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独特而绽放的生命,便自由奔放;为理想而奋击的人生,才无怨无悔。乘风破浪,是奋斗者的代名词。
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任何时代,任何环境,奋斗的人生总是闪亮的,惯养的人生多半是黯然的。宗悫立志:“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王勃感慨:“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李白期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中国,“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思想,虽然营造了天伦之乐的家庭氛围,但也形成了固步自封的狭隘目光。纵观5000年历史,纵然有过“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的慨叹,终究海阔途远,历风浪之有数。见识有限,心胸有限,思想亦有限。
幸好,还有郑和,开辟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放飞了乘风破浪的蓝色梦想。不幸的是,从盘古开天地到新中国成立前,也唯有郑和扬威海上,“前不见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综上,仅以此文献给中国航海日。
朝议郑和出海

朝堂之上,远在东南亚爪哇旧港的施正卿痛陈其遭遇:“皇上,我海外华商华民久居异邦、远离故土,犹如在大海之上漂泊的孤舟,不仅要忍受外人的盘剥,还要躲避海盗的追杀。命都不保,何谈生计?我海外华民虽与大明远隔重洋,但是心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故土。老人们死后,会交代后辈念着大明老家。我们也都是华夏子孙,皇恩浩荡、泽被天下,可是我们有苦又能向谁诉?我们太感到无依无靠了,难道我们是大明的弃儿吗?”

永乐皇帝

郑和
永乐皇帝听后,沉吟半晌:“海外华人与我同宗同祖,弃之不顾,何谈天朝国威?大明海域同样是朕的国土,又岂容海盗、倭寇横行作乱?永乐王朝必须造大船,巡洋万里。犯我大明者,务必惩罚;杀我臣民者,务必追究。”
朱棣接着问了大臣们一句:“下西洋的事你们怎么看?”
皇长子朱高炽说:“太祖曾下禁海令,要求‘片板不得下海’。他老人家深谋远虑,禁海是国势所迫。父皇要下西洋,也是深谋远虑,也为国计民生。”
户部左侍郎夏元吉、翰林学士解缙齐声说:“皇上,海禁不能破,祖训不可违啊。”
“出海之人一是罪臣,二是逃民,三是奸商,罪臣与逃民早已数典忘祖,大逆不道。出海奸商亦是为小利而抗太祖禁海之命,施正卿当判凌迟之罪。”另一位大臣说。
“皇上,海疆不靖,国不能安,我海外黎民,虽漂泊异乡,亦是我中华血脉,大明乃天朝上国,怎能受外人的屈辱?”大臣说。
朱棣说:“人不远行 ,如何能知天下之大。大明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如果与世隔绝、故步自封,就将变成井底之蛙,永乐中兴从何谈起?”
解缙义正词严:“太祖曾说过,一人出海者,斩;三人出海者,斩其家;三人以上出海者,诛三族。率领船队者,必被灭族。”
“解缙啊,解缙。你不仅有个天下最好的记性,还有个不知好歹的坏脾气。”朱棣怒道。
“我须臾不敢轻狂怠慢、数典忘祖。”解缙倔劲上来,十头牛都拉不回。
郑和向前一步,毛遂自荐:“请皇上息怒,解缙只是一家之言,卑职愿率船队出使西洋。”
朱棣眼睛看着郑和,用手指着解缙:“你听清楚解缙刚才的话了吗?你率队出海,他们可要灭你的三族啊!”
郑和面无惧色:“郑和本来就是赤条条而来,并无牵挂。既然话已出口,就无所畏惧。能为皇上尽忠,为大明效命,臣在所不辞。”
解缙昂首大笑:“郑和,你话说得再硬也出不了海。你没有这个资格。太祖曾有圣命,宦官与后宫不得干政。奉天殿外,就有太祖御笔所书的铁牌。”
众人皆低头。朱棣怒而不语,沉吟半晌,挥手散朝。
千古一叹

