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匠城【规划新知】栏目,旨在为大家发掘整理行业新知识,带大家一起增加知识储备,每日汇总,共同学习。欢迎大家加入国匠规划学社讨论,文末可查看规划学社服务内容与加入方式。
█ 都市圈的发展逻辑——从工业时代到知识创新时代
关键词:都市圈,产业簇群,创新
推荐文章来自南粤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都市圈发展与规划响应》,其中提到了都市圈的内涵、特征等,提到了都市圈时代的几个变化:1、从土地财政到国土资源管控;2、从工业时代到知识创新时代;3、从“简化世界模型”到“超级复杂性”。摘录“从工业时代到知识创新时代”的逻辑转变如下: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都市圈发展与规划响应
█ 价值深圳湾:连接未来,五大力量
关键词:深圳湾
推荐城Plus的文章,揭示深圳湾在大湾区的价值和未来。其中提到了深圳湾的五大力量,摘录如下:
深圳湾以及周边地区街道层面人员流动(OD)网络分析
图源::中规院深圳分院“数字湾区”平台
深圳湾片区“企业朋友圈”(去空间化的街镇尺度要素流动网络)
纵观香港和新加坡从区域中心城市迈向国际大都会的发展过程,都通过海岸线的生长来集聚全新的国际功能,走向了世界一线城市。我们在2014年提出深圳湾公园计划,稳定城市增长边界,坚持构筑一个深港共同的、形态完整、功能完善的生态体系——环深圳湾大公园系统。通过产、城、海、人、文、绿,从边缘到中心的全要素连接,塑造品质的多样性。一条不断生长迭代的都市海岸,为深圳从一线城市迈向国际都会提供了机遇和空间保障,并成为核心展示舞台。
1. 生态吸引力
深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位于市区面积最小的自然保护区,也是全球候鸟重要的迁徙地和越冬地。基于水动力模型的填海边界优化。强调“生态保护”与自然景观特征的“生态恢复”,沿深圳湾岸线人工培育红树林种植带的构想是这一原则具体的表征之一。
2. 宜居活力
国际港口城市的临港地区、临港新城,越来越关注宜居活力、定居吸引力。都在从关注“箱量”向关注“品质”、从关注“物”到关注“人”转变。纽约硅巷等老城市中心,通过改善环境品质、恢复街区活力,保留低成本空间,重新成为创新创业的集聚地。而港口地区则开始大力推进港退城进、货退人进。芝加哥海军码头通过改造已经成为一流的景观空间、活力十足的文化中心,汉堡港启动旧港口区改造,建设多功能混合的新城区,让居民生活重回港口。
深圳湾打造15公里休闲带,从碎片化场所建设到国际标准新生活场景营造,对城市未来可能的供给预留空间、制定标准,从而提升宜居活力、定居吸引力。
3. 中心链接力——链接能力越强,获取资源的能力越强。
从互联互通到直连直通、快连快通,是城市中心交通连接的发展趋势之一。北京新一轮总规中规划了多条联络线,串联整个北京枢纽体系。中关村、金融街等北京高端功能中心连接了多条轨道快线,如CBD衔接了3条轨道快线,可以实现心到心的联系。广州提出将广州站和广州东站打造成为中心火车站,新增广深港高铁引入中心城区联络线、京广高铁引入广州站联络线。伦敦建设crossrail铁路,贯穿机场、高铁站与市中心、东部CBD,实现铁路直接服务城市核心区。
深圳轨道2号线西起深圳湾、途径福田、东至罗湖,连接了深圳各个时期的城市中心,高效率高可达性的交通枢纽,使深圳湾CBD在城市交通网络上拥有一席之地,得以从一个更大的格局去讨论深圳湾CBD未来的发展。
4. 文化影响力——宜居品质越高、文化越具多元性,对国际人才吸引力越大
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文化影响力和文化多元性:
一是要有一定比例的国际化人口。纽约外籍人口有147万,上海外籍人口有18万,深圳外籍人口仅有不到3万,但集聚在华侨城、蛇口招商等片区,深圳湾成为补足深圳国际人才短板最具潜力的地区。
二是要有一定数量和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机构)和国际交往空间。例如北京国际社区与使馆区和中央商务区有极高吻合度,涉外机构高度集聚在朝阳的使馆区和CBD附近。
三是要有足够密度的文化设施和标志性文化建筑。世界顶级的中心区一般都有7-10个的顶级滨海标志性文化设施。例如曼哈顿、新加坡滨海湾,都非常强调文化设施、文化空间的建设,它们不仅仅是一个中心区,更是一个文化体验和文化休闲区。
深圳湾拥有高密的国际人口、总部办公区和多元的文化功能,塑造了比拟于上海黄浦江、北京中轴线相类似的深圳独有的城市精神归宿。
5. 区域带动力——服务水平越高,在区域中的地位越高
国内外功能区发展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越来越强调“区城一体”和内外联动发展。功能上,趋于综合和多元;空间上,逐步走向开放,与城市融合发展;设施上,更加强调公共服务对外共享,区内外设施一体化。
深圳湾处在深港边界地区,大量的交换反应在两种制度下发生。在“区城一体”和内外联动发展的趋势背景下,需要探索自贸区与城区政策叠加的新可能,提升区域带动力,在城市发挥平台优势,成为带动边界地区发展的CBD。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方煜 | 深圳湾CXD:先锋试验新场景
█ 如何进行微商业设施布局适宜性评价,这个案例可以借鉴
关键词:微商业,设施布局,适宜性评价
实证分析——哈尔滨市中山花园街区微商业设施布局适宜性评价
(一)研究区现状
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以花园街、中山路、果戈里大街和马家沟河所围合的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为了体现街道空间的完整性,向外拓展50m作为空间边界,总面积为26.6hm²(图4)。该街区是哈尔滨市南岗区的核心街区,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开发建设,内部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迅速增长,成为紧邻CBD的综合性街区,包含了各种功能类型的道路。其中,中山路是城市交通干道;果戈里大街是城市特色街道,沿街建筑包含大量历史性建筑和景观;花园街保留了很多传统业态,是典型的市民街道;马家沟河沿岸为城市最主要的步行景观带。区域内现状微商业设施数量较多,但是种类比较单一,主要聚集在人员密集的道路交叉口和公交站点附近。

