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内容根据中国网政协频道、中国网议库平台、中国妇女报、内容综合整理。

两会建言: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以环,在今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将视线锁定在“祖国的未来”身上,带来一件提案:《关于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议》。
吴以环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提案指出,儿童虽然是城市未来的主人,但在涉及儿童生存与发展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中,大多还是成人主导,儿童在话语权、决策权等方面仍处于弱势。
关于如何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提案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将儿童优先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体系;二是适度普惠型的儿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待完善;三是以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四是在儿童优先原则下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 提案原文 ·
《关于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议》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儿童的社会地位及生存发展状态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不断发出关爱少年儿童的强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96年发起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目前,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影响已遍及全世界3000多个城市和社区,全球有800多个城市获得儿童友好型城市认证,但在占全球总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大陆,迄今为止却没有一个城市获此殊荣。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儿童防疫工作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我国无儿童口罩标准,儿童口罩生产处于无监管状态;防控指引不够细化,公共场所均缺乏针对性儿童防控宣传及指引,这都表明在我国城市建设管理中,对儿童的关注和融入远远不够。
一、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儿童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高密度发展的城市与儿童友好的自然空间需求仍存在矛盾。中国是人口大国,城市人口密度高。高密度建成区下的儿童难以见到开阔的自然空间;商业化的儿童游戏空间与设施减少了儿童认识自然并从中获得快乐的机会;学校活动场地以标准化操场为主,缺乏寓教于乐的多样化空间;社区儿童工作经费和人员投入与儿童室内外活动公共空间及游戏场地不足,针对儿童的服务内容及设施设备等配置有待提升。
二是适度普惠型的儿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待完善。面向儿童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儿童心理健康工作、儿童营养和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优质发展还不够均衡,教育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动态调控机制亟需优化;适度普惠型的儿童福利制度和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儿童的交通安全、食品用品安全、网络安全等以及儿童安全保护体系建设还需加强。
三是“站在儿童角度审视城市发展”的价值立场尚未全面建立。儿童虽然是城市未来的主人,但在涉及儿童生存与发展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中,大多还是成人主导,儿童在话语权、决策权等方面仍处于弱势。
二、在我国推行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基础
一是实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90年代起,我国各级政府已先后实施了三轮儿童发展纲要规划,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儿童权利得到进一步保护,儿童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是深圳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先行先试的示范样本。主要做法:1.自2016年以来,深圳倡导“从一米的高度看城市”,将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纳入市委市政府决策体系,率先发布国内首部地方性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行动纲领文件——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编制儿童友好型城市评价体系。2.率先出台社区、学校、图书馆、医院、公园、出行等6大领域建设指引,制定母婴室建设标准指引和评价体系。3.探索建立儿童参与长效机制,倾听儿童声音,满足儿童需求,搭建政府、企事业、社会组织、儿童等多元参与的共建平台,形成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氛围,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提升了政府的治理效能。4.举办国际儿童论坛、发布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LOGO、开通儿童友好地铁专列、推出儿童漫画报纸、开办儿童友好电台和《儿童议事厅》电视专题节目等,儿童友好理念、儿童优先原则更加深入人心。
三、有关建议
一是将儿童优先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儿童是未来人才的重要储备,致力于儿童优先发展,关系到城市和国家的未来。建议将儿童优先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体系,将儿童友好型城市相关内容纳入2021-2030年各级政府新一轮儿童发展纲要及规划。
二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制定中国本土化的建设标准规范。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工作已获得国际组织的高度认可,2019年6月,深圳市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项目获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优胜奖。建议由国家相关部委牵头,结合中央颁布的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把深圳作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先行示范城市,结合国情,制定完善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中国标准,复制推广,加快推进相关工作。
三是以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儿基会已经签署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包括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在内的合作倡议。建议由国家相关部委牵头,开展国际会议交流活动,以儿童友好型城市为主题,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儿童友好的人文交流。
四是在儿童优先原则下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儿童是城市未来的主人,应倡导城市为儿童而建、资源为儿童倾斜。建议加大儿童权利保护、儿童优先原则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共治的良好氛围。
·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深圳实践和思考 ·
围绕提案的提出及如何站在儿童角度审视城市发展等问题,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吴以环接受了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的专访。
Q1
城市化进程中儿童发展主要面临着什么问题呢?
这个问题我在提案中也提到了。以深圳为例,相较于内地,空间问题在深圳这样的沿海高密度城市更加凸显。我们成人常常觉得有个滑梯、波波池就是给孩子游戏的空间了,但这些只是一些集约化、标准化、塑料化的设施。
城市中能够让儿童接触和认识自然,并从中获得快乐和实践的自然空间还是严重不足,儿童的游戏空间常常是被挤压在钢筋水泥建筑中的。再说理念问题。小到家里的决定,大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事关儿童的问题,我们对儿童意见的倾听是不够的,基本上还是成人主导决策,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城市小主人”——儿童的意见。
Q2
有人质疑“站在儿童角度审视城市发展”,儿童角度具有可行性吗,会不会与城市发展相冲突,它对城市发展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过去,我们常常讲发展速度,但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由注重速度向质量转型的时期,加入儿童的视角审视城市发展能够让我们的城市发展更加精细化,更加包容有爱,成为一个真正注重人文关怀的城市。儿童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对儿童友好也是世界先进城市的一个显著标志。
Q3
“儿童友好型城市”从“概念”到全面铺开的“实景”,四年里深圳因此有了什么变化?能不能为我们具体描绘一下“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模样?
2016年启动这项工作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建的理念,搭建政府、企事业、社会组织、媒体、儿童等多元参与的“支持联盟”和“服务联盟”。
我们坚持理念先行,提出“一米的高度看城市”;
抓好顶层设计,系统搭建了建设框架,在全国率先发布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地方性纲领性文件——《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2018-2035年)》和《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行动计划(2018-2020年)》;
选取试点,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出台社区、图书馆、学校、医院、出行系统、公园、母婴室7大领域建设指引和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评价体系。
到2019年底,全市儿童友好社区、街道、园区试点69个,学校17个,图书馆11个,医院13个;建立各类市级儿童友好基地21个;提前1年完成千园之城目标,各类公园的儿童活动空间和自然教育设施场所得到了提升改造;儿童友好出行纳入全市慢行系统改造中;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连续3年纳入政府民生实事,今年1季度就提前完成了2020年底建成800间的目标任务。
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加快推进各层级各领域建设工作,让支持“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氛围愈加浓厚,让儿童友好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全面普及儿童友好建设。
Q4
在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探索与实践道路上深圳具体是怎样做的,有什么经验可供其他城市借鉴?
从源头推动这项工作,围绕拓展空间、社会保障、儿童参与3大策略体系,实施儿童安全保障、空间拓展、儿童参与、社会保障、宣传推广、政策研究等6大行动。
比如,结合城市旧改,我们在老城区罗湖区的棚改项目中充分考虑了儿童空间需求和安全连续的步行路径等问题。再比如,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特别关注到因疫情影响造成监护缺失儿童的救助帮扶工作,开展专项排查,做到“一案一策、专班负责、持续跟踪、确保安全”。动员社会力量,汇聚各方资源,开展“心系妇儿 情暖万家——疫路护童”等关爱帮扶行动。
编辑/排版|王淑芸
封面图/图片|图虫创意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两会建言:对儿童友好,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善意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