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转发自:北京晚报
2017年9月8日讯,在八角地铁站南侧出站口外,白线围出一块两米宽,百余米长的区域,在两端写着“自行车”。几名戴着袖箍的保安人员,引导着居民将共享单车摆放至白线区域内。石景山区在今年年初,将区域内的共享单车总数设定在不超过3万辆。并通过设置推荐停放区、中转站等方式,使共享单车有序停放并进行快速“清淤”调度。
昨天,本市对新增投放共享单车按下了暂停键。在此之前,已有多个城市暂停新增投放共享单车。迅猛发展的共享单车,在为市民提供绿色、便捷出行方式的同时,也因共享单车的不断增加和无序停放,导致行人、车辆出行难。
如何直面共享单车引发的问题?对共享单车的管理、规划等又该如何去做?一系列问题出现,也在让全社会加速寻找解决之道。
总量控制
石景山区共享单车不超3万辆
在八角地铁站南侧出站口外,白线围出一块两米宽,百余米长的区域,在两端写着“自行车”。几名戴着袖箍的保安人员,引导着居民将共享单车摆放至白线区域内。几百辆不同颜色的共享单车,紧贴路边的白色栅栏一字排开。
“石景山区对共享单车进行了总量控制。区内的共享单车总量不超过3万辆。”石景山区交通委员会静态交通管理中心主任张建表示,今年年初,石景山区与摩拜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政府和企业共同管理单车的一些事宜。“3万辆是对区内面积、人口、出行量进行了测算后得出的,在实践了几个月之后,结合共享单车企业提供的数据,表明这个数量比较合适,可以保证居民正常出行,也不会出现因投放过多带来的淤积。”
今年4月份开始,在石景山区内的四个地铁站,开展为期60天,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共享单车停放秩序集中整治活动。“地铁确实是共享单车的重灾区,集中整治中要求企业负主体责任。”张建表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四个地铁站配备了足够的保安,引导市民私家车全部停入免费的车棚子,共享单车停放在车棚外指定区域并码放整齐。在整治了60天之后,得到了不错的效果。便将这种做法延续下去,建立了共享单车管理的长效机制。
截至上个月,在石景山区内,摩拜单车的投放数量约为1.7万辆,ofo单车的投放了约为1万辆,还有一些其它品牌的共享单车少量投放,总数不到3万辆。
在地铁站、居民区、学校、商超附近,白线划出的停车区域,让打算停放单车的居民可以找到了停放点。“这样的做法一目了然,骑车人基本上都会整齐地将车摆在白线内。”居民张先生说,摆放整齐的车辆会给人行道留出足够空间,不会因此造成阻路的情况。
划着白线的区域被称为“共享单车规范停放点”,目的在于引导百姓将共享单车有序停放。“目前,石景山区共划分874个停放区,总长度5000余米,可以停放14000辆左右。”张建说,未来将在全区内划出1200块停放区,便可以供20000辆左右单车进行停放。
及时“清淤”
为共享单车建“中转站”
早上6点钟,八角地铁站南侧便开始陆续出现共享单车。早起的上班族,骑行到这里换乘地铁。
随着车辆增多,几辆厢式货车,便出现在地铁站南侧,共享单车企业的工作人员开始将地铁站外摆放的车辆进行清运,为即将到来的共享单车腾出停放空间。“如果不及时清运,地铁南侧的进出口外,共享单车的停放区域很快便会达到饱和,许多共享单车无处停放。”
石景山区内的地铁站,多是站内南北不连通,南侧进出口在早高峰的时候,有大量市民骑着共享单车到这里换乘地铁。到了晚高峰出现时,北侧进出口多是下班回家的市民,在这个出口外,对共享单车的需求便会很大。
“这就要求共享单车企业,加大运力,按照要求,在某个区域饱和之后,调配到其它区域。”张建表示,针对这个人流潮汐的情况,早高峰的时候,将厢式货车集中在石景山路的南侧。目前,有两个较为成熟的“中转站”,在老山南路和严正街。在地铁站周围,交通压力不大的地方,工作人员会将清运的淤积车辆迅速卸下,并码放整齐。然后立即回到地铁站外,对饱和淤积的车辆再次进行清运,不让过多的共享单车妨碍交通出行。
“保证不淤积,不阻碍交通。”张建表示,保安公司、单车企业、政府管理部门,每两周开一次例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进行总结并解决出现的问题。“现在可以做到出现淤积了,便会由保安公司告知相关单车企业,立即进行清运。两家较大的共享单车企业,不能只清运自家的共享单车,要共同合作对淤积车辆进行清理。”
在早高峰过后,厢式货车再次出现在“中转站”,将共享单车装上车辆后,运送至全区的停放点,供市民使用。
在八角地铁站外,保安员武红强引导着市民将车辆摆放至白色的停放区内。在他身边,一辆厢式货车正在抓紧时间清运站外淤积的单车。“现在居民几乎已经养成习惯了,自己都会摆放整齐。”
停下脚步
解决问题使其良性发展
昨天,市交通委经研究决定并下发通知,暂停在本市新增投放共享自行车。
“先停下来,想一想,该怎么走。”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副院长赵一新认为,共享单车的出现,使让自行车重新回归城市的呼吁变成了现实。能够良性发展,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结果。“但是,它来得太猛了,很多人都没准备好,包括我们做规划的也没有想到发展速度会这么快。”
渐渐地,便捷方便的共享单车,开始占据了人行道,甚至被摆在道路中。随之而来的矛盾也日渐突出。
