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规划之星】走出舒适区,用创新拥抱挑战——专访《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项目组(下)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四川视察,对成都作出了“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殷切嘱托,赋予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新使命。面对这一时代命题,我院勇担重任,在市委市政府的组织下成立了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并启动了《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等一系列关于公园城市的理论探索和项目实践。从2018年3月《规划》项目组正式启动,到2019年5月《规划》、《公园城市建设导则》的正式出台,首届公园城市论坛的成功举办,《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专著的顺利出版,丰硕成果的背后浇灌的是项目组夜以继日流下的汗水,是上百次讨论会中碰撞出的集体智慧结晶,更是务实创新、团结协作精神的发扬实践。在此,我们采访了《规划》项目组部分主创人员,了解他们编制过程中的点滴,分享他们宝贵的经验和收获。


【规划之星】走出舒适区,用创新拥抱挑战——专访《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项目组(下)
【规划之星】走出舒适区,用创新拥抱挑战——专访《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项目组(下)

项目组成员:曾九利、杨潇、唐鹏、高菲、彭耕、游添蓉、何金海、温柔、韩照、刘欣、谢超、王渊、廖家仪

彭耕:回望初心,为人营城

【规划之星】走出舒适区,用创新拥抱挑战——专访《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项目组(下)


Q1:您在项目中具体承担了哪些工作呢?


A1:首先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的成为了公园城市这个项目组的一员。作为项目主创和牵头负责人,自己需要深度参与、全面浸润到项目中去,除了具体做一些内容,更重要是在项目的推进与讨论思考中贡献自己的一点智慧,并要负责把各级领导对项目的方向思考、战略把控和反馈意见等完完全全落实到项目中,特别是在战术层面把关好每一处细节。其次,因为公园城市项目任务的庞杂性,涉及很多规划之外的工作,所以我也收获了很多新的体验。比如自己全面参与了公园城市首批八个课题从找团队、定专家到谈合同等的工作;全程参与了公园城市挂牌会、年会学术论坛、全球论坛的筹备工作。同时,自己还全面承担了公园城市非常多的重大文字材料的撰写任务,包括锐平书记的相关材料、守成常委调研课题、公园城市成都共识等的撰写。这些经历我觉得都很有意思,也学到了很多,极大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逻辑思维与材料写作能力等。


Q2:项目编制过程中您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怎么克服的?


A2: 最难的就是一开始的“破题”阶段。通常我们面对项目时都可以有“三板斧”来应对,可以看看学术论文、找找相关案例,学习其他城市的建设经验,但当我们面对公园城市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三板斧”失效了,因为它没有一个先例可遵循,没有一点经验可以借鉴,更没有丝毫路径让我们参考。在这样巨大的挑战面前,项目组没有畏惧。一是在公园城市理论的“破题”上,因为我院一直都在提倡创新精神,大家都习惯于创新、也敢于创新,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局、院领导全程和项目组一起,大家不断地讨论、一起头脑风暴,依托集体智慧与群策群力,我们渐渐地把公园城市的理念内涵搞清楚了。二是在公园城市成都实践的“破题”上。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规划题目,我们相信“大道至简”这句老话,往往越复杂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越简单,钥匙也许就藏在最开始的地方。所以,我们选择去回望营城的初心。城市因人而生、因人而变,人的活动都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每一步发展,做规划的初心其实就是为人营城,抓住“人”这个字其实就牵住了公园城市规划的“牛鼻子”。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厘清了规划思路,把视角从空中真正拉回到城市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身上。我们从人的感受出发去构建公园城市的指标体系,从人的需求出发去构筑策略举措,从居住、工作、出行这些活动出发,去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城市?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和产业?让市民真正能在生态中享受宜居、在公园中去享有服务、在舒适中去享乐这份生活。


Q3:这次项目经历对您个人而言有什么样的意义和收获呢?


A3:参与公园城市这样的项目,一是给了自己一个可以去更深入理解和学习生态文明新时代内涵、国家对城市发展导向与政策文件等的机会,对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多思考。二是深度参与公园城市这类市上极为重大的项目,让自己能有机会参与市委市政府的相关重大会议,能听到和了解到市、局领导对公园城市这件事不断更新地认识和看法,搞清楚一项城市重大工程的来龙去脉、从头到尾的发展历程,如何从理念阶段到规划落实再到如何去具体实施,它又怎样推动和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等等。这些接近规划运转逻辑与实操本质的事情,可以非常大的拓展一个规划师的思维和认识,对我们如何做规划,如何做符合市上需求的规划、能落地的规划有很大的帮助。


Q4:编制的过程中,你们常常会加班到深夜,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您是怎么调节自己的?


