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遗产・同衡守护
今年6月8日的文化遗产日,《人民日报》重刊习总书记在福建指导工作时撰写的《福州古厝》序,在福建、福州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把文化遗产保护、名城保护的重要性提到了空前高度。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举行了福建全球推介活动。活动以“新时代的中国:生态福建 丝路扬帆”为主题,全面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长期以来,清华同衡深度参与福建省各地的遗产保护工作,在福州、泉州、武夷山、宁德、平潭、漳州等地积累了丰富的在地经验,持续陪伴、守护着福建的文化遗产。本系列文章将陆续分享我们在福建的实践、探索和思考。

连江,福州市一座拥有上千年建城史的县级历史城市,因其城如凤形,唐时名为凤城。连江东濒台湾海峡,与马祖列岛一衣带水,是中国水产第二大县、中国鲍鱼之乡、中国海带之乡、中国温泉之乡,是福建东北部沿海历史城市体系的组成部分。2018年,这座千年凤城因为旧屋区改造过程中发现大量明清古建筑而广受关注,连江与全国上千座历史城市一样,站在了新时代如何处理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关系的十字路口。清华同衡与福州市规划设计院组成联合团队,依托县级历史城市的保护发展理念、工作体系和技术方法,通过保护与复兴城市设计、保护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旧改模式专题研究、实施片区的建筑、景观、市政、照明等全专业工程设计,助力千年凤城不忘初心,在新时代实现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复兴。

01
依海连江、千年凤城的初心
每座古城都有自己的初心,连江也不例外。
连江早在古闽越时期即有居民,三国屯兵造船,建温麻船屯;西晋置温麻县;唐将县治迁至今址,因其形似凤凰,改名凤城,雅称“闽都釐凤”,寓意吉祥。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始建城池。城内路网交通与水网紧密交织,内通城河长1402米,外护城河长1320米,内外水系与敖江相通;古城格局在上世纪60年代依然清晰可辨,至今仍是福州十邑中格局保存最完整、历史信息最丰富的古县城之一。

连江“依海连江”
千年凤城
“两山两带连江海、三湾三口共妈祖”的连江孕育出灿烂的历史文化。连江敖江口发现的战国时期樟木独木舟,是福建省发现的最早船舟。连江还是闽地红砖建筑文化最北沿;现存古城之内74处古建筑,虽为闽东民居,但以红瓦覆顶,极具特色。至朱熹带门生寓居宝林寺,在潘渡官地村结庐讲学后,连江崇文重教。古城内魁龙坊曾有化龙桥一座,历史上知县每年均会于桥头送连江学子进京赶考,传为佳话。唐礼部尚书张莹、明监察御史孙钦、超拔戚继光的江西布政司参政游琏、中国明代音韵学家陈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当中的10位连江籍烈士、中科院院士林群等,均是连江孕育出的名人代表。而连江妈祖信仰、渔俗、鱼丸等特色美食,更为连江古城的初心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02
历史城市的现代化路径之惑
在快速城市化的当代,有多少古城能坚持自己的初心?
中国自秦至清,县城的数量保持在1000~1500之间,绝大多数保持着较长时间的发展延续,“县”作为一个传统行政单位,是历史城市的主要依托。连江与我国众多县级历史城市一样,面临着现代化路径之惑。连江过去的荣光、当下的矛盾和对未来的向往,成为中国县级历史城市的发展缩影。
这座千年凤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抵御了多次台风洪水的侵袭,抵御了外敌的侵扰;但在当代,却面临着逐步被全面“现代化”改造的风险。人口增长带来居民的无序自发建设、历史水系的衰败和填埋、棚改带来的高层住区破坏山水格局……都对千年凤城的初心进行着反复的拷问。
这一矛盾在2018年年初的新一轮棚改中集中爆发。在以魁龙坊为代表的传统街区将被改造为80m现代化高层住宅之际,大量明清古建在街区中被发现;一面是古城历史的荣光、一面是当代居民民生的需求,如何处理二者关系,成为困惑地方政府的重要问题。

