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普及古村落保护意识,
共享民间古村落智慧结晶。
古村公益行,一起来行动。
—— 古村落保护联盟
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
有这么一个村庄,
她形成于元代,已有千年历史;
有这么一个村庄,
村里有个券,券左寺上庵;
…..
是什么样的村庄如此神秘呢?
跟着小编的步伐来看一看吧!

go! go! go!

王三村与王二村村界

村内古建筑
相传,“王看”得名于夏王窦建德路过此处时东西相望,在60年代之前,王看片分为西王看村和东王看两个自然村,到60年代初西王看村在行政上一分为三,分为王一村、王二村、王三村三个村,虽然在行政上分开,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分界线不明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典型的是前大街,街西是王三村,街东为王二村,两村仅以一棵古槐为界。

整修中的十八丈券东口

整修中的十八丈券西口


券头花纹为左龙右凤

著名的十八丈券也在前大街上,被列入王三村古村落项目中。十八丈券因其全长为十八丈而得名,洞口的浮雕龙象采用手工雕刻技术,形象逼真,有关专家根据其左龙右凤的独特样式布局推测出该券可能修建于唐朝,拥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十八丈券因年久未用,券内被泥沙完全堵满,古村落项目启动后,王二村集体上阵,用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才将券内的泥沙清理干净。

十八丈券上的白衣庵旧址
十八丈券在古时有“左寺上庵”的说法,就是券的左边建有一个寺庙,为虎头寺,该寺的遗址已荡然无存;券的正上方建有一庵,为白衣庵,白衣庵保存完好,后人将此庵改为武跤馆,现为了更加符合古村落的打造标准,对其进行了重新改造规划。


王三村有东西走向的大街三条。从北往南数分别是:后大街、大庙街、前大街。其中大庙街最长,自西平铺往东,经过大庙前、小桥铺一直通到后东岸上。前大街次之,从西路沟往东经关帝庙口,一直到白衣庵。再次之是后大街,从西券外通到东券外的打麦场。另外,从大庙口往南至前大街的关帝庙口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短街道,叫半壁街。

关爷庙

庙顶
前大街除了十八丈券,还有一座上百年的关爷庙,人们在此祭拜武圣关羽,庙门石柱上雕刻着一副对联:秉烛春秋大节至今昭日月,满腔忠义雄风亘古振纲常。根据老人介绍,关爷庙的房顶和屋顶之间有一个暗阁,人可以藏在里面,在日军入侵的时候,附近的村民将孩子藏在阁里,躲过了日军的搜索。


民房
王三村的建筑为典型的北方建筑风格,主要有“四合头院”和“簸箕掌院”形式,“簸箕掌院”也叫“三条腿院”。个别也有“上三下三”或“上三下二”的大院落。“上三下三”即两边儿配房各六间,“上三下二”即两边的配房上首是三间,下首是两间。


民房
不管哪种形式的院落,绝大多数是北屋为上房。上房大多为五间头带两“甩袖”,即耳房。“甩袖”有两间的,有一间的。个别的不带“甩袖”,上房与配房之间留有“夹道子”。


小巷
王三村村中心的内古宅聚集区有50多处古宅建筑,有一部分仍有居民居住,保护比较完整。最典型的建筑为该村的药王山上的药王庙,为九门相照格局。




古建筑

根据村民介绍,该门型为虎头门。


古井


磨盘


拴马石




形状各异的窗棂,根据村民介绍,前三种花型为满清时风格。


老门和影壁
王看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物质和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由此孕育和衍生了其所特有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其中,红拳已传承300多年,村里仍保留世代习武的习俗,武跤馆内教练免费教授本村孩子学习拳法,旱船和舞狮也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



现在,王三村古村落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下一步要对周边人居环境、地面、墙面进行复古式修缮,让我们期待再次看到一个古色古香的千年古村落在不久的将来会拥有更加美丽的风貌。

注解:拱券(读作gǒng xuàn)是一种建筑结构。又称券洞、法圈、法券。它除了竖向荷重时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其外形为圆弧状,由于各种建筑类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变化。
■供稿:义井镇
更多话题,欢迎留言或来稿,咱们不见不散。
投稿邮箱:gucunluobaohu@163.com
期待小伙伴们一如既往的建议和意见哦
喜欢古村,古镇,古城,古建,优秀传统文化的小伙伴们,请点右下角 “在看”,或分享给亲朋好友,共同品鉴!
—— 古村落保护联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古村落保护联盟):掀开千年古村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