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堰河再出发


第1094期


七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显得格外刺眼,旁边的云彩都好似被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时隔十多年之后,我们绿十字团队在创始人孙君老师和主任孙晓阳的带领下,一起回到我们曾经的革命根据地————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见证堰河村的成长和变化。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视频




堰河村的起步,源于小小的垃圾分类

堰河再出发


堰河再出发

03年孙君老师初到堰河,看上了堰河村淳朴的民风。临离开前,给堰河村留下任务,要求村干部召开群众大会,一个月之内要在堰河村搞好垃圾分类,整理好人居环境,才肯帮堰河建设村庄。任务一出,闵洪艳书记硬着头皮召开了群众大会,然而反对之声不绝于耳,甚至连自己村的老百姓也不理解。说闵书记作秀,搞事情。老百姓还提出疑问,搞垃圾分类能赚钱吗??


搞垃圾分类不到一个月,孙老师来了。看到村庄到处干干净净,便下定决心好好帮助堰河村搞建设。搞垃圾分类三五个月以后,村里的百姓感受到村庄变干净变美,加入的人也越来越多。襄阳的领导们、省里的领导们也关注到了堰河村,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堰河,学习堰河村垃圾分类的经验。这个过程,不仅打出了堰河村的名声,也提高了本村老百姓的整体素质。


堰河再出发

前排左:原五山镇党委书记余宝军,现任襄阳市政府参事;中:孙君老师;右:堰河村村支书闵洪艳



“五山模式”成典范

堰河再出发
堰河再出发

小小的垃圾分类,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03年的时候乡村建设叫生态文明新村建设。堰河村通过垃圾分类成了全省典型,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参观带来了吃住行的需要。于是孙老师开始帮助堰河村设计农家乐。从天艺茶庄到银杏山庄再到福源山庄,一家又一家农家乐开了起来,人越来越多。来的人吃过堰河没有用过农药化肥种植的蔬菜,喝过堰河村有机种植的茶叶,更进一步带动了农副产业的发展。


04年到06年,为了继续保持村里淳朴的民风,对游客规范经营,堰河村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统一农家乐菜品售价、规范农副产品价格。


如今他们的茶叶年总收入3500万,旅游产业年总收入5000万。正是因为搞好了垃圾分类,堰河村的乡村旅游产业和农副产品都得到了良性发展,如今这两个产业带动堰河村民人均年收入四五万不成问题,同时带动了堰河村周边村庄的良性发展。


垃圾分类让穷山村成了“五山模式”。


通过垃圾分类这一举动,堰河村从五山镇一个穷得出名小山村,在十几年时间里,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生态文化村、湖北省旅游名村、全省唯一挂牌的“绿色幸福村”、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等等荣誉。绿十字的理念“让垃圾不出村,让污水不入河”“先生活后生产”“河里有鱼,树上有鸟,地上有虫”等理念都在这里实现。绿十字成就了堰河村、堰河村成就了绿十字。更有了《五山模式》,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标本,成为了全国典范。


堰河再出发



堰河再出发

堰河再出发


堰河再出发

看着堰河村屹立的茶坛,曾经一起开会的露天“人民大会堂”,河边自由飞翔的白鹭,还有夜晚的萤火虫……堰河村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也真正实现了绿十字“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感谢成就堰河村的英雄们,他们是堰河村以闵洪艳为首的村干部团队、像余宝军这样的领导们,以及孙君老师带领的绿十字团队……当我们走到村委会门口时,看到条幅上滚动着欢迎绿十字孙君老师一行回村指导工作,一个“回村”勾起了多少回忆。


在此,孙君老师提出:要公益帮助堰河村再度腾飞,让堰河梦想再启航。


堰河再出发




堰河再出发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北京绿十字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绿十字):堰河再出发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