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中旬,麦收时节的四川省江油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成方连片的小麦一望无际。“729.8公斤!这是近十年来西南麦区的最高亩产量。”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西南麦子栽培岗位专家汤永禄兴奋地说。
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是农业大省、产粮大省、人口大省。确保粮食自求平衡,既是中央对四川的要求,也是四川对全国粮食安全肩负的重任。多年来,四川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守护着百姓的饭碗田。同时,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盘活批而未用土地,激活了“土资本”。
强道周,是江油当地有名的“土地管家”。他说自己种粮之所以能连续增产,是有先天优势。“我流转的土地,基本都在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内,今年遭遇干旱却还有好收成,主要是农田建设项目发挥了作用。”强道周告诉记者,这里土地平整肥沃,路、井、电、渠等配套设施完善。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四川坚持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作为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和稳定粮食产能的重要载体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集中打造了一批“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农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和强道周一样,广汉市的种粮群众黄明水也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受益者。他指了指身旁的一块地说:“以前,这里满是碎石,老百姓种地都是零零星星、见缝插针,在地里‘打转转’。并且,土地分属各家各户,地块分散、大小不一。”一位叫李林的村民也告诉记者:“过去,我家的地总共不到3.1亩,却分散成了好几块,最小的一块只有0.15亩。”
在广汉,这样的情况从前并不鲜见。土地被田埂和片石块分散得七零八落、高低交错,既不利于规模连片种植,也不利于机械化耕种。2015年,连山镇连同周边的乡镇开始进行土地整治,涉及面积2.6万亩,同时新建、整治各类排灌渠道36公里,新建社道、院落路及田间耕作道路10余公里,整治山坪塘6处、提灌站3处。
“土地整治后,我们又实施了粮食生产机械化工程,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户增产增收。”黄明水说,使用各类农机,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省了人力,每亩地至少节约成本300元。
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2011年以来,四川通过引进社会资本等途径,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建成了大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耕地亩产量平均提高了10%~20%。
“好多人出去打工了,种地的越来越少,地里的草都长到膝盖高了。”邛崃市的种粮大户黄光伦为以前的景象感到难过。
邛崃市冉义镇素有“贡米之乡”之称,过去土地撂荒的情况却十分严重。田块支离破碎,且缺乏灌溉设施,种田主要靠人力,产量太低赚不到钱,流转也不具备条件,土地就荒了起来。
“现在,我们这里的田可金贵了。”冉义镇村民江伟的脸上满是骄傲。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当初觉得种地没盼头的他选择了去外地打工。“2015年春节,我从外地回家探亲,那时村里的土地整治工程刚刚完成,正打算搞流转。我就承包了380多亩,准备大干一场。”
几年过去了,如今的江伟,不仅地种得好,还另辟蹊径,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使得亩均收入达到4000元,全年毛利润超过了30万元。“现在我们这里的地抢得凶哦!为了一块面积300多亩的可流转地,来了十多个竞争者,有些人甚至来自成都双流、金堂以及眉山等地。”江伟说。
今年以来,四川通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种复耕撂荒地30万亩以上,全省粮食种植面积达到9519万亩,产量达705亿斤,同比分别增长了100万亩、5亿斤。
与此同时,耕地提质工作也在悄然进行。作为现代农业大县,同时也是成都市森林覆盖率最高、生态环境最好的县之一的蒲江,早在2015年,就制定了耕地保护与土壤质量提升计划,并在全省率先整县推进有机农业基地建设,对25万亩耕地进行土壤改良。
而今,四川完善了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监测网络,开展了耕地质量变化动态监测和年度监测成果更新,实施因地制宜免耕少耕、深松浅翻、沉施肥料、粮豆轮作套作的保护性耕作制度,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了土壤养分,用地与养地并举,保护并提升了耕地产能。
以往在四川,工业企业占用耕地的现象较为突出。“经济粗放发展导致耕地急剧减少,尤其是大量优质、高产耕地被钢筋水泥陆续‘吃掉’,让人心疼。”四川厅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四川大力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2017年,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实现了上图入库、落地到户。一条无形的红线为良田安上了“金钟罩”。
农业有了保障,工业也要发展。为此,四川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实施批而未用土地盘活三年行动,向存量土地要空间。
在天府新区眉山片区格力电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生产线上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此处,原是一家生产计算机配套产品的企业用地。该企业与青龙园区管委会签订投资协议后没有按计划投产,园区管委会便终止了与该企业的合作,并将这块地推荐给了格力电工。
2015年,有家世界500强企业因市场布局调整,关闭了含青龙园区工厂在内的国内十余家工厂。“在与该企业签订了土地及资产回购协议后,我们立即展开了有针对性的项目招商。”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分管负责人说,在腾出的闲置用地上,新引进的公司建成了新型建筑新材料产业园,实现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纳税上亿元。
据介绍,仅2019年,四川全省就盘活了批而未供土地22.1万亩,处置闲置土地3.3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处置任务,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了6.4%。不久前,四川厅与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 开展园区及工业企业评价工作的通知》提出,通过建立一套以“单位产出效益”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园区及工业企业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助推工业高质量发展。
曾几何时,四川用不到1/16的耕地面积,提供了全国1/10人口的粮食。如今,四川牢固树立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科学保护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积极转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让百姓把“粮袋子”扛得更稳了。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izrqmt@126.com。电话: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体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鲜”头条 |扛稳天府之国“粮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