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市体育局、市规划资源局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开发布《南京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并就该专项规划的编制背景、原则、期限、依据、主要内容及实施策略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解读。
据了解,南京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的范围为我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为6587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近期到2020年,远期到2035年。去年底,市体育局、市规划资源局就《南京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向公众进行了意见征询。
我市为什么要编制这个专项规划,确定了怎样的规划发展目标?全市的体育设施将如何布局,规划有哪些体育设施?规划将形成怎样的特色?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走进该专项规划。
01

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背景
近年来,随着多个国内、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举行或成功申办,我市的的体育全球影响力、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轮滑等特色体育发展迅速。
《全球体育影响力100强城市排行榜》中南京的名次变化
自青奥会举办以来,全市的省市级、地区级、社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四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扩建了省级设施南京奥体中心西园,新建栖霞全民健身中心,浦口区市民中心、桥北文体中心,溧水区体育中心4个区级体育设施,100个街镇中有96个街镇建有体育活动中心,全市70%的社区、村建有体育活动室。全市人均体育用地面积0.68平方米,高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21平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2倍。
南京体育设施发展数量对比表
南京市体育场地变化情况
但是,全市的公共体育设施存在着空间发展不均衡,建设类型单一、内容趋同,学校体育设施场地利用效率不足等现状问题,因此亟需对全市的体育设施进行专项规划。
全市区级以上体育设施空间分布示意图
以打造“健康南京”为抓手,完善城乡公共体育基础设施支撑,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落实十九大“体育强国”“全民健身”战略。加强体育设施规划在空间布局、指标体系构建、建设要求的引领,实现由“省级示范”迈向“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的创建。加强群众体育设施的均等化服务水平,打造城镇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加强南京市的体育场馆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南京的国际体育赛事承办能力和国际体育影响力,实现我市体育事业的特色化和精品化发展。
02

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的发展目标
南京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将以构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以及体育产业全面协调的体育事业发展体系为导向,进一步强化承办国际大型综合赛事的能力,全面提升群众体育设施均等化服务能力,提高竞技体育设施发展水平,积极发展品牌化、特色化体育赛事,满足多样化的公共体育设施发展需求。
按照市(省)级-副市级-地区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级五级体系,全市将配置布局合理、服务便捷、内容多样、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突出足球、轮滑、健身步道3个特色体育类型,实现城镇集中建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覆盖率100%、农村地区“5公里健身圈”覆盖率90%。
03

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的规划对象
我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的规划对象为基本公共体育设施,指由政府投资或政府筹集社会资金兴建的,向社会开放、满足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或观赏体育竞技以及业余运动员训练的体育活动场所和设备。
包括这两种形式:
独立占地形式。A4体育用地、B32康体用地、A3教育科研用地中的体育专业学校用地(学校用地不纳入体育用地总量计算)
非独立占地的复合建设形式。与Aa居住社区中心、Rc基层社区中心、文化设施、公园绿地、广场等复合建设的体育设施,以及与城市山水绿资源复合建设的主要健身步道。
04

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的布局思路
全市将加强专业化的赛事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利用现有场馆设施,重点加强专业赛事承办能力,选址布局一处4万+座席专业足球场。将进一步优化完善的竞技训练体育设施,加强“三大球”青少年训练设施建设,规划新建1处国家级青少年足球基地,完善全市竞技训练设施空间布局,迁建市水上运动学校。以基层社区(村)级体育设施以及健身路径、健身步道等体育设施的建设补充,实现南京城镇集中建设区范围内“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全覆盖。
水上运动学校选址:用地面积7.34公顷
全市各级体育设施将规划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其中——
市(省)级体育设施:满足举办国际大型赛事和预留弹性发展的需要,在现有省市级场馆基础上,优先进行场馆改造,同时适度预留弹性发展空间。
副市级体育设施:结合主城片区和副城布局,作为市级补充。每个主城片区和副城应配置一处综合性体育中心,集中配置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池),承担面向市域的综合服务职能。
地区级体育设施:规划新城至少配置一处全民健身中心,服务于城市功能片区。
社区(新市镇)、基层社区(村)级体育设施:按照城乡社区生活圈均衡布局,全面提升群众体育的均等化服务水平。每个城乡社区生活圈配置一处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城市地区结合基层社区、农村地区结合行政村配置体育活动室/场。
健身步道:通过沿水、连园、环山等串线联网,布置用于市民日常体育锻炼及休闲的健身步道。
05

