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武汉要崛起,这些优势、劣势与威胁应该知道



本文选自公众号“识局”


在中国的中部城市中,武汉的确是一个最具影响力,人口规模大,经济基础好,科教实力强、交通便捷的城市。



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武汉到底有哪些优势,这些优势利用了么?有哪些劣势?这些劣势如何去转化和避免?有哪些机会?这些机会抓住了么?有哪些挑战?比如成都、西安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武汉做了些什么?



一、优势(STRENGTH):


(一)经济基础优势:2014年GDP高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3位

2014年武汉GDP达到10069.48亿元,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3位,在中部地区位居第一位。近年来武汉一批大项目投产,产业有较好的发展后劲。武汉作为九省通衢,交通便利,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硬环境大大改善,同时先后发布鼓励创新创业的“黄金十条”等系列政策,城市鼓励创新的软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二)科技人才优势:全球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

武汉拥有一个颇有含金量的“全球第一”——全球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据2013年统计数据,武汉常驻人口1012万,而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118.33万,占常驻人口的10%以上,占全国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的4.78%,位居全球城市第一。目前,武汉地区集聚普通高校79所,各类科研机构778家,国家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2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9个,两院院士58名。武汉在科技智力方面的“家底”非常雄厚。

(三)交通区位优势: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九省通衢

武汉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铁路交汇处,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长江中游吞吐量规模最大、水运市场最活跃、航运要素最密集的对外开放港口,在我国中部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具优势的交通区位为武汉的下一轮爆发式增长奠定了基础。





二、劣势(WEAKNESS):

(一)为人作衣:人才资源丰富但流失严重、缺乏中高端应用型人才

虽然武汉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堪称全球之最,但留汉就业的学生数量相比却不成比例。

以华中科技大学一份就业统计数据为例:该校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年毕业的478人中,除去出国和读研人数,209人直接就业,其中仅13人留汉,包括1人自主创业;能源学院近三年就业人数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没有一家是武汉本土企业。该校面临的情形在武汉具有代表性。

由于很多毕业生不愿留汉,很多武汉本土的互联网企业反映,本地难以找到所需的技术人才,尤其是中高端应用型人才更是紧缺。

由于人才是地区发展的核心动力,如果流失状况一直持续下去,对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弊大于利。

(二)花多果少:科研院校和机构多,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武汉2013年发布的首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3年来,大部分科技人员都参与了研究与开发活动,但只有两成多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77%的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产品。

科研成果转换难,与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等多种因素有关。比如,上述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科技人员在科研成果转换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的过程中没有获得任何收益;有收益的人员中,奖金是主要收益形式,获益也不大。

关于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其核心矛盾在于,一方面要促使知识产权流转,另一方面需走繁琐的审批程序,避免暗箱操作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而在现实操作中,专利更新换代极快且有时效性,等到成果转化完成时,科研成果已经遭遇更新换代,企业和高校学者便错过了时机。

这一点在高校云集的武汉体现得更为明显。如果能够改革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激发出的潜在能量和活力不可想象,将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

(三)国强民弱:国企强大,但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活力不足

武汉是传统的工业重镇,以武钢、东风汽车等为代表的央企国企,成为武汉的经济支柱。但与国企的雄厚相比,民营经济发展却明显薄弱。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武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2%,比湖北省平均水平要低11.9个百分点,分别比宁波、长沙、成都、杭州这四个城市低38.8个、20个、17.1个和11.6个百分点。2014年武汉市发布的企业100强,前9名均为国企。

相比而言,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民企已经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以江苏省为例,全省每100元GDP有54.2元由民营企业贡献,高新技术企业70%是民营企业,全省2/3的企业研发投入在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已成为江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主力军。浙江民企比例更高。上海近期亦在大力发展民企。

民企是区域创新的主力之一,武汉“国强民弱”的问题,将对创新转型步伐形成制约。

(四)新老不接:新兴产业领域缺少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

在产业结构方面,武汉经济过于倚重钢铁、汽车等传统支柱产业,来自新兴经济领域的贡献相对不足。近年来,钢铁产能过剩,汽车业也已到达增长的拐点,武汉急需培育新兴产业,特别是在此领域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在2014年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2014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武汉只有6家上榜。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武汉只占9家。按照营业收入和排位,武汉只有一家企业进入前100,为第92名,整体排位靠后。