朱棣独自一人走到海边,望着波涌浪滚的茫茫大海,面沉似水,口中喃喃:“孤家寡人、孤家寡人啊。”
郑和从远处缓缓走来,静静地站到朱棣身边,一同望着那一片蔚蓝。
“面对满朝文武反对下海巡洋的国策,就像现在面对汪洋大海一样,不知道怎样与之相搏。”朱棣目视前方说。
“皇上,这么大的事儿,总会有些波折的。虽然高处不胜寒,但公道自在人心。”
“父皇说过,天地再大,不过一箭之遥;山峰再高,不过一刀之利。朕现在想来,这话有失偏颇。古往今来,所有的帝王都只在陆地称雄,完成功名霸业。谁也没能君临大海,驰骋万里海疆。这可能就叫做望洋兴叹吧。”
郑和说:“皇上此叹可谓千古一叹。”
“可朕不会一叹了之。郑和,你是十二岁进的燕王府吧?”
“是。”
“你跟了朕整整23年了。小事不说了。靖难之役的4年中,你屡立奇功,既有荆轲之勇,又有诸葛之智,称得上是出类拔萃啊。”
“皇上过誉了,卑职只是尽本分而已。”
“那日金殿之上,要不是你啊,朕在满朝文武面前就下不了台。你替朕架起的梯子,将使朕走向大海,使大明走向中兴。”
“卑职愿为皇上肝脑涂地。可卑职从来没有下过海,更没有统领过船队,卑职怕误了皇上的大事。”
“哈哈,没下过海可以学,没带过兵可以练。朕要的是你的一片忠勇之心。”
“皇上,卑职说来是个太监之身,空有替君分忧之志,可祖制不能违,铁律不能犯。卑职在奉天殿上一时冲动,给皇上闯下了大祸。”
“嗯,祖制之事不能掉以轻心。那块铁牌子朕给他搬了搬家,将它请进了国子监。朕不仅要让铁牌明示宫禁,更要让它启示后人。郑和啊,你不但为朕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朕受了不少屈辱。朕没有什么可以赏你的,就给你这一片汪洋大海吧。”
开永乐中兴之航

不久,群臣又一次聚集在奉天殿上。
失去双腿的刘千里用双手支撑着身体,一点一点地从殿外挪到殿堂之上。
“众位爱卿可以好好看一看,刘千里的腿是早年出使日本国的时候,被生生砍断的。”朱棣说。
殿内众臣皆转头望去,一位精明强干的壮士,双腿齐齐地没有了。
“堂堂大明使者竟被羞辱刖足,此乃大明之耻、华夏之羞。”朱棣一拍龙书案。
殿堂上鸦雀无声。
“大明绝不能做温饱即安的井底之蛙,必须要从国策入手,下海巡洋,奠定一代盛世之基石。”朱棣坚定地说。
宁王朱权当庭反对:“大明富甲天下,沃野万里,为什么非要大兴下海之举,到变幻莫测的海上去呢?知足者常乐,无欲者苟安。皇上为什么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劳民伤财,徒劳无功呢?无论是洪武老臣,前朝旧臣,还是永乐新贵,满朝上下,尽皆反对,怎么能说得上是利国利民呢?”
“兴立新政、变法图存已经刻不容缓。要想开辟永乐新政,就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朱棣有些愠色。
“皇上刚刚登基,便假太祖之名,行悖祖之道,不顾国力空虚,不管黎民生计,以下海巡洋为借口,求永乐盛世之虚名。臣弟为黎民百姓计,为朱明江山计,上要对得起太祖遗训,中要对得起兄弟之情,下要对得起芸芸众生,不能做此沽名钓誉、劳民伤财之举啊。”
朱权继续滔滔不绝着:“臣弟与皇上本是同根同源,太祖的儿子。皇上是大明的圣君,臣弟是大明的子民。江山是皇上的,也是我等子民的,更是太祖传之万世的基业。臣弟不敢为求荣华富贵,而欺君媚上,不敢为求一己之性命,而辜负太祖的在天之灵。臣弟可以为皇上死、为百姓死、为大明江山死,但话不能不说,胸臆不能不表。”
“大明如今北受前元的威胁,南临海盗的滋扰,西有帖木儿虎视,东有倭寇觊觎。不打破先皇留下的持重僵局,大业难兴,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居安思危,要使大明复兴,就要扬我国威,重振天朝雄风。”朱棣决心已定。
朱棣扫视一下群臣,“夏元吉,命你协同户部、兵部、工部会同南直隶、浙江、广东、福建、山东5地筹措专款,征集工料、民夫,及一切物资采购事宜。福建造海船37艘,广东造海船50艘,京卫、浙江、山东、湖广、江西、苏州府造海船250艘,改造海运船1368艘,从全国征调军士水手3万来京,凡抗命、懈怠、误工、误料者交刑部议罪。”

