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村落里的中国(18):土地再小也是神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心):村落里的中国(18):土地再小也是神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向皇天后土讨饭吃,对土地的重视,无以复加。

和土地有关的神祗,自有社神、后土娘娘这样国家级的大神,在社稷坛、后土祠享受香火。而和万千百姓关系最密切的,却是本乡本村的土地公公,后来又有了土地婆婆。当然,土地公婆的来历、衍变,各地的特色差异,却是说来话长。

 

村落里的中国(18):土地再小也是神

老照片中的土地庙。和土地神的性格完全一致:亲切/随和/朴实


土地公婆在神仙序列中品级不高,可以说是最基层的神,但因其作用重要,必然位列神班。土地神信仰流布甚广,汉字文化圈内基本都有。尤其是汉族的村落,哪怕寥落几户,也必有土地庙。古时之人,除了世俗的户籍,往往还有神籍,也就是属于哪儿的土地该管。

 

村落里的中国(18):土地再小也是神

在墙角默默地陪伴百姓的土地公婆。平素不需要被想起,需要时总不曾忘记。


虽然土地公婆广受敬仰,但土地庙往往比较低矮狭小。除为数稀少的煌煌大庙、庄严神祠外,更多的土地庙还是在树下道旁,用石块垒、泥土砌成间小小的神龛。有的干脆连这样狭小粗陋的庙也没有,要拜土地时临时搬来石头砖块做成,或者在家里某个角落摆上土地公婆的神像便是。

 村落里的中国(18):土地再小也是神

作为“文玩”被收藏的土地像,依稀可以看出当年人们的虔诚。


土地公婆塑像有的非常精美传神,堪称艺术品;而更普遍的则是粗陋简易,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再简陋些的,就以画像代替,更有甚者干脆就写“土地”两字。

但土地公婆从不嫌弃人们,默默地恪尽职守,努力庇佑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奖善罚恶,爱憎分明,在百姓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福荫万民,无偏曰心,德馨千载,不愧称神”。

 

村落里的中国(18):土地再小也是神

虽然谈不上什么高妙的艺术价值,但承载着百姓最朴实的信仰


在轰轰烈烈的年代,土地庙因为近在家旁,成为首当其冲的破坏对象,几乎一扫而空。村落中有历史的土地庙已然不多了,稍微精美点的土地公婆雕像也成为了收藏家们的掌中玩物、案头摆件。

再加上近来农业科技高度发达,人们不再向土地讨饭吃,除了开发商,人们对土地的感情也日趋淡薄。只有少数老人,还在谆谆教诲子孙:敬天、爱土,甭管做哪行发了财,老家也必须种上两亩小麦。

 

村落里的中国(18):土地再小也是神

道旁树下村口的小小小小庙,才是土地庙最本真的样子


在这样的趋势下,曾经伴随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土地庙,要么得不到重视,大肆拆毁,有地方甚至大张旗鼓地专门整治消灭殆尽;要么搞得过了头,建得金碧辉煌丑陋不堪,甚至充斥着敛财的迷信活动,渐渐失去土地神的神格,浪费了本该传承的文化涵义、历史沧桑、人文价值、家国特色。

 

南阳某土地庙有一对联,挺有意思,兹录于后:

噫,天下事,天下事;

咳,世间人,世间人。 


【相关链接】


村落里的中国(1):车盘坑村的云中梨花

村落里的中国(2):暗中之美

村落里的中国(3):最真不过烟火色

村落里的中国(4):小细节里有温度

村落里的中国(5):物性天然

村落里的中国(6):当二师兄已成往事

村落里的中国(7):灯笼高挂有讲究

村落里的中国(8):身边处处有神灵

村落里的中国(9):整齐就是罪过

村落里的中国(10):房前屋后有美能吃

村落里的中国(11):与天地共呼吸

村落里的中国(12):教化无声

村落里的中国(13):且亭且珍惜

村落里的中国(14):人在屋檐下

村落里的中国(15):仰卧在大地之上

村落里的中国(16):因繁杂而有趣

村落里的中国(17):门槛上的旧时光


【往期文章】


传统村落:应尽量避免“麦当劳化”的美丽


传统村落:可否有点平常心?


传统村落:文化是挽歌,还是幻象?


以中国乡土之道,营造中国乡村


传统民居与民居传统:落花与归燕


传统村落:莫让“洋脑壳”破坏了“土遗产”


传统村落:“价值”之外,更有意义

保护发展传统文化,构筑人性防御纵深

传统村落:只能存活在有深度的社会之中

传统村落顺口溜(之二):说道路

传统村落顺口溜(之一):说房屋

传统村落:文化的外求与内醒

传统村落:最深刻的破坏,是以“文化”之名

“民宿”:不要止步于“诗和远方”

传统村落:穷,就得想点穷的办法

传统村落:仅有“皮囊”是活不下去的


传统村落:需要的是另一种“旅游”

传统村落:最好爱她是懂她


传统村落:别为“颜值”付出太多


传统村落:我未必要过您那样的“好日子”


风貌协调?不,品质协调。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