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鹏,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信息室主任
原文刊载于《北京规划建设》2019年第6期,有删改

心语:写在开篇
Countryside is where the future is being built.
——Rem Koolhaas
如今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作为城市研究者和规划师,不能只了解城市,而对乡村停留在村庄整治的层面。城市与乡村不应人为割裂。规划不应只有华丽的flow,规划师也不是城市的”画龙之手”,规划首先应该接地气。接地气不是土low,而是回归真实与不忘初心。规划让城市融入乡村,不是基于市场的妥协,而是正确面对行业和重拾初心。
借用娱乐界酷评”流量稀缺的时代,下沉市场和主流市场之间开始发生关系、产生联动,也意味着市场容量的扩大”。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乡村振兴也不是城市发展的”对立面”。那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取得平衡的规划作品,将在某种情况下调和传统学科和现实发展之间的张力”。

01-1 粮食产量
猪肉价格疯涨,影响了几乎每个人的生活。2010年以来的生猪养殖一直不景气,近两年又集中遭遇种种”不测”,终于演化为较为严重的尴尬境况,令人唏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耕地和粮食能否安全稳固地养活现有14亿人口以及未来更多的人口,是件十分严肃和异常重要的大事。
据国家统计局公告,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小幅下降,粮食播种面积175555万亩,比2017年下降0.8%;粮食总产量13158亿斤,比2017年下降0.6%。其中,秋粮播种面积128315万亩,占73.09%;秋粮总产量9810亿斤,占74.56%。春耕夏收,仍是我国主要的耕作方式。
从粮食品种来看,分为谷物(稻谷、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其中,谷物播种面积149528万亩,占全国粮食播种总面积的85.17%;谷物产量12204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2.75%。稻谷、小麦、玉米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绝对主力军,播种面积比例为30.28:24.34:42.26。
我国的粮食统计口径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与国际上的食物或粮食概念并不一致,具有可比性的只有谷物数据。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口径,谷物包括小麦、稻谷和粗粮,粗粮又包括玉米、大麦和高粱等,与我国大致相当。我国的粮食生产以谷物为主体,一般占粮食总产量的90%左右,所以在比较我国与国外的粮食生产时,往往可以采用谷物数据进行替代分析。
参考世界银行网站数据(标注来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可以直观地比较世界最发达农业国家的历年谷物产量——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图1)。

图1,世界最发达农业国家谷物产量(百万吨)(来源:https://data.worldbank.org.cn/)
世界银行网站目前只有2017年及之前的各国谷物产量数据。2017年,全球总人口约为75.11亿人,谷物总产量创纪录地达到29.8亿吨。由于粮食生产和分配的不均衡,全球仍有超过10%的人口未能解决温饱。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17年世界饥饿人口数量为8.21亿人,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是非洲。
我国谷物总产量持续三十年稳居世界首位。与三十年前产量相比,翻了近一番。2003年至今连续十五年获得丰收(2016年和2018年仅为小幅减产,仍属丰收),人均谷物产量也达到较高水平。2017年,我国人均谷物产量812.3斤(2018年为874.8斤),高于全球793.5斤的平均线,是第三谷物生产大国印度(468.5斤)的将近两倍,但距离美国2690斤的人均值还有较大差距。
众所周知,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印度人均谷物产量虽然仅有中国的一半,却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年出口量在1100万-1200万吨,略高于泰国。印度的大米年产量超过1.1亿吨,全球第二,仅次于中国,而中国近年的粮食进口一直保持增长态势,需要认真审视。