连江老城空间形态发展变革
03
不忘初心,恢复古城特色空间骨架
连江县委县政府及时叫停了棚改项目,并邀请清华同衡的专家为古城的未来把脉献策。清华同衡与福州市规划院组成的联合团队为连江提出了保护与复兴城市设计、保护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旧改模式专题研究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规划提炼了连江“闽越之交、十邑存珍,山水凤城、人居典范,闽东民居、明清瑰宝,闽台同源、文化荟萃”的价值特色,并将其落实到连江老城现存的遗产要素上。大家惊喜的发现,连江老城至今仍然较为完好的保存了历史上的格局,大量文化遗产散布于老城之内。通过与专家、市民、政府的沟通与交流,大家开始认识到千年凤城的价值,文化自信开始在心中激荡。

连江老城历史格局清晰可辨,遗存丰富
以价值评估为基础,着眼全局,规划提出“新老联动”的总体战略,整体保护老城,将人口、资源向新区聚集,实现连江文化复兴、文旅繁荣、城市特色彰显与可持续发展。在老城内,规划以历史城市景观的方法,利用城墙、护城河、通城河、历史街巷、历史街区等历史文化结构性要素,将文化遗产融入城市生活,塑造“一城两带、三街一坊、一环十字轴”的城市结构。保护并激活历史街区,塑造承载地方文化与记忆、充满活力的城市客厅;以密路网、小街坊、多层高密度的住区进行有机更新,改善老城居住条件,提供丰富的街道生活;构建老城慢行体系,利用历史水系、街巷等串联历史文化展示点,形成历史文化探访路径;优化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特色,分层级实现建设风貌管控。重塑承载千年凤城历史文化记忆、山江环绕、粉墙红瓦、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亲切宜人、充满活力的老城,创造中国县级历史城市当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典范。

城市设计鸟瞰图

老城空间结构图
04
保护与活化历史街区,创造市民珍爱的城市客厅
只有总体结构,还不足以唤起千年凤城的初心。魁龙坊、上林街、天王前街、王步街四片古建筑集中成片、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街区是古城的核心。规划将其划定为历史风貌区进行保护。街区设计思路从“拆改留”向“保改拆”转变,一座古厝、一口古井、一片残墙、甚至一座“看似普通的”五六十年代建筑,都被精心保护;对织补建筑,项目组杜绝简单仿古,通过地方传统建筑采风学习,深刻领悟地方传统建筑在尺度、风格、材料等方面的传统智慧,结合现代功能需求,运用新材料、新技术,使其既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又与传统风貌相协调;有意识地结合功能业态及街巷定位塑造建筑风貌的差异化,创造“街区不是一天建成的”、具有生活痕迹的场景。通过街巷格局恢复、肌理织补、历史文化节点塑造、地方传统风貌塑造、保留建筑与传统材料的活化利用,创造具有时间厚度的文化街区。在市政方面,合理确定狭窄街巷的管线综合方案,精心组织入户管线与检修井,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保障维护便捷性的同时,将其对景观影响降到最低。在消防方面,通过合理分区、加密消火栓、精心布置防火墙及高耐火等级建筑等措施保障街区防灾水平。
在魁龙坊,规划拆除割裂街区与城市的一排多层住宅,还原通城河景观水体,恢复化龙街尺度与界面,重塑化龙桥,于古厝之中植入文化教育、展览展示功能,彰显连江崇文重教传统;结合文物、历史建筑、古井古墙、历史信息,打造金鳞碧波、古井兜月、福照恩泽、巷柄余荫、岁月星火、鱼跃龙渊、仙塔胜境、水镜天光、北门烟云、凤城遗韵的魁龙十景,为市民和外来游客品味凤城记忆、丰富社区生活,创造有韵味、有活力的城市空间,使整个街区成为市民珍爱的“城市客厅”。



