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东方独家(dongfangdujia)
▾ 正文 ▾
那天安徽笔会结束,我们想去绩溪上庄的胡适故居,安徽的文友异口同声说不远,还不忘补一句:很值得看的。两年前我就有幸读了赵焰老师的那篇《清明的胡适》,勾起了我对上庄的无限向往。加上最近又看了那本《日记的胡适》,更是把去上庄的胃口吊得很高。
在去往绩溪上庄的途中,赵总的朋友陈局长对我们说,据说上庄的老百姓对胡适印象一般,因为他早年就离开家乡去上海、美国读书,后来又在北京当教授,也没有为家乡做什么贡献。如今是个讲究实惠的年代,你要是做些修路架桥的善事、或给希望小学的窗户配上玻璃,老百姓就会感谢你,至于你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对不起,跟俺老百姓没有关系。
那天,我们在大山里面转来转去,果真是大山里面,连路边的牛、狗、鸡都不怕汽车,经过好几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了传说中的上庄。一路上我们很感叹胡适当年从大山里走出来是多么不容易。
上庄很大,是个几千人的村庄。我们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经过几个弯弯曲曲的巷子,终于到了胡适故居,原以为要让朋友去拿钥匙开门——不过我挺喜欢这种感觉,结果现在的故居已经对外开放。
胡适故居是个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的院落,当那个姓张的小姑娘(讲解员)领着我们去了胡适父母住的院落,里面那种潮湿的气息一下子让我们宁静下来,熟悉的门格,厅堂,桌椅板凳,一束光线从狭小的天井里直射下来,有种岁月被尘封的感觉。
我们还去了胡适当年与江冬秀结婚的房间,里面是老式的雕花大床,简陋的梳妆台,很难想象一位留洋的博士与一位不识字的小脚村姑,新婚之夜是什么滋味!
胡适在奉母成婚之前,在大洋彼岸曾有过“三人行,必有所爱”的地下恋情,其爱情女主角就是沙菲(陈衡哲),那段时间,胡适最愉快的事就是清晨收到沙菲的信,但他们两人的最初相识,却是另一个朋友任叔永介绍的,而任兄当时也是热烈地暗恋沙菲,这就让胡适很为难,在人生的关键之处,最后还是“友情”战胜了“爱情”,胡适未做夺人所爱的事,回国与江东秀完婚。在这之前,沙菲一直是坚持独身主义的,我相信这个独身主义绝不是铁板一块,连胡适也相信,自己就是“破铁”的最佳人选。
正是胡适回国完婚,让暗恋胡适的沙菲小姐觉得自己里外不是人,打心眼里有对胡适举动的轻视。就在这个火候上,任叔永对其发动强烈的求婚攻势,当年9月,两人结婚。我相信这个闪电结婚肯定有些赌气的成分,更让我佩服的是,胡适老师不但到婚礼现场祝贺,还被托写“赞礼”,真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啊。其实表面热闹的背后,我很想知道那个新婚之夜,胡适是怎么熬过来的。
沙菲后来回国被蔡元培聘为北大第一个女教授,如果胡适选择沙菲,而不是大字不识的江东秀,我相信“教授夫妻档”会将胡适在学问上推向更高的层次,而不是后来的驻美大使和竞选总统的行政角色。
胡适后来有了一个女儿,这个不喜欢起洋名的男人,偏就给女儿起了个“素菲”的洋名字,其实素菲译成英文就是Sophia(沙菲),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不过这个素菲6岁时却不幸病死,据说这与江东秀“死脑筋”不信医术,拒不接受医疗有关,原来愚昧也能杀人啊!在胡适痛失爱女之后,沙菲女士又一次勇敢地站出来,向胡适建议:把我们的女儿送一个给你!这时候他们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爱情,而是升华为人间的大爱了。
那天在故居,我们认真仔细地看了胡适和江冬秀以及孩子的合影,笑容也像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多少给了我们一点安慰。存在总是合理的,清官难断家务事,据说胡母特别喜欢江冬秀,连胡适自己也认为,江冬秀与他母亲性情很像。
对了,我们还特意看了那个叫曹诚英的女子年轻时的照片,这个比胡适小11岁的读书女子,曾与胡适在杭州上演了一场倾城之恋,据说后来曹诚英的怀孕,让胡适痛下决心,要对一个深爱他的女子负责,他要离婚,给曹诚英一个完整的家。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向江冬秀提出离婚时,她当场拿着剪刀刺向胡教授,被人拦下后,又冲进厨房拿了一把菜刀,威胁胡适说:“你要离婚可以,我先把两个儿子杀掉!”——遇过不要命的,没遇过这么不要命的!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事情还是靠武力说了算,这是历史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
在“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形势面前,胡博士选择了保全家人和孩子,选择了维护自己“道德楷模”的光辉形象,而让曹诚英去堕胎。可是堕胎又怎能堕掉她对胡适的痴情一片,最后无比绝望的她竟要去峨眉山当尼姑,后来还是被她哥哥从峨眉山上劝了回来。
有一件事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江冬秀作为一个乡下女子,用暴力手段平息了家庭“暴乱”,这个过激举动,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来,当曹诚英在四川大学农学院任教后,结识了曾男士,正并准备结婚时,没想到曾家亲戚与江冬秀熟悉,江就抓住这个报复的机会,把曹以前的“丑事”全抖落了出来,最后让曾男士取消了婚约。做人要厚道,要给别人留条活路,对吧!这次在胡适故居,陪同的朋友一再强调江冬秀就是江村大户人家的,这很是让人无言以对!
那天,我特意去胡适的小书房坐了一下,一把旧椅子,桌子上放着煤油灯,让我感到一种死水般的寂静,我相信胡适的内心一直是孤独的,当然,孤独可成就人,也可毁掉人。在文学和教育方面,胡适的成就无疑是前者。唯一让我们适意舒展的是窗户和门上雕刻的兰花草,这让我们想起胡适作词的那首《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
胡适的一生,其实是很矛盾的一生,他受过西方民主政治的熏陶,但文化根子仍在儒家文化晕染的徽州。他对待人与事,包括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但在生活、爱情上又有自己容忍,不争,妥协的一面。不管如何,这个男人曾经真实地活过,并让许多人去记住他,这就够了!
我很想在胡适故居的天井前轻声吟唱这首《兰花草》,可就是唱不出来。一阵风吹过来,我只听见院内墙角的几盆兰草,在风中瑟瑟作响。
信息来源于:东方独家
图片版权归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绩溪全域旅游):探访胡适故居:年轻时爱情也是一团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