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延庆200岁古民居启动保护性修缮,未来将向市民开放

延庆200岁古民居启动保护性修缮,未来将向市民开放

北京在行动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延庆全区有8处代表性传统民居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本月起,延庆区对首批5座院落启动保护性修缮,张山营镇东门营村41号院率先开工,该院落已有200年的历史,修缮完成后,市民可前来参观体验。



三进院落、甬道相连、木架灰瓦

照壁窗棂门扇雕刻精致…..

在曾是古都军城

长城遍布的京郊延庆

分布着不少数百年的传统村落和古民居


从延庆城区出发,一路向西,眼前的海坨山愈加苍翠壮美,在绿树环绕中,便可抵达位于张山营镇的东门营村,东门营村是明代长城城堡、也是本市首批传统村落,正在修缮的这座院落有200多年历史。修缮完成后,市民可前来参观体验。

延庆200岁古民居启动保护性修缮,未来将向市民开放


沿着水泥路来到主街中部,步入路南的蓝色围挡里,41号院民居便映入眼帘。这座院落为倒座院,坐南朝北,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进院正房的后檐墙,在后檐墙上部的三层砖檐上,从东向西依次悬挂着五块木匾。历经上百年的风吹雨打,匾上文字大多已脱落,但还是能隐约分辨出三块匾的内容:“德寿双全”、“年高德劭”、“齿德可风”。

延庆200岁古民居启动保护性修缮,未来将向市民开放


步入院落,仿佛穿越到历史长廊。这座院子不大,220平方米,前后两进院,共有正房、厢房共5间,整体为木砖结构,坡屋顶上青石灰瓦,梁柱椽檩、窗棂门扇均为木制,虽没有奢华的装修、高级的规格,但本体保存完整、北方传统民居的布局和规制都可见一斑。一进院西厢房,院落的男主人孙殿宽老人如今仍在居住。据他介绍,这座院子已有200年历史,是从自己的爷爷孙寿龄手里传下来的。而他的爷爷,不仅是乡里的私塾先生,而且在科举考试中了举人。


虽然拥有着古朴的风貌,但历经200年风吹雨打,这座老院子已遍体鳞伤:房屋整体下沉、受力不均,梁柱糟朽、蛀根严重,有些地方甚至有歪闪、断裂趋势,几成危房。

延庆200岁古民居启动保护性修缮,未来将向市民开放


今年6月4日起,来自北京中兴文物公司的8位工匠进场,对41号院启动保护性修缮。修缮秉承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5间房、2个甬道等地上建筑物全部挑顶,按原形制、原构件、传统工艺和做法重砌、重做,缺失、损毁构件依照原有样式补配。

延庆200岁古民居启动保护性修缮,未来将向市民开放


不仅建筑修旧如旧,院内的文化意蕴也将全部保留。对于一进院正房的后檐墙上的五幅牌匾、入口横额墨书等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原件,都将重点保留,修缮完成后原位安装。影壁、屋脊、窗棂门扇等上面的精美雕刻件也将原位继用。


此外,除了东门营村41号院,长城沿线重要驿站、本市首批传统村落——榆林堡村的四处院落也将同样作为首批保护试点陆续启动修缮。预计在今年“十一”之前,东门营村41号院的保护性修缮将基本完成。



延庆区文物管理所副所长于海宽说,传统民居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符号,具有不可再生性,对于它们的保护已刻不容缓。延庆区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打造出一批古民居保护性修缮的示范,让传统院落得以保存,并让居住人住得舒服,实现文化价值和宜居价值的统一,这样愿意加入到保护性修缮的人才会越来越多,传统村落和民居才能得以更好传承。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地名藏诗意 | 端午将至,在诗词中体悟「北京地名」(内有福利!)

永定河上看水观景

郭黛姮:三山五园——北京历史文化最辉煌的乐章


 

您与京城,一之隔!

 

延庆200岁古民居启动保护性修缮,未来将向市民开放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延庆200岁古民居启动保护性修缮,未来将向市民开放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延庆200岁古民居启动保护性修缮,未来将向市民开放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