01-2 粮食自给
衡量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通常会使用”粮食自给率”指标来评估,具体计算公式为该国当年粮食产量占当年粮食消费量的比重。
粮食是国家稳定发展的战略物质,决不能大量依赖进口,世界上多数大国的粮食自给率都保持在90%以上。90%通常被当作粮食自给的安全线。俄罗斯、印度等自给率在90%-100%之间。美国、加拿大、法国等自给率在100%-200%之间。澳大利亚、阿根廷的自给率更是超过200%。即便粮食自给率较低的日本,也主要是进口饲料、油脂类、部分水果和肉类,而在重要口粮大米和主要蔬菜上基本可以完全自给,几乎无需进口。
上世纪末,我国粮食自给率一度达到100.5%,属于完全自给。近几年,在粮食生产连续丰收增产的大背景下,谷物进口量也呈现增长趋势,粮食自给率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基本自给线以上。我国居民口粮主要由水稻、小麦构成,玉米及杂粮比例很低,谷物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我国人民的饭碗要装自己的粮”不只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中国是世界农产品第一进口大国,进口量最大的作物是油料作物、淀粉根类作物和谷物。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粮食累计进口11555万吨。其中大豆占大头,为8803万吨;谷物进口相对较少,主要为352万吨玉米、310万吨小麦和308万吨稻米。进口玉米和大豆主要作为饲料和生产原料,进口小麦和稻米等谷物主要是高端粮食产品,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我国粮食增产主要是普通粮食增产,并非高端粮食产量增加。以小麦为例,国内小麦库存和产量完全能保障供求,但优质小麦产量低,如强筋小麦等。
不能忽视的是,我国粮食出口量近年也在显著增加。2018年,我国粮食累计出口366万吨,同比增加31.4%。其中,稻米出口208.9万吨,创十余年来新高,中国稻米正在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扩大其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大家常说,”我们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其实这里只是”养活”,而不是”养好”。中国能保持大米和小麦等口粮的高自给率,但很难维持饲料谷物的高自给率。世界银行预测至2030年,我国的玉米自给率或将下降至85%,而大豆自给率甚至会低于20%。
很多研究发现,国外大豆相对便宜只是外因,核心原因在于中国没有那么多耕地,不进口大豆就得进口其他粮食。在各种农作物中,大豆的亩产较低,一般不到400斤(2018年我国谷物平均亩产816斤)。按照目前每年近亿吨的进口量,需要5亿-6亿亩耕地才能种出来。如果这么多土地去种大豆,其他粮食可能就真不够吃了。所以可以把耕地更多的用于保障谷物等粮食生产,而通过进口大豆来缓解国内耕地、水资源紧张压力。

01-3 耕地红线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确保耕地红线,划定并守住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保障最优质的耕地用于粮食(特别是谷物口粮)生产刻不容缓,这与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资源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相吻合,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耕地在地理学上是指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新修订的土地法沿袭了这一定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规定:”耕地(具体分为水田、水浇地和旱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休耕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临时种植果树、茶树和林木且耕作层未破坏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图2,近50年世界耕地占土地面积的比例(来源:https://data.worldbank.org.cn/)
地球29%是陆地,世界各国国土总面积约133.9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约15亿公顷。可耕地面积正以每年10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流失,而森林砍伐和荒漠化等原因导致耕地不断流失。按照世界银行网站的统计数据,近五十年世界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11.06%(图2);人均耕地面积呈直线下降趋势,2016年降至0.192公顷(图3)。

图3,近50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来源:https://data.worldbank.org.cn/)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中国的耕地面积能否满足国民粮食需求,以及其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引发世界关注。同时,中国的耕地面积一直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耕地面积数据出现过好几次大幅度的波动,万众期待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可以在2020年给出更为准确的权威数据。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2017年底(数据同《中国统计年鉴2017》,数据来源为自然资源部)中国耕地总面积134.9万平方公里(合20.23亿亩);土地”一调”数据为1996年13007万公顷(19.5亿亩);2013年底正式对外公布的”二调”数据为2009年13538万公顷(20.31亿亩)。从”二调”结果来看,耕地质量不容乐观。有灌溉设施的耕地比重不到一半,耕地分布重心持续北移,加剧了水土资源的不协调性,从而影响耕地质量。
另据世界银行网站援引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2016年耕地面积最多的12个国家依次为:印度(1.56亿公顷)、美国(1.52亿公顷)、俄罗斯(1.23亿公顷)、中国(1.19亿公顷)、巴西(8001.7万公顷)、澳大利亚(4612.6万公顷)、加拿大(4360.64万公顷)、阿根廷(3920万公顷)、尼日利亚(3400万公顷)、乌克兰(3254.13万公顷)、巴基斯坦(3044万公顷)、哈萨克斯坦(2939.5万公顷)。中国耕地面积(17.85亿亩)排第四,为印度的76%,与俄罗斯大致相当;但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0.086公顷(1.3亩),世界排名居于100名之外(图4),少于印度人均1.75亩的水平,令人担忧。

图4,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来源:https://data.worldbank.org.cn/)

图5,2017年世界各国谷物耕地面积(百万公顷)(来源:https://data.worldbank.org.cn/)
坚守”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耕地的面积与质量是基本。据世界银行网站援引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图5),2017年世界谷物耕地总面积7.31亿公顷。其中中国谷物耕地总面积1.03亿公顷,约占世界总量的14%,已超过印度0.99亿公顷的规模,高于美国0.53亿公顷和俄罗斯0.44亿公顷的谷物耕地规模之和。未来还需在稳面积基础上进一步优结构,提高口粮供给质量,发展优质强筋弱筋小麦、优质食味稻和加工专用稻。
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发展的根本。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而中国耕地资源的横向比较与纵向发展都昭示,真正”藏粮于地”,不仅要守住耕地数量红线,更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全面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 It will continue. )
本文系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机构最终观点
如涉文章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中心规划院):SN01 | 耕地保护与粮食自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