“不是所有人都骑车的,还有很多行人和车辆需要在道路上通行。如果量太大了以后,矛盾自然会出现。” 赵一新表示,目前共享单车已经开始产生副作用,还在不断地恶化。
“共享单车是件好事,手里拿的是一手好牌,别给打烂了。”赵一新表示,暂停投放也可以在此期间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同时可以避免矛盾被激化。即使一种交通方式对城市是有益的,它也有一个规模的问题。也有一个度的问题,任何一件事如果过度了,就容易出现副作用。“无休止地投放,占领市场,这样的做法不太现实,也会适得其反。”
“停下来先看一看,不代表反对对共享单车的发展。”赵一新表示,在共享单车兴起直至发展到当下,相关部门并未对其发展进行过多干预。目前,大量投放的共享单车出现的问题较多,如果任其如此发展,便会使其产生的副作用越来越大,不利于这种绿色出行方式的发展。“不能说停了就是阻止绿色交通的进展了,这样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如何规划
城市中的弹性空间可留给自行车
“现在共享单车来了,自行车回归城市,我们要在设施上给它更多的考虑。”赵一新坦言,许多自行车的车道被路边停放的机动车占据,这样也就出现了一个新话题——机动车是不是要把以前原属于自行车的空间还给自行车,给自行车提供更多的城市空间。“这需要一个过程,因为一旦交通行为形成一个习惯之后,再去改变的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需要有个时间过程。”
在赵一新看来,相关部门尽可能地多提供一些停车点,使自行车能够在规定区域内有序停放,避免出现乱停乱放的情况。“人行道旁会有一些空地,某些地铁站周边也有一些广场,如果在一些用地上有弹性的地方,可以考虑留给自行车停放。新建的公共设施,也应该将自行车的停放问题纳入前期规划。”
赵一新建议,在目前共享单车矛盾集中的地铁站、公交枢纽、商场超市周边、写字楼周边等区域,共享单车的停放点可以与其拉开一定距离。不能使其仅仅挨在公交枢纽等区域,导致车辆通行困难,行人行走不便。“共享单车企业可以用一些技术手段引导用户去停放,比如设置电子围栏,一定要把车停到电子围栏里面才能结束行程。”
在赵一新看来,通过数据监控等技术手段,发现某一区域的停放数量过多、产生堵塞的时候,共享单车企业要有预警模式。企业应该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将单车清运至其他区域。目前,北京正在编制街道设计守则,希望共享单车的停放规划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当对公共利益产生副作用的时候,就要有调控的手段。本来是好事,不能自毁前程。企业应该自律,要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不管商品、经营理念多么高大上,还是需要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
记者 赵喜斌 左颖 实习记者 谢宇航
中规院交通院始建于1982年,是全国性的交通研究、学术交流、咨询服务机构,承担国家城市交通领域政策和基础研究项目,开展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编制,承接地方政府和有关机构委托的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与研究咨询,组织学术交流。
原创文章检索:
回复“1”: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方法的完善及实践
回复“2”:拥挤收费的政治策略
回复“3”:城镇密集地区交通规划技术方法探讨 ——以重庆地区为例
回复“4”:山地贫困地区城镇化特征与交通发展策略 ——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
回复“5”:公交改革在中国
回复“6”:大型国际活动交通组织规划方法综述
回复“7”:共建长株潭交通一体化 ——株洲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策略与实践
回复“8”:对中小城市总体规划中交通强制性内容的思考
回复“9”:高速机动化下城市道路功能分级与交通组织思考
回复“10”:铁路客运枢纽地区路网结构比较研究
回复“11”:我们能从道路交通拥堵中学到什么
回复“12”:公共自行车系统——里昂
回复“13”:中国电动车自行车发展浅析
回复“14”:出租汽车行业稳定与发展探讨
回复“15”:国家尺度空间运输联系现状特征与趋势展望
回复“16”:TOD内涵分析及实施框架
回复“17”:城市交通设计思考
回复“18”:发展中国家机动化讨论
回复“19”:城市交通规划编制与城市规划管理 ——以北京市为例
回复“20”:地震灾害与交通系统应急规划
回复“21”:城市交通设计实践之:北川新县城规划中人性化交通系统的构建
回复“22”:《城市交通设计导则》简介
回复“23”:快速公交专题之二——公共交通规划思考
免责申明:本号刊载内容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内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