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永定客家土楼博物馆”— 洪坑村

    有人说永定是一个不设大门的中国土楼博物馆,那么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就是永定区的客家土楼博物馆。洪坑村是位于闽西永定区湖坑镇东北向的客家村落,是13世纪(宋末元初),林氏为躲避战乱,冶世隐居的开基之地。洪川溪自北向南贯穿全村,溪流两岸地势狭长、平缓,土楼沿溪而建,分布在洪坑溪两岸。周围群山环抱,植被丰富,青山、绿水、小桥、农田与依地势而建的土楼构成了一幅富有层次的优美画面。

洪坑村整体俯视图

鸟瞰图

田园风光

村尾单虹水坝

     村内土楼建筑独特,有富丽堂皇的“圆楼王子”—振成楼、府第式土楼代表—福裕楼、宛若布达拉宫的宫殿式建筑—奎聚楼、“袖珍圆楼”—如升楼以及天后宫等其他形状土楼40多座。

建筑沿溪而建

    众多土楼中,我们首先细看了最具代表性的“土楼王子”——振成楼。该楼已有105年历史,占地五千平米,悬山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布局。其独特之处在于运用了太极八卦原理来构筑。前门是“巽卦”,而后门为“乾卦”。外楼高4层,每层48间,每卦6间;每卦设一楼梯,为一单元;卦与卦之间以拱门相通。楼内有一厅、二井(暗合“八卦”中的阴阳两极)、三门(即正大门和两头边门,意合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和八个单元。卦与卦之间是隔火墙,一卦失火,不会殃及全楼;关闭起来,自成一方,开启起来,各方都可以相通。

    村落北边,汇聚了奎聚楼、福裕、光裕、日新学堂、如升楼等土楼杰出代表构成的上村土楼群。奎聚楼是宫殿式结构的方形大土楼,远看颇有“布达拉宫”般的气势。从高处看,楼宇与背后的山脊连城一体,如猛虎下山,奎聚楼即是“虎头”,楼前围墙上有两窗,似虎眼,建筑当时便是根据虎形地理特点而设计的。

楼内宛如宫殿,气派十足

    福裕楼是永定府第式土楼的杰出代表,富丽堂皇。建成已130余年,占地7000余平米。该楼由汀州知府张星炳设计,楼名也是张星炳所题。其结构在主楼的中轴线上前低后高,两座横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楼前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外观一体,内则分为三大单元。楼门坪和围墙用当地河卵石铺砌,做工精细与周环境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外形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

    如升楼与福裕楼隔溪相望,是迄今所计最小的圆土楼。楼建于1901年,直径17米,楼3层,共16个房间,为内通廊式的单圈圆楼,小巧玲珑。内院直径只有5米,虽楼内空间极小,但整座土楼家居聚凑,井然有序。

规模形状如同“米升”

如升楼的袖珍内院

       洪坑还有一座见证近代历史变迁、近代教育变革的“林氏蒙学堂”,后称“日新学堂”。建成已一百多年,占地两千多平方米,砖木结构。有明显的西式建筑风格,如立面、装饰和细部处理;而建筑平面布局则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布局方式;结构体系既有西式做法,又有传统的木结构做法,是中西合璧的建筑。

    洪坑村像一个巨大的碉堡画廊,而其中每一座土楼就似画廊里独特的画,在阳光的闪烁下,各自展现着自己的风情。走进土楼,就是走进一段历史,展现在眼前的不仅仅是一个独特的家族堡垒,也是一群建筑艺术奇观。这些反映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聚族而居的特有族居文化象征土楼,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展现客家人的建筑文化之美。


点击“阅读原文”可观看 洪坑村360全景


END

关注公众号、二维码,觉得不错请分享点赞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