A4:这个过程的确比较辛苦,但是比起大家得到的收获、比起这段难忘的经历和规划师的事业感、使命感和获得感来说可能根本不算什么。项目组一年多来,一起在白纸上做文章,一起让公园城市理念内涵不断丰富,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实践路径愈发清晰,一起做了件在国内、在业界具有开创意义的事情,真的太难忘也太自豪了,我很荣幸能成为这段新历史的见证者,更有幸成为公园城市新篇章的一名亲历者与谋划者。除此之外,因为我们一所、五所组成的项目团队相处的非常愉快、氛围很好,在困难面前也会一起面对,是累并收获着的美妙状态。

游添茸:用头脑风暴忘却身体的疲惫

【规划之星】走出舒适区,用创新拥抱挑战——专访《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项目组(下)


Q1:项目编制过程中您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


A1:印象最深的就是贯穿整个规划工作的大大小小的讨论会,因为这个项目是一个全新的理念,随着对这个理念探索的深入,整个项目也呈现了螺旋上升的过程,不断地进行修改,涵盖的方面越来越多,我现在回过头看自己的ppt有时甚至都是按照上午下午晚上来命名区分的。我记得有一次讨论指标,仅仅是针对指标的提法如何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如何能更涵盖更全面、更精准的体系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就讨论了一晚上,而且大家在讨论过程中会越来越兴奋,思维越来越活跃,反而忘了工作的疲惫。


Q2:您觉得公园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理念和之前做的规划有不同的地方吗?生态理念在公园城市规划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A2:还是有挺大的不同。以前更多是从保护和管控的角度出发,而随着习总书记提出要把生态价值体现出来,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以及机构改革下自然资源部的成立,现在的生态规划将从空间管控到资源管控,从“地上”生态资源到“地上地下”自然资源全覆盖;生态规划有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做法,生态规划理念将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对生态价值进行转化,会更加重视生态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更多方面价值的体现。生态理念在公园城市规划中体现在人城境业各个方面,好的生态大环境也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基底。


Q3:参与了导则的编制后,对您之后的规划编制工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A3:因为全程参与了导则的编制,对公园城市理念的理解更加清楚和透彻,所以在后面项目编制的时候,会下意识的把公园城市的要求融入到最新的规划项目里,比如最近在做的东部新城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在编制过程中就会着重思考怎么体现公园城市特点,市政设施功能如何复合、开敞空间怎么提升、如何从“邻避”到“邻利”等。


Q4:您觉得参与这个项目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意义?


A4:一是在全新的理念探索过程中,高强度高频率的头脑风暴,让我在逻辑思维、表达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创新思维;二是在打磨文字表述的过程中,磨练了自己的文字表述和总结提炼的能力,让我今后能更精准的展现自己的规划理念;三是在于各方协调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沟通能力。能够参与到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命题,不仅锻炼了我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更是我规划生涯中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宝贵经历。

何金海:发挥集体智慧,创新破题

【规划之星】走出舒适区,用创新拥抱挑战——专访《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项目组(下)


Q1:您是在项目启动一段时间后再加入项目的,您觉得是什么原因促使团队招募您的呢?


A1:我觉得一是因为我曾经借调到总规处,对总规很了解,而这个项目与总规有一定相似性;二是公园城市这个项目很重大,不仅要做好项目还要宣传到位,除了要做出成果,还要从成都市和院的层面去推广,比如市委市政府他们需要把公园城市作为成都的名片往外推,如何把技术层面转化为行政公文层面,对技术进行一个包装这是很重要的,而我之前在总规处挂职,对公文写作也比较了解;三是项目后期工作量很大,我进去之后可以进行分担,公园城市涉及的领域很多,而作为非规划专业出身的我可能会带去一些特别的想法。


Q2:您在项目中有专门的负责的版块吗?有没有什么难点?


A2:我主要是负责文化部分的内容还有品牌推广,最难的应该是做城市文化的理论探索这一块。我之前没有做过跟文化相关的规划项目,而这一部分一开始也只是罗列了之前做过的一些事情。虽然总规中提出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但公园城市中不能提虚的,要切实落到公园城市五大价值中去,这五个价值都需要专题支撑,而文化部分是缺失一个中心理论的。一开始很艰难,研究了很久也不知道怎么下手,但幸好我们院有着坚实的基础,通过搜索以往的研究资料,以及院内做的相关项目、论文,向院里做历史文化名城的同事请教,基于我们院的规划基础,我把一些文化延伸的内涵和规划相结合,总结提炼形成了一个体系。


Q3:您觉得自己在项目中发挥着什么作用?角色定位是什么?


A3:我们没有明确的角色界定,因为这个项目很多东西是交叉串联的,大家都会互相补位,而不是固守自己的位置。整个过程大家都在参与。每个阶段的工作可能都会发生变化,哪里需要自己就会递补到哪里,不是一成不变的角色,是互相分担、共同参与的,没有明显的边界。其实这也是一些比较急迫的、市委市政府特别重视的重大项目的共同之处。


Q4:您觉得你们团队有什么样的特点?


A4:创新和协作是我们最大的特点,就像我对文化版块的探索,不止我一个人,我们项目组所有人都会遇到很多新的命题,很多东西可能有基础,但没有一个指导的中心理论,要总结提炼出一个理论,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是很难的,这是一个集体反复思考讨论修改的过程。而且我们还会和其他项目组沟通交流,比如鹿溪智谷、交子公园项目组等等,所以公园城市应该是全院努力的结果,而不单是我们项目组几个人的。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规划之星】走出舒适区,用创新拥抱挑战——专访《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项目组(下)


相关阅读

【规划之星】 走出舒适区,用创新拥抱挑战——专访《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项目组(上)

【院优交流】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2018—2035年)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生态环境分论坛】 共同探讨公园城市的内涵特征、生态价值以及空间形态建设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分论坛】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规划建设分论坛】 共论公园城市理论创新、建设路径以及未来发展





(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规划之星】走出舒适区,用创新拥抱挑战——专访《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项目组(下)





【规划之星】走出舒适区,用创新拥抱挑战——专访《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项目组(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之星】走出舒适区,用创新拥抱挑战——专访《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项目组(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