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京城文化漫步

在北京这座历史深厚的城市里,每一个院落都有很多故事,每一处历史文化街区都是一本关于城市的书,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也自然而然地渗透进文艺作品中。“京城文化漫步”栏目专注于发掘书·影·音中的北京印迹,带领大家寻访北京文化故事的发生地。有空的时候,不妨带上这张“文化地图”,以文艺的角度漫游北京的大街小巷,在现实场景中体验一场跨时空的旅行,感受北京这座古都的历史脉络。



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史家胡同,

一条在元大都地图中就标注了位置,

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胡同。

明嘉靖年间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

史家胡同赫然在目,

至今未曾更名。

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

东起朝阳门南小街,

西至东四南大街,

总长756米,

保存了许多规制完好的四合院,

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史家胡同名人荟萃,

有一位不得不提,

她,就是凌叔华

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现如今的史家博物馆

就是凌叔华从小居住过的地方。

走进院门

您会发现这里并非一座四合院,

原来这里是旧时凌府的后花园,

府第的正门开在干面胡同。

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凌叔华的父亲叫凌福彭,广东人,

做过清朝重臣张之洞的幕僚,

与康有为是同榜考中的进士。

历任天津府知府、保定府知府、

直隶布政使等职。

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旧时的凌府,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辜鸿铭、陈寅恪、齐白石等是家中常客。

凌叔华自小便见识了凌府的风月繁华,

受益良多。

她跟辜鸿铭学习英文,

跟宫廷御用画师学习绘画,

1921年,凌叔华考入燕京大学,

先学习自然科学,

后学习英语、日语。

日后更是在文学创作和绘画方面

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1924年春,

印度诗人泰戈尔应邀到北京访问,

徐志摩、陈西滢负责接待。

当时,陈衡恪、齐白石

要在凌叔华家中书房组织画会,

陪同泰戈尔访华的一位画家,

也受到了邀请。

出人意料的是,

泰戈尔在徐志摩、陈西滢的陪同下

一同来到了凌家。

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面对世人仰慕的大诗人,

凌叔华不客气地问泰戈尔,

敢问您也会画画吗?

泰戈尔即兴画了一幅佛像,

并对凌叔华说,

想要学写诗,

不单单白纸黑字才是书,

要多到大自然中去,

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

这对凌叔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也正是因为这次画会,

凌叔华结识了徐志摩和陈西滢。

此后,二人成了凌家的常客,

并且时常带朋友前来,

在一起高谈阔论。

凌家大书房自然而然地

成了名噪京城的文化沙龙,

这比后来林徽因的

“太太的客厅”

早了近10年。

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后来,

凌叔华与陈西滢相恋,

经一位长辈出面,

征得凌福彭的同意,

二人于1927年结婚,

婚后就居住在凌府的后花园

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1946年,

陈西滢出任国民政府

常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

凌叔华选择居住在伦敦,

先后在巴黎、伦敦

波士顿、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

她曾五次回国,

遍访名山大川,

写下许多介绍祖国风土人情

和文化艺术的作品。

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凌叔华虽然常年居住在国外,

心里却始终放不下史家胡同的那所宅院。

1949年初,

受凌叔华将史家胡同宅院出租的委托,

沈从文再次来到这里。

在给凌叔华的信中,

沈从文提到,

这里曾经保留过许多朋友的快乐记忆,

西林(丁西林)、志摩(徐志摩)

老金(金岳霖)、乔治叶(叶公超),

小姐或先生,主人和客人,

都在这里吃喝过,笑闹过,

还有辞世18年的诗人(指泰戈尔)

仿佛尚笑语可闻!


1989年底,身患癌症的凌叔华

感到来日无多,

在最后的日子里,

她终于落叶归根,回到了北京。

弥留之际,

凌叔华想到北海去看看。

在舒乙先生的协调下,

搭载着凌叔华的救护车

在一天清晨

开进了北海公园的东门。

躺在担架上的凌叔华

被抬到了北海岸边,

看到了白塔、湖水和岸边的柳树。

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过了片刻,

凌叔华提出“我要回家”。

家,

自然是指史家胡同的那个家。

此时凌叔华当年的家,

已经被改做史家胡同幼儿园

可爱的孩子们,

围着这位躺在担架上的老奶奶,

为她唱歌跳舞。

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凌叔华看到曾经的宅院,

这么多孩子,

仿佛回到了童年,

她低声地说,

妈妈叫我回家吃饭。

三天之后,

凌叔华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内容来源:北京市档案馆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跟随《新世界》,寻找北平的地标性建筑

老北京的新年怎么过?看看几位文学大师的记忆吧

京城文化漫步 | 张恨水笔下的老北京风景画


您与京城,一之隔!

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