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部署,加快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制度,2019年7月18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和现状评估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按照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操作导向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工作。近期,全国各城市体检评估报告陆续上交,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从中选出一批工作扎实、创新突出、特色明显的报告予以刊载,供各地交流参考。

一
基本概况——“两山”理念诞生地
湖州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国土面积582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02万。湖州是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两山”理念的诞生地。自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湖州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来,湖州始终以“两山”理念的“模范生、样板地” 为目标,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努力迈进。当前湖州已处在人口加速集聚、产业加速转型、生态加速优化、能级加速提升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开展本次城市评估工作,是对生态文明时代湖州 “两山”理念贯彻情况的全面体检,为更深入打造“两山”理念的样板地、模范生,以及未来湖州实现高质量赶超发展打好基础。

二
工作方法——“两山”体检新路径
本次规划实施评估以《市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技术指南(试行)》为指导,在思路方法上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确立了“一条主线、三个突出、五大重点”的“135”工作路径。
一条主线
即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条主线。
三个突出
突出使命担当,坚持目标、问题和操作导向;突出科学创新,以详细调研为基础,以新技术、新理念为支撑,提高评估的科学性;突出湖州特色,注重操作实施,研究探索空间规划指标体系,为下一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夯实基础。
五大重点
以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要素,系统评估新发展理念下湖州“两山”转化的成效和质量。
三
现实体检——“两山”实践在路上
1. 守住绿水青山,锚固绿色安全底线
严守生态红线,确保生态安全。“五山一水四分田”是湖州千百年来相对稳定的生态资源本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17%;通过划定生态红线对各类生态保护红线执行最严格的管理和保护,全市拥有19处自然保护地,面积达到314平方千米;深入实施湿地修复,有序推进各级湿地公园的申报认定工作,全市拥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6处、湿地公园7处、风景名胜区3处。严格保护耕地,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进一步优化耕地结构,耕地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夯实基础设施,确保城市安全。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完成了老虎潭水库引水、太湖水厂等一批城乡一体化供水设施,实现了市区城乡一体化供水全覆盖,加大对水源地的保护,实现多水源供水,优化了城市供水格局,有效保障了城市供水安全。新增一批能源基础设施,全市能源供应基本能满足城乡建设发展需求。筑牢城市安全设施体系,相继完成了一批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消防设施建设项目,基本满足城市安全运营。

2. 扮靓绿水青山,共享幸福空间
01

城镇结构日趋完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强度18.3%,总体规划确定的市域层面“两轴四带”、中心城市“一城两区双心结构”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带状组团式大城市框架基本成型。
02

城乡差距日趋缩小,均等化程度较高。湖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达到1.71,城乡收入比位居全省全国前列,是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典范,形成了有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共同构成了“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全域美丽画卷。市区层面基本实现城乡供水、电力能源一体化供给。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行政村等级公路通达等均实现100%全覆盖、等级医院交通30分钟村庄覆盖率达到96%。城乡一体化设施供给服务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03

人文底蕴丰厚,蓝绿空间交织。湖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丝绸之府,瓷器之源、湖笔之都、茶礼之邦、藏书之乡等美誉,还是太湖流域人类聚居发展的见证,及近代工商业的先行之地,民主革命起源之地。市域拥有6大水系、65公里太湖黄金岸线以及唯一完整的世界级文化景观太湖溇港系统。依托良好山水生态本底,织补完善城市蓝绿空间,全力推进五分钟亲水见绿生活圈,新建了一批城市公园,推进“五河十岸”整治,新增近250公里城市绿道,中心城市绿地率达42.5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6.01平方米/人,五分钟亲水见绿圈覆盖83%以上的居住小区。

04

服务体系日趋健全,服务能级不断提升。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健全,逐步形成了“城市级——片区级——社区级”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了一批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场馆,完善了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中心城市每万人拥有城市书房数量0.13个、足球场地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90%以上,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达到85%以上。

3. 筑牢金山银山,创新产业活力

推进专项治理,盘活低效空间。全市持续加大对低效用地的处置力度,积极探索推进城镇低效土地二次开发,通过政策引导和约束,切实提高了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把“亩均论英雄”改革作为湖州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切入点,推动高质量赶超发展。

对外联系日趋紧密,区域协作日趋加强。十字型高铁、“三横三纵”高速公路网络使湖州初步实现了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闽南、华东、中原等大区域互联互通,内优外畅、链接区域的陆路交通不断完善,区域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更深入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分工协作,跨区协同取得实质性进展。滨湖大道全线贯通,有效实现了环太湖公路的环通。突出经济、文化、产业、教育等领域全面接轨上海,湖州进入上海1+8同城化都市圈近域圈层,并加快融入G60科创走廊和环杭州湾大湾区。

产业转型稳步推进。以生态+产业为导向,培育发展风景经济,加快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积极融入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区域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大提升,有序落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绿色智造、绿色金融等国家战略,肩负更重要的时代使命和地方责任,城乡建设已驶入生态文明发展的快车道。

创新环境不断提升。以绿色智造为主攻方向,多方面强化政策、技术和资金支持,建设现代工业体系,虽然市域内高校数量较少,科创平台影响力不大,但近年来,各主体不断强化创新科研平台建设,南太湖科技城、吴兴高新技术园区、南浔高铁科技新城等一批科研创新平台正在稳步推进,各类众创空间不断集聚。2018年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758家;全市R&D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1.11%增长至2018年的2.8%。
四
面向未来——两山”实践再出发
面向未来,湖州将肩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的时代责任,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理顺三大关系,突出四大重点、建设六个城市”,将有生态的地方,变成有风景的地方,造就新经济!也将在做好城市体检评估规定动作的同时,遵循以下的思路和目标持续优化和完善城市体检评估工作,护航“两山理论”的深化实践。
1.理顺三大关系
一是把空间资源的有限利用、高效利用和合理利用放到突出位置,科学处理好“保”与“用”的关系;二是探索新时代的存量规划模式,合理确定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的规模、空间布局,切实处理好“量”和“度”的关系;三是突出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双重作用,做好公共政策设计,切实处理好“领”与“控”的关系。
2.突出四大重点
一
强化区域协同,加快推进湖州“承沪融杭、接苏启皖、环湖协同”的门户功能地位。
二
树立陆湖统筹理念,强化滨湖一体化规划设计引领,突出南太湖新区的建设布局。
三
优化支撑体系,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现代综合交通格局;提升城乡综合服务水平,夯实城乡水、能源等安全设施服务能力。
四
推进多规融合,谋划建立适应现代治理要求的全域空间一张蓝图。

3.建设“六个城市”
积极践行创新发展理念 ·
培育创新平台,打造绿色智造城市
积极践行协调发展理念 ·
推进城乡融合,打造精致和谐城市
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
培育特色魅力,打造绿色生态城市
积极践行开放发展理念 ·
深度融入区域,打造枢纽门户城市
积极践行共享发展理念·
实施城市双修,打造美丽宜居城市
积极践行安全发展理念 ·
夯实支撑体系,打造安全智慧城市

本文由湖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稿,特此感谢!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成果交流:湖州“两山”理念落实评估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