郑和宝船
旨意下达完毕,朱棣又缓声道:“各位爱卿,出海巡洋一事不管世人怎么说,后人怎么骂,我只有一个愿望,泱泱大明要扬威海上,友善邻邦、恩泽四方,朕要开永乐中兴之航。”
一片天,一片海

1405年7月11日,刘家港。朱棣召集群臣为郑和第一次出海巡洋送行。
站在高处,朱棣扫视四周,只见240多艘海船黑压压地停靠在港口,27400名士兵和船员齐刷刷站在船头,雄气英姿,整装待发。
朱棣大声道:“你们将要去国万里,开创古往今来从未有过的功业。朕羡慕你们啊!唯盼你们身处海外,如在朝廷,谨遵天道,恪守律令。天朝雄师,以宝船巡海,恩威开道。你们要牢记,朕不要他国一人为奴,不要他国一寸国土,一捧海水,一分财富。朕要的是大明与天下各国共同富足,永享太平。”
尔后,朱棣转回身对郑和说:“朕选定你为大明船队的巡洋正使兼总兵官,就是要让你博一个万世功名。朕要你为大明国巡使万邦,扬威海上。”
旁边有太监报:“启禀皇上,吉时已到。”
朱棣抓住郑和的手说:“朕决定亲登宝船,出刘家港,顺江而下,送我大明船队至出海口。”
“皇上,江上风大,就在此别过,不必上船了吧。”
朱棣一边登上船队的“天元号”宝船,一边说:“‘天元’号宝船乃天字第一号巨船,天子不登船,焉能出海啊?”
圣旨下,起锚、解缆、开航。郑和船队缓缓驶向出海口。
在船上,朱棣叮嘱郑和道:“你是朕最信任的人,朕送你一片天,给你一片海,让你为大明开创伟业,通好万邦。”
郑和大为感动,跪在地上叩谢隆恩。
自此,郑和开华夏航海之先河,28年间七下西洋,访30多个国家,于封建社会独树一帜,创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郑和船队
清末的梁启超专门作文《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以颂其功勋卓著:
郑和为海上生活者垂三十年,殆无岁不在惊涛骇浪之中,其间稍得息肩者,则成祖崩殂后六年间耳。其经略海外之事实,史文阙如,不能具详,但纪其俘三佛齐王、锡兰王、定苏门答腊之乱,其武功之伟,可见一斑。又史言自和死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此则张博望之在西域,何以加诸。

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远行,出生入死,开出一片天,辟出一片海。
当然,没有明成祖的雄才大略和高瞻远瞩,便没有出海巡洋,更没有大明王朝的恩泽布于八方,威名播于五洲。然而,假如没有郑和,出海巡洋或许失败。一旦失败,话柄便如决堤之水,一泻千里,中国探海梦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因此,就国家而言,远行需要大气大略;就个人而言,远行需要大智大勇。也正是有了郑和,中国的蓝色梦想才会从筹建北洋水师到“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再到开展远洋科学考察,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
万里扬波勇士胜,百舸争流奋者先。于国如此,于人亦同。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i自然全媒体
作者:遥远的梦想
编辑:郑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这,才是乘风破浪真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