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的布局方案
我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将以“三心九副七基地多点”为总体布局结构,形成“八大体育设施发展片区”。
其中,“三心”指由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江苏省五台山体育中心、南京青奥体育公园构成的南京市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核心。
“九副”为江宁体育中心、江北体育中心、仙林体育中心、莲花湖体育中心、南京市龙江体育馆、浦口体育中心、六合体育中心、溧水体育中心、高淳体育中心组成的九个体育副中心。
“七基地”为国家级青少年足球基地、江苏省体育局训练中心等大型体育训练基地。
“多点”为结合地区级体育设施布局的全民健身中心,结合社区(新市镇)级体育设施布局的体育活动中心,结合基层社区(村)级体育设施布局的体育活动室。
“八片”指体育场馆和设施相对集中的八大功能片区。
全市共规划有居住社区级以上体育设施489处:市(省)级体育设施28处,副市级体育设施9处,地区级体育设施57处,社区(新市镇)级体育设施393处。其中:保留104处,改扩建11处,迁建33处,新增341处;独立建设94处,合建395处;体育中心10处,单项体育场(馆)13处,全民健身中心31处,体育训练基地9处,体育运动学校8处,居住社区体育活动中心393处,体育公园10处,弹性预留13处。
06

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的四大特色
一是突出特色体育设施类型的规划引导。
为支撑南京市“世界轮滑之都”称号,落实我国“振兴足球”战略,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对足球、轮滑以及主要健身步道等特色体育类型进行了规划引导。
其中,按照足球训练基地、专业足球、社会足球、校园足球四类,明确了全市足球场的建设标准、建设策略;明确了全市轮滑场的建设标准、建设策略;从全市、社区以及建设三个层面,明确了全市健身步道的建设策略
轮滑场建设策略
二是预留弹性应对发展不确定。
全市大型体育设施优先进行存量改造,为满足举办国际大型赛事和应对发展不确定性的需要,适度预留体育设施的弹性发展空间,全市预留13处弹性预留体育用地,体现了“优先改造、预留弹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思路。
其中,雨花台区弹性预留3处,栖霞区弹性预留5处,江宁区、浦口区各弹性预留2处,高淳区弹性预留1处。
三是体现了规划的差异化引导。
结合居住社区建设,专项规划区分了“室内”与“室外”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引导,明确了社区级及基层社区级体育设施在内容、标准方面的差异化建设要求,以更好的指导实际建设。
结合新老城区、已建与新建地区的实施难易程度,专项规划对配建指标、建设策略、建设形式提出差异化规划对策措施,实现了新老城区、已建与新建地区的差异化引导。
新老城区、已建与新建地区的建设差异化引导
针对我市人口结构、地区差异性,专项规划对不同区域的体育设施建设内容提出差异化引导建议,提高了规划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四是强化设施的集约复合与多功能融合
创新设施供给,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的复合利用与多功能融合。通过引导体育设施复合布局方式,进一步提高集约发展效率,全市共规划居住社区级以上合建体育设施375处,占规划公共体育设施的77%。通过体育公园以及体育服务综合体等多途径打造方式,全面提高南京市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能力。
提高公共体育设施供给能力。在有条件的城市公园、郊野绿地中增设体育设施,打造体育公园。沿水沿山、结合城市公园及公共开敞空间,构建网络化的体育健身步道。鼓励与公共文化设施、商业、旅游等打造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服务综合体。鼓励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改造建设健身设施。大于3公顷的城市绿地宜配置足球场,大于1.5公顷的城市绿地宜配置休闲轮滑活动场地,大于10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设施宜配置一定的室内体育活动场地。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京规划资源):#专项规划#南京市体育设施将这样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