05
小街区、密路网,多层高密度的“文化社区”
我们对连江这座历史城市初心的坚持,不仅体现在历史街区上,更体现在其周边的安置房上。
为改善百姓生活状况,保障大家不离开生活多年的社区,魁龙坊棚改项目原计划就地安置居民,建设80m高的板式安置住宅。原地安置,改善民生,提升品质,均是本项目政府的“初心”,项目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保护历史文化、彰显传统风貌、传承社区记忆、保持街道活力的“初心”,期望在连江,创造更为和谐的街区保护与一般片区城市更新的有机结合。
为此,通过模式、政策研究,规划确定了保证一定安置量,使本地居民自住需求尽可能满足,引导其他需求通过异地安置、货币补偿解决的原则,通过多层高密度住宅设计,在将高度降低为6层的同时,保障较高的安置面积。通过小街区、密路网、连续街墙等设计方法,保证住区肌理、尺度与街区相协调,将省级文物仙塔、县级文物孙氏宗祠、陈第公园、魁龙坊街区、北城墙遗址等通过住区连续的街道联系起来,创造富有地方记忆、充满活力、丰富多彩的街道生活,避免封闭的大型“现代住区”对城市、街道的消极影响。在建筑风格、材料、色彩上,运用红瓦、石材、抹灰等方式,彰显连江古城风貌的地域性。力求建设风貌协调、生活舒适的多层高密度开放街区典范。

原住区规划方案与现住区规划方案对比
目前,连江正在稳步推进魁龙坊片区的街区、安置房建设,清华同衡与福州市规划设计院组成的联合团队仍在继续提供建筑、景观、市政、照明等工程设计服务。2018年春节,修缮后的中山路13号陈家大厝对公众初次亮相,以展示古城保护、复兴愿景为主题的新春文化活动在其广场开展,引发社会强烈反响。那几天,前来参观陈家大厝的市民络绎不绝,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儿童,不同年龄的连江市民看到自己曾经生活的地方变得“古朴而充满文化”,十分激动。他们讲述着自己对这片街区的记忆,希望帮助我们在后续建设工作中更好地“还原”生活场景。本次工程的各方参与者则纷纷表示这份街区的保护与建设工作,“越干越爱干”,“每天来看看工地,摆弄些砖石瓦片,就像装修自己家一样”。
虽然我们从一开始就坚信,“不忘初心”必将为连江古城的复兴带来质的变化,但现实中政府、市民共识如此迅速的变化,却依然让我们惊喜。永远不要低估百姓对自己生活故乡历史、文化、与记忆的迷恋。对于中国若干像连江这样的县级历史城市,珍视历史文化,让城市更新改造更加“不忘初心”,将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文化传承、地方特色塑造融入到历史城市更新的大潮中,才能让新型城镇化的历程更加精彩。我们希望连江,能为此提供示范。

2019年春节开街活动照片
相关链接
福建遗产・同衡守护 | 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
福建遗产・同衡守护 | 从陆地走向海洋的文物保护规划——文保工作者的征程是星辰大海
福建遗产・同衡守护 | 永泰县竹头寨规划设计与建设实践
福建遗产・同衡守护 | 重返海洋,“刺桐(zayton)”再扬帆——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
福建遗产・同衡守护 | 文化与自然的协奏曲——武夷山双遗产保护管理规划
福建遗产・同衡守护 | 让nuoŋ我ŋuai厝tsuo活wa起来k’io
福建遗产・同衡守护 | 我们跨过山和大海,只为找到你——平潭综合实验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调研工作
福建遗产・同衡守护 | “水火交融”——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
福建遗产・同衡守护 | 在“数字”中邂逅古建筑,且看福州历史建筑保护管理系统
福建遗产・同衡守护 | 海丝重镇 一生长乐~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的前世今生——长乐吴航古城保护更新规划
编辑/排版|余婷婷
供稿|清华同衡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福建遗产・同衡守护 | 千年凤城,不忘初心——连江老城保护与复兴系列规划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