(二)指标量化
(1) 通行性
通行性是街道空间的基本功能需求,微商业设施布局的前提是要满足交通流线的畅通,因此对通行性指标的量化除了考虑街道自身的属性参数,还要结合不同街道内客流集散的行为特点,避免交叉和干扰。根据实地调研和卫星地图数据提取,本文统计了研究区内道路交叉口和主要公共设施出入口的POI 数据,以小时平均客流量为权重,利用GIS中反距离空间差值的方法得到研究区内通行性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图5)。

(2) 停留性
停留性是营造交往空间的必要因素,可停留性强的街道空间一般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关联性。基于这一特征,停留性指标的值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街道内景观节点、植被、座椅等停靠点的空间距离;二是人群集散点的相对距离。与通行性指标不同,微商业设施的位置选择并不是尽量远离客流集散点,而是与其处在某一合理的距离范围内,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吸引客源的关注和停留,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通过计算利于停留的街道设施空间密度,以及划分客流集散点POI 的缓冲区,可叠加得出街道空间停留性指标的空间分布图(图6)。

(3) 可见性
空间内事物的可见性是环境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基于复杂空间的拓扑关系,在某一空间内,某些点位被观察到的几率要大于其他点位,而微商业设施的布局显然要选择被观察几率大的点位,因此可见性也是街道空间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将研究区的空间数据导入Depthmap 软件中,利用空间句法中的视线分析得出该指标的空间分布图(图7)。

(4) 微气候
气候因素是影响环境感知的主要外部因素,对于城市街道空间,良好的气候条件会促进非必要性活动的发生,尤其在严寒地区,拥有充足日照的街道空间通常是聚集活动的场所。本文利用Ecotect和研究区的三维空间数据计算街道空间的年均日照辐射强度,作为微气候指标的空间分布结果(图8)。

(5) 恢复性
对于街道设施的规划设计,使用者的心理感受是十分重要的,但同时也是最难被量化的,本文引入环境心理学中的注意力恢复理论的相关研究方法对指标进行量化。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在大量人工环境下会产生压力,用以抵抗和缓解压力的源头是注意力,但注意力是有限的,需要通过自然或人文环境进行补充和恢复。街道空间内的车辆、标识和嘈杂的环境都会大量消耗行人的注意力,微商业设施的布局应该避免对注意力的持续消耗,并尽可能地通过其人文属性配合绿化和景观设施达到恢复注意力的目的。为了获取街道空间准确的注意力增减数据,本文使用心理学调查设备眼动仪,通过被测者在各街道行走过程中的眼动数据,得出街道空间的注意力消耗曲线(图9),从而确定街道空间恢复性指标的空间分布状态(图10)。


(6) 可达性
由于道路交通组织和城市结构的影响,街道空间的可达性是具有差异性的,可达性会影响微商业设施体系的密度分布,在可达性高的区域布局较多的微商业设施可以保障体系的服务效率。本文利用GIS 网络分析工具计算出可达性指标的空间分布结果(图11)。

(7) 均好性
均好性是衡量各种服务设施在城市中格局优劣的有力依据,同样对区域设施体系有宏观引导的作用。微商业设施分布的均好性取决于城市道路周边人口规模和用地结构,结合微商业设施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半径,可以推算其布局的合理数量。本文在GIS中对街道周边用地矢量数据赋予人口和用地信息,利用多种空间分析工具获得以均好性为目标的街道空间等级分布图(图12)。

(三)适宜性评价
基于以上各指标的量化结果,本文以栅格数据的形式输出至GIS平台进行指标综合,首先利用自然断点分类方法对单因子空间分布结果进行重分类,实现各指标的量纲统一,其次根据公式(1)进行加权叠加分析,得出街道空间适宜性评价的最终结果(图13)。

欢迎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和2000+名规划师一起
共同学习,每日进步
国匠学社新增规划云知识搜索
欢迎访问 guihuayun.com 使用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国匠规划学社往期专题如下
城市更新 | 乡村振兴 | 田园综合体
城市双修 | 社区规划 | 创意产业园区
TOD导向下的城市设计 | 绿道规划
街道空间品质 | 国土空间规划
海绵城市 | 古城更新 | 色彩规划
生态规划 | 总体城市设计 | 公园城市
历史城区城市更新 | 规划实施评估 | 高铁与城市发展
三区三线划定 | 生态规划理论 | 双评价
公共服务设施 | 滨水空间设计 | 城市设计新理念
生活圈规划 | 创新型园区 | 村庄规划
国匠规划学社是国匠城基于知识星球平台创建的规划行业知识社群,包含每日分享、果小匠微信智能助手、城市设计案例地图、国匠规划学社专属社群四项服务,满足每一位学社会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业热点知识、方案借鉴、资讯查询、案例查找等需求。经过积累和迭代升级,目前国匠规划学社发布了1500+篇知识内容,已有2000+名规划小伙伴加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匠城):规划新知(12.05):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 国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