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汇总】那些与工业文化遗产相关的两会提案(三)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gywhyc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丨2020.5.22 – 5.28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丨2020.5.21 – 5.27


两会即是对历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今年的文博界两会代表们纷纷提出了对于工业遗产、文化遗产等领域的提案与建议,小编在此搜集整理了部分工业文化遗产相关的提案,归类为5个版块:工业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制度建设以及云展览与数字化博物馆,分9期推送。


 文化遗产 


贺云翱:(一)建设“丝绸之路”国家文化公园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

“十三五”期间,我国首次提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计划,并对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行安排部署。国家文化公园代表着国家形象,体现了优秀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保护意识,蕴涵着国家的历史起源、民族精神与国家价值观。


“同长城、大运河、长征一样,丝绸之路是关于重大主题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具有突出意义和重要影响。”贺云翱说,丝绸之路历史悠久,跨越洲界、国界,但在我国境内路线最长、内涵最为深厚,它跨越多个省、市,涵盖了文化、自然景观等多种文化资源,包含了大量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特定主题文化的时空连续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所具有的恢弘、博大的影响及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和成就。


通过调研考察和研究分析,贺云翱建议将中国境内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列为国家文化公园。


这样不仅能够助力“一带一路”倡议而且具有整合资源的作用,通过陆丝和海丝两大国家文化公园体系的建设,打破不同行政区之间文化资源的壁垒,推动城市之间文化的深度交流,有助于实现新时代文物保护传承利用、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生态文明建设等相互促进,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当然,这需要开展前期调研,打好工作基础,摸清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相关资源情况。在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可行性的研究工作。”贺云翱建议,吸取我国已经列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主体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国际上国家公园建设的经验,在管理体制、财政体制、保护利用机制等方面做出前期探索;要构建统一而灵活的管理机制,也要因地制宜、求同存异,尊重并保持不同地区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地域文化特色,实现协同发展。


(二)加强黄河明清故道保护管理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黄河流域地区发展。黄河明清故道西自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从黄河干流分出,东至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入海,沿途经豫、鲁、皖、苏四省,全长约738公里。它是历史上因黄河改道而遗留的最完整、最重要的一条故道。


黄河明清故道沿线也是一条绿色生态走廊和历史文化长廊。沿线由堤防、河道及相关文化遗存形成黄河文化的重要内涵,是讲好黄河故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建设生态黄河的重要载体。


经过调研,贺云翱认为,将黄河明清故道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建设,能够丰富黄河流域的生态资源,完善对黄河历史文化地位的认识,带动故道周边地区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贺云翱建议,把黄河明清故道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建设整体规划,引领故道区域建设发展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示范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整体协调发展。在保护好故道水系的同时,做强绿色种植业;扶持和引进大型生态农业企业,建设区域性农产品现代加工基地;推进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提升农业服务业的市场化、规模化水平等。


贺云翱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明清故道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城镇、河道景观、风土人情、民俗节庆等特色文化资源,建设历史文化游、故道生态游、休闲度假游、乡村民俗游、红色教育游等黄河故道特色旅游产品,加快黄河明清故道沿线村庄整治及土地资源利用;组织开展沿线村庄环境改善提升工程,完善沿线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推动故道沿线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


(三)加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

近年来,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一直参加大运河文化带的调查研究。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江苏率先提出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等相结合,涵盖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范围,全面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省政府于2015年7月专门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淮安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大运河文化带相关工作。” 贺云翱介绍,江苏编制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从省、市两个层面明确遗产保护、考古发掘、文化研究、环境提升、游线串联、文旅融合、公共设施配套、数字化展示等“八大重点工程”及9大类231个重点项目。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带有战略意义的文化复兴及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它对推动中国东部和中部区域的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运河本体及相关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与各类文化遗产的利用,特别是对沿线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目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也存在各省、市不平衡问题。”贺云翱直言,大运河文化带的定位与发展理念要清晰,要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同时,促进顶层设计与局地试点有机互动,大运河沿线城市政府要实现靶向施策。


贺云翱注意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存在重物质、轻非物质文化现象。在规划建设项目中,物质性建设项目多而实,非物质文化建设少而虚,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获得应有的发掘、传承、发展的项目设计。如一些运河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泽湖渔鼓、南闸民歌、淮海戏、淮剧等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群众关注度、参与度不高,没有形成立体式、综合式传承的良好趋势。此外,运河文化宣传阵地也不足,虽然运河沿线城市纷纷建立了运河专题展示馆,但缺乏综合性博物馆,运河文化阐释解说不科学、不系统、不规范的现象制约着运河文化传播的效果。


“全国性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立法及国家层面的统筹工作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以协调存在的多方面利益纠葛的问题。”贺云翱认为,目前,大运河不同管理部门,依照的法律法规也不同,文物部门依据《文物保护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同时大运河又受到《水法》《航道法》《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等多种法律的交叉管理,目前国家级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从地方层面看,仅少数省市出台了地方保护条例。因此更显国家立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来源:国家文物局

原文传送: https://news.artron.net/20200528/n1077988.html

未完待续 。。。

戳我回顾第二期

戳我回顾第一期

【汇总】那些与工业文化遗产相关的两会提案(三)

【汇总】那些与工业文化遗产相关的两会提案(三)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工业文化遗产):【汇总】那些与工业文化遗产相关的两会提案(三)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