、挂纸、供奉祭品。这也许就是对逝者的一种安慰与思念吧,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啊。
二、猪拱石的传说
明末清初,石氏老祖石恩、石义兄弟路过下安村,看到一块风水宝地,为留记号,拿出马鞭,向旁边山坡一块巨石猛击两下,这时清水渐渐渗出,石义立感奇怪,登上高坡观望,此地形如猪头,流水之处正是猪鼻子,确为一块风水宝地。次年,石氏老祖石恩、石义兄弟迁至下安村,石氏一直居住在此。老祖开始开店做生意,生意日渐兴隆,人丁兴旺。外姓人都说“猪拱石”是石氏肥猪拱门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石氏在外经商人数比在下安村的人数还要多。
惜猪拱石在修正太铁路时被毁。
三、韩信遗存
下安村正太铁路南,有一山沟名曰韩家沟,据史书记载韩信在微水镇背水一战,掉队伤兵在下安村韩家沟生活,现在仅存一古磨盘在地边,静静躺着,讲述那场残酷激烈的冷兵器战争,仿佛又看到了汉代名将韩信。
下安村东北离抱犊寨直线距离4华里,据史记载韩信在此观察地形,有一个拴马桩深深埋在土里,记述韩信这位历史名人在此拴马驻步,取名“拴马峪”以此纪念。
四、小相公传说
梁瑚(乡称:小相公)大清道光年间,下安村邑庠生员殿六代,在当时正定府相当有威望。有一年,县太老爷要到下安村视察村情,当得到消息后,小相公和众乡亲定下一计。这日,县太老爷来到下安福泉寺前,一会见众乡亲跪下,一会见众乡亲起身,几次三番,县太爷不明其中,约来小相公问原由,小相公曰:“你站在下安的地界上我乡民自然参拜,不在下安的地界上自然我乡民不与参拜”。县太爷闻之十分脑怒,曰:“在我井陉的地界不分村界……”,未等县太爷说完躲在村界石碑后的壮汉拿起大锤把界碑砸碎,县太爷看后,明知是一计,话又不好收回,因此下安与上安村界向西推进数里。(县太爷当时想说在我井陉地界不分村界乡民都要参拜)
梁瑚一生为人正直,不畏强暴,伸张正义,话说有一年春天,一骑马豪强与白王庄一挑夫发生碰撞,豪强下马用马鞭鞭打挑夫,挑夫受伤倒地不起,众乡邻急忙唤来梁瑚,梁瑚义正言辞,豪强低头认罪赔偿文银十两,为穷苦百姓做主,四乡八里,相邻有事,无不找梁瑚商议,深受百姓爱戴。
五、下安村名的传说
下安位于井陉县城东13公里处,现有人口1901人,耕地1534亩,村中有福泉寺,村西为八里长坡,形成一高岸。该村居于高岸之下,故名“下岸”与“上岸”相对,明万历年后乡人取谐音且具有平安之意改称为“下安”。
六、福泉古刹的传说
福泉古刹位于下安中街。很久以前有位善人路过此处,见山崖险峻,山前山清水秀,绿柳成荫,胜境优美。旅游商客,推车担货的行人成群结队,骡马驼队更是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景象。
大善人选定此块宝地后,他手执一纸上书禀报上司拨银两建“福泉古刹”寺院。各路门派行人慷慨解囊或多或少各尽所能留下心意,古刹落成,这位大善人为了给寺院更添锦彩,寺院内东西各栽植龙凤柏树两颗,现在寺院重修几次更加优雅胜景。两柏树二人合抱,枝繁叶茂,据林业部门权威人士鉴定这两棵龙凤柏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
七、福泉古井的传说
古井位于寺院门前,挖掘年代无法调查,井水可口甘甜,淌出井内流入小溪,常年不断,可供村内人们洗菜、洗衣和牲畜饮水,井水滋润下安世世代代的乡民。据传,宋代有一年无雨大旱,周围十里八村落水井干枯,人畜无水饮用,唯有福泉古井水位不降。邻村人们从早到晚人担畜驮,来来往往的场面极为可观。因此,福泉古井不仅是下安百姓的福泉,也是十里八乡村民的福泉。
八、亮子岭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唐僧师徒四人前去佛国取经,路经流沙河时,大神龟帮助唐僧师徒四人驮渡流沙河。到岸后,神龟托唐僧问问佛主自己年岁多大,取回真经后,唐僧师徒经过流沙河,神龟再次驮渡流沙河,当驮到河中央时,神龟问唐僧是否问起佛主我到底多大岁数了,唐僧却忘记问此事了,神龟心中有些不愉,把唐僧师徒四人抛在了沙河中,不仅唐僧遭了难,而且把取回真经书籍也湿了。上岸后师徒路经此处,八戒口感饥渴,急于进村觅食,悟空前去打探路途。唐僧沙僧二人见此处石大且平整,正值日暖无风,就把经书放在大石上凉晒,自此以后,此石人称凉经石,后来人们又称凉字岭。
九、三郎爷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下安诞生了个三郎爷,他的智慧超人心地善良,是一位爱打抱不平的好汉,为一方百姓利益不畏岁府脸面。幼年三郎家贫,一次三郎在山上放牛,遇见了一位白胡子异人,见三郎老实忠厚心地善良,便传授三郎腾云驾雾的本领,从此练就了一身超强武艺。白胡子异人赠送三郎宝轮,并嘱咐三郎几句,便驾云离去。一年,老天爷半年之久未下滴雨,别说庄稼种不出,就连人畜饮水也成了困难之事。邻村(胡申铺一带)老百姓连求几天龙王下雨,终于惊动玉皇大帝准许龙王降雨,三郎得知后,站在下安村北龙鼻山上对龙王爷喊道:只许下在龙鼻山以南,下透雨后,再给龙鼻山以北(邻村)下。因为此事,下安下了透雨,但三郎却犯了天条,天庭下令把三郎贬到江西鄱阳湖与长江汇合湖口(今湖口市)一急水口渡掌营过往船只,接任后,三郎十分挂念故乡人,若能遇上乡亲,想打听一下家乡情况,却没能如愿。
后来,三郎只要见上船满客,他总是喊一声:“船上有直隶人(河北人)吗”?回声“有”,他一是详细打探一下家乡情况,二是肯定稳稳当当渡过对岸。三郎让人给故乡人稍口信:百姓如有什么困难的,可到村东一块叫“还魂凸”烧上几纸并喊三遍三郎,三郎闻信必定尽快能与故乡见到团聚一场,事后挥泪而去。据悉,三郎画像存下安村福泉寺,可惜八十年代不慎丢失。
十、石棺材
亮子岭古驿道内侧有一石壁长约7.5米,头高1.9米,尾高0.7米,形如棺材侧面,古人称之为棺材岭。相传在修建古驿道时路遇石棺不能前行,把路基向外移,得以修路同行。
相传北宋年间,包拯包大人有个儿子叫“要毛”,“要毛”只穿一只鞋,是个别扭人,冬穿单,夏穿棉,从来不听父母的话,总是和父母对着干,真可谓是个逆子。包拯包大人在河北任职期间,一天路过亮子岭走到棺材岭看到路内侧的石壁形如棺材,回家后对“要毛”说:“我死后给我做个石头棺材”,心想这回你至于给我做个石棺,结果“要毛”心想一辈子没听父母的话,这次就随了他吧。结果在包大人百年之后“要毛”真的就给父亲做了个石头棺材,致使包大人密闭在石棺里不能转世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