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匠城【规划新知】栏目,旨在为大家发掘整理行业新知识,带大家一起增加知识储备,每日汇总,共同学习。欢迎大家加入国匠规划学社讨论,文末查看规划学社服务内容与加入方式。(如果你需要提升空间分析能力,欢迎加入国匠学堂——空间规划师元技能系列课程——GIS综合应用篇,欢迎加入文末QQ群讨论,相关直播内容已加入课程更新)。本次分享全部内容如下:
樊杰,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未来的国土空间规划,从技术角度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区域性的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双评价”为基础,或者说双评价发挥重要作用的规划;而另一方面,针对居民点建成区内部(或者说是城市开发边界内部的规划——这个规划应该是为了城市尺度规划的重点内容)的总体规划,在这一层面“双评价”的作用则微弱许多。
如果一味地按照一个技术路线可能有损小尺度国土空间特别是自然条件均质性高的规划地域单元、或者是规划内容受自然承载力影响不大的规划。
未来要围绕功能谱系建立“双评价”的指标体系,使得双评价的算法真正意义上成为未来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数据和信息化管理平台。
“双评价”是科学认知、分析、评价国土空间的方法,无疑为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奠定了基础,为形成优势互补、人与自然和谐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奠定了基础。
引起高质量、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分析,是否应该从自然要素指向的双评价、开始拓展到人(才)区位指向和空间均衡态为新驱动力的科学分析与认知,这是我们面临的百年之大变局的巨大挑战。国土空间规划既要加强“双评价”,还要加强对区域高质量发展、高品质国土的科学内涵及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空间均衡和人的区位论的研究,这也是衡量未来国土空间规划是否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重要标志。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樊杰,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理论与方法
开放包容:城市活力的历史图景
城市活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源自于市井生活活动,如购物、交往、闲聊、娱乐等;
第二,来自于享有共同愿景的人群,通常是熟人社会圈层内部自洽的,彼此具有类似甚至共同经历的社会人群,比如说那些一直在一个单位或生活区的工作和生活会有共同的集体记忆,退休或爱好相近的同一类人群,信众的朝圣礼佛活动,临时建构共享认同的集体旅游、运动等。
第三,来自于人与自然的互惠共处,比如四月赏樱,十月赏菊,京城八景等等。
第四,源自于文化习俗和传统以及特定的节庆事件。
城市活力对于人作为一种群体性生物种群的生存发展具有必要性。历史地看,城市活力是城市健康成长、持续激发正向社会演进动能的本源之一。其中可以划分为狭义的活力和广义的活力,狭义的活力即可直感认知到的人际交流互动、城市生活活动;广义的活力,包括创新创业激励、经济制度、人才政策、以及对于异质元素的包容度、成规模建制并年龄级差合理的知识创新人群等。
总的来讲,活力与人们对自身家园或者“第二家园”人居环境和生活场所的认同密切相关,城市是否有活力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力比较的重要尺度。
大多数城市活力均来自于步行为主的日常生活,我们常讲的“上街”,除了功能性目的,其实也是一种下意识的渴求社会交往和生活的行为心理所致。与休闲、购物、交往等相关的市井活动具有明显的功能复合多样性。人们有目的抑或无目的到访经停,蹒跚漫步、随机的人际交往都是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场所载体的品质所在。
生活所形成的空间意象、逸闻趣事和场所氛围既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图景呈现,也渗透着社区精神的记忆。从哈尔滨中央大街、香港兰桂坊等案例可以看出,市井生活及其场所载体的丰富多样是维系地方传统鲜活的必要条件,且具有无等级、无特定地点、无特定针对性的特点。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王建国,包容共享、显隐互鉴、宜居可期——城市活力的历史图景和当代营造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格鲁斯曼和克鲁格根据实证研究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假说,认为环境污染程度与人均国民经济收入之间呈“倒 U”形关系(图 1):经济发展初期,随着人均 GDP 的提升,环境污染程度逐步恶化;到达某个临界点(拐点)后,随着人均 GDP 的进一步提升,环境污染程度趋于缓解,环境得到改善和恢复。

图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示意图
依据 EKC 拐点的经验值,我们国家许多发达地区已进入环境改善的“时间窗口期”,从这个角度看,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必须改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应是对立关系,经济增长不再依赖资源环境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也不再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反而可能成为其发展的重要的“拐杖”。
以成都市为例,2017 年成都市人均 GDP 为 77470 元,折合约 13743 美元,已接近相关研究的临界水平,现阶段成都市应进入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阶段,将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在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好转,形成两者互相促进、相互协调的良性发展。
国内外已有许多致力于考察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包括较为传统的“绿色 GDP”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以及近年来新提出的“生态 GDP”“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核算”“绿色 GDP 2.0”等。
从不同维度分析绿色生态价值的构成:
① 社会发展:党和国家对地方发展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评价 GDP 发展转变为维护地方的绿水青山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② 经济层面:污染治理的成本将越来越高,消耗自然资源的代价也将越来越高;
③ 生态环境:绿水青山作为绿色生产资源的一种,本身就是巨大的财富;
④ 居民幸福:老百姓已解决温饱问题,经济收入增长带来幸福边际效益的减少,人民群众对良好自然环境的渴求不断增强。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绿色生态价值研究
往期规划新知推荐
欢迎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和1900+名规划师一起
共同学习,每日进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国匠规划学社往期专题如下
城市更新 | 乡村振兴 | 田园综合体
城市双修 | 社区规划 | 创意产业园区
TOD导向下的城市设计 | 绿道规划
街道空间品质 | 国土空间规划
海绵城市 | 古城更新 | 色彩规划
生态规划 | 总体城市设计 | 公园城市
历史城区城市更新 | 规划实施评估 | 高铁与城市发展
三区三线划定 | 生态规划理论 | 双评价
公共服务设施 | 滨水空间设计 | 城市设计新理念
生活圈规划 | 创新型园区 | 村庄规划
国匠规划学社是国匠城基于知识星球平台创建的规划行业知识社群,包含每日分享、果小匠微信智能助手、城市设计案例地图、国匠规划学社专属社群四项服务,满足每一位学社会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业热点知识、方案借鉴、资讯查询、案例查找等需求。经过积累和迭代升级,目前国匠规划学社发布了1400+篇知识内容,已有1900+名规划小伙伴加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匠城):规划新知(10.28):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 国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