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聚落曾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结构,是承载人类历史与文明的主要载体。时至今日,村落的选址、格局、结构、建筑,仍然不同程度地集合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与人居智慧,彰显了地域特色,是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
党家村位于韩城市西庄镇泌水河谷北岸,始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现存一百多座传统民居。党家村属于典型的宗族血缘关系的社会结构,村落内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关中民居的典型代表。
关中民居形制
(一)多因素影响下的空间布局
关中民居的空间布局主要受到地形气候、宗法礼制和我国朴素风水学的影响。地形气候方面,关中地区气候干燥、多风,居民习惯居于塬上[1],利用地形和聚集而居的方式抵御寒风和沙尘,因此形成了布局紧凑,户户毗邻、院院相接的聚落空间。
关中传统村落聚居模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关中地区的传统居住模式同样也受到宗法礼制的影响,形成了长幼区别、位次分明的大家族聚居模式。
(二)内向严谨的建筑形制
关中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内向、有力、严谨的建筑形制对北方传统民居的营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中民居院落为“合院”布局,院落布局严谨、建筑正统、主次分明、纵向轴线感强、院墙高筑;建筑组成上主要由临街的街房(倒座)、两侧夏房(厢房)、厅房和正房组成;主体建筑多为单层坡屋顶,建筑平面布局紧凑、用地经济。
图源:bbs.zol.com.cn
(三)成熟内敛的装饰细部
关中民居的重点装饰主要位于入口门楼、檐部、壁面、马头墙、屋脊、门窗、及室内装修等部位。这些装饰不仅饱含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与艺术内涵,更体现有主人自己的人生理想、处世哲学与道德追求。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化,民居建筑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符号化的装饰体系。
图源:bbs.zol.com.cn
拾脉党家村
(一)建筑组合关系
党家村的民居建筑均是坐南朝北式布局,建筑之间户户毗邻、院院相接,建筑密度高,布局紧凑。关中民居的产权地块均以院子划分,形成横向布局、纵向布局和混合式布局三种主要形式。
党家村现状平面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党家村建筑布局方面具有很强的规律性,院落通常呈长方形,且以长边相接,院与院之间不留巷道,院内建筑配合院子灵活调整,用地经济。建筑组合方式以横向布局为主,保证了院内纵向轴线以及各个功能建筑的模式化布局。纵向布局作为横向布局的一种补充形式出现,纵向布局的居住建筑为保证坐南朝北通常经过改良变形。混合式布局通常出现在路口或拐弯处,房屋空间布局灵活处理以达到方便使用、节约土地的目的。
建筑布局要素提取表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二)巷道空间布局
党家村的道路系统由两条东西向的主要道路和若干条南北向次要道路组成。本次选取8条保存最完好的居住型巷道,分12段进行分析研究。
巷道现状及研究编号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巷道空间要素提取表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三)建筑平面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的提取分为建筑尺寸和建筑组织方式两个方面,提取对象为党家村经过筛选的保护较好、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79处传统民居。
经研究与比对,经筛选的79处传统民居在院落尺寸上呈现出明显的地方特点:院落组织方面,除了东北部的上寨,大部分为南北向“窄院”;“窄院”尺寸方面,“窄边”长度大致相同,约8-10米,“宽边”宽度根据不同的院落布局相差较大,20-30米不等。
建筑平面布局要素提取表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党家村民居在建筑平面布局上有具有明显的轴线秩序和基本单元模式化重复的特点。独院式布局是构成纵向多院式和横向连院式的基本布局形式,其院落形式根据组合方式的差异可分为“工字型”与“丁字型”;纵向多院式更强调纵向轴线的延续,形成二进院或三进院等;横向连院式在是宗族制的产物,分正院与偏院,各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体现了传统的居住思维。
(四)建筑结构体系
结构体系要素分承重结构和维护结构两个部分来提取 。党家村民居的结构体系和我国的传统建筑结构形式一样,基本是以木构架作为房屋骨架的砖木和土木房屋[2]。这种结构主要以木屋架、木柱以及柱下的柱础石承载重力;建筑使用砖墙或土坯墙作为维护结构和分隔墙体,砖墙、土坯墙只承受自重。
承重结构要素提取表
资料来源:作者改绘[2]
抬梁式构架中三架梁和四架梁多用于街房、夏房等进深较小的房屋,且大梁长度短,节约木材;五架梁与七架梁多用于厅房、正房等进深较大的房屋,且为节省木料,通常由三架梁、五架梁前后加一步架构成[3]。
党家村民居的墙体维护结构多由青砖构成,并保留着自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砌作方式。按砌砖技术的精细程度不同,可分为磨砖对缝、磨砖勾缝、消白丝缝和糙砌等砌法。
墙体维护结构要素提取表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五)细部装饰要素
民居装饰蕴含了地域、民俗、信仰以及审美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民居文脉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细部装饰要素提取表
资料来源:作者改绘[4]
应用策略
(一)党家村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个体单元保护层面
个体单元指党家村内完整的“一户”建筑,包括主体建筑、附属建筑以及院落。做到维持原貌、保守修缮、活化功能。使个体单元在整体布局、内在结构、外在装饰和使用功能四个方面得到立体保护。
整体脉络延续保护框架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整体脉络延续层面
在保护个体单元的基础上,对整体村落的传统脉络进行保护传承。基于村落整体的空间格局以及上文讨论的建筑布局要素和巷道空间要素,形成整体脉络延续保护框架。挖掘空间格局内涵,延续建筑布局模式与巷道组织形式,实现村落有序生长。
(二)关中地区村落规划建设策略
建筑与空间秩序同构
在关中传统村落规划、传统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在宏观层面审视建筑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保证自然环境、建筑群空间布局与单元建筑内部结构的有机统一,形成完整有序的空间结构。做到建筑与整个空间秩序的同构,充分尊重、适当延伸、有序发展。
建筑与文化内涵同构
在关中传统民居的整体建筑环境里,符号化是建筑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象征性的符号是建立在地域文化上的一种世俗美得体现。重视建筑设计与文化内涵的相匹配与相适应。在现代建筑与传统民居相结合的设计探索中,需要在物质搭配的统一下追求文化内涵的契合,达到真正的“内外兼修”。
动态应变的设计思维
将传统民居建筑文脉进行提取与梳理,并应用于规划实践与建筑设计中,需要动态应变的设计思维。动态的、具有弹性的设计思维,是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融合的基础与保障,积极主动的动态应变可以增长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保证建筑的合理性。
图源:bbs.zol.com.cn
结语
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地域文化促使党家村的传统民居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建造体系。在建筑文脉应用策略方面,就党家村的保护与发展而言,要注重个体单元的保护与整体脉络的延续;推及关中地区村落规划建设,建筑与空间秩序同构,建筑与文化内涵同构,动态应变的设计思维尤为重要。
最后,希望传统民居建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得到理性保护,有序传承,起到发扬传统文化,彰显地域特色的积极作用。
文章来源丨城PLUS
作者信息 | 王卓琳
新土地规划人 投稿邮箱丨xjxtd@126.com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About Us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北京)有限公司
为人与空间策划沟通的桥梁
在城市、乡村、景区实践着我们的追求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北京)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9号汇智大厦B座
电话:13691099891

欢迎关注“中规建业”微信公众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新土地规划人):「新·周看」党家村图式:拾脉而上,归序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