以互联网产业为例,武汉做了很多“为他人做嫁衣”的活。比如武大、华科培养了雷军、张小龙等不少互联网大佬,但武汉至今没有全国知名的互联网企业,类似PPTV、卷皮网等企业也是在武汉诞生后,又搬迁至外地。



三、机遇(OPPORTUNITY):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尤其是互联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驱动发展已上升为新的国家战略。近期国家层面发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措施,新一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知爆发。

国内各大城市在创新转型中的竞争更趋激烈。目前情况下,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在自身财力、人才集聚、环境氛围以及政策利好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有可能会进一步拉大与包括武汉在内的国内二三线城市之间的差距。

但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将有许多颠覆式创新,二线城市如果能抢抓机遇,在推动创新方面有根本性的变革,或能在这一轮竞争中弯道超车,抢占先机。

(二)国家政策集中利好

1、“两个试验区”:创新改革试验区+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与其它地区相比,武汉有两个“试验区”的独特优势。

一是创新改革试验区。武汉已获批成为国家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相关举措的先行先试区,包括一些突破性更强、需要中央授权地方开展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武汉也有在自主事权范围内自主提出对其他区域有借鉴意义的改革举措的权利。

国家层面给包括武汉在内的7试点地区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探索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的有效机制,二是探索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三是探索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的有效举措,四是探索深化开放创新的有效模式。武汉作为中部唯一试点地区,有较大的创新改革空间。

二是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今年7月,湖北上报的《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获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知识产权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外汇局等九部委批复。全国首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正式落户武汉城市圈。根据专项方案,武汉城市圈将以科技金融创新为主线,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科技和资本是创新的两大重要要素。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撑,武汉在科技金融方面创新改革利好,有望为产业创新提供资本血液。

2、长江经济带:国家核心战略

长江经济带是世界上最具开发价值的流域经济带。2014年9月,国家发布《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多处提到武汉,包括首次将武汉定位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增强长江经济带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统筹考虑现状和优化整合科技资源的前提下,布局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发挥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合芜蚌(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引领示范作用等等。

3、定位中部龙头城市:中部崛起核心城市

“中部崛起”作为国家战略提出已近10年。目前,中部地区在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支出、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跟全国平均值以及东部地区相比还有差距;在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创新等方面,中部也落后较多。

“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有望进一步落地。国家层面正在编制中部崛起的新十年规划,将更侧重给地方以改革空间,包括创新和对外开放等。目前中部地区缺少在影响力和辐射力具有龙头效应的创新城市,而武汉不管是经济基础还是科研创新能力等,都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优势,应该争取更多先行先试,勇担使命。


四、威胁 (THREAT)

(一)全球经济形势相对疲软,产业升级、技术投入等速度放缓

进入2015年以来,全球经济缓慢增长的态势愈加明显:发达经济体整体形势虽然相对较好,但经济复苏乏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囿于改革滞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跌等影响,经济增长趋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从我国国内来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处于合理区间,但全年要完成预定增长目标有较大难度。

这种趋缓的经济形势导致投资相对放缓,技术革新创新的步伐也有所下降,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和创新意愿。
 
(二)同在中部地区的合肥、长沙科技成果丰硕,大型企业聚集

中部崛起还包括江西南昌、安徽合肥和湖南长沙,武汉面临着巨大的竞争。

以合肥为例,合肥的创新能力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全球每8台笔记本电脑中有1台“合肥造”,全国每5台冰箱中有1台来自合肥,每3天诞生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合肥拥有江淮、合力等自主型大型企业,同时拥有中科大等国内顶尖高校,还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且合肥地理位置优越,接近长三角,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

即使是同在中部地区的长沙,也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国企和民企。这类非资源型企业相对于武汉的武钢等企业来说,在新常态背景下,更具竞争力。


“城市战争”是一个专注于城市PK与城市竞争力的公众号,由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创办,欢迎关注


城市战争相关阅读:

武汉VS郑州,谁将问鼎中部物流老大?

武汉一城独大,对湖北是害是福?

中部六大省会,谁最风光、谁最失落?

奢侈品消费力排行榜:广州到底有多弱、成都有多强?

房价收入比排行榜:谁是中国“房痛指数”最高的城市?

地铁拥挤度排行榜:广州地铁为什么“挤”冠全国?

主要城市财力排行榜:广州为什么那么穷、穷、穷?

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排行榜——谁是中国最强势的省城?

从国务院对城市总规的批复,看中国城市的真实排名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