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雅雯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版权说明: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联系原作者。
前世:“三来一补”楼起了,楼塌了
改革开放之初,最开始来到东莞投资的是香港商人,以太平手袋厂为标志,拉开了“三来一补”企业合作贸易的序幕。短短9年间,东莞已经有2500多家“三来一补”企业,遍布全市80%的乡村。与港商投资的火热场面相对比的,台商投资在1987年开放两岸探亲之前都相对沉寂。1987年之后,台商开始来大陆考察、办厂,1990年代开始,来到东莞的台商越来越多。投资的领域包括电子、五金、服装、塑胶等,尤其是全球电子的链条都通过分包合同的形式集聚到东莞;投资模式仍以“三来一补”为主。这一模式的铺开使得东莞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也流传出“做什么都赚钱”、“东莞塞车、世界缺货”的说法。

图: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厂房,当年的投资盛况可见一斑
21世纪以前,在台商对内地的投资中,广东省占比都在30%以上,直到2000年,江苏以48%超过了广东。台商对东莞与昆山的投资基本上始于1990年左右,10年间出现这样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台商在两地的投资模式以及两地的产业规划不同。明基选址苏州的原因实则是东莞、苏州两地差异的缩影。明基总经理李焜耀认为广东省是早期工业地带,产业规划、城市规划都缺乏规范性与整体性;而踏上苏州老街,精致园林与吴侬软语都将他迷住。就这样,明基成为第一家将生产基地选在苏州的台资企业,且一系列配套企业跟随明基来到苏州。
有学者曾对东莞与苏州昆山模式做过总结,卢鹏宇将其归纳为四点。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同,东莞模式是一种要素组合模式,最开始进驻东莞的是一些小企业,随着产业链逐渐完整,才有大企业的进驻;而昆山一开始就以整机制造为目标,集聚了很多核心企业,起点高,产业配套再逐渐完善。第二是东莞政府较为被动地根据企业需求做政策上的调整,昆山政府则更有主动性。其次还有两地产业结构、对外来人口政策上的差异。
不能否认,目前昆山已经成为台商IT产业投资的集聚地,在这一“第三者”存在的情况下,东莞与台商的故事还在怎样演变呢?我们沿着时间线继续往前,截至2009年底,东莞累计吸引台资企业7263家;截至2010年底,昆山累计吸引台资企业3738家。东莞吸引的台资企业数量大约是昆山的两倍,但这些企业要面对的是大陆人口红利的消失,土地租金的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也就是说“三来一补”模式的黄金时期走向终结了。
今生:转型升级与二代台商的新局面
“人走了很多”、“我当时鼓励自动化”、“整个厚街现在已经几乎没有鞋厂”,这三句台商质朴的话语实际上表达了面对危机,东莞产业升级所经历的一边倒闭、一边转型的场景。国外订单大幅下滑,没有订单,员工没有收入纷纷离开;企业从扩张生产转向产品高端化、多样化,生产过程自动化;部分难以转型的传统产业开始“东南飞”向东南亚转移。
东莞市政府也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提出许多促进转型升级的政策,也对企业提出要求,例如环保要求等。东莞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与创业者,松山湖的“巢蚁”孵化器中也有一半是港澳台的创业者。

图:转型升级后的自动化车间
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台二代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他们参与的模式也是多样的。有的来到东莞,从工厂基层做起,逐渐走向管理的岗位,运用年轻人的思维,将传统产业的纯代工生产转变为自有品牌,自主设计,自主生产。也有台二代过来创业,带动本地就业的模式,其中以“901两岸青创联盟”和东莞台湾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最为典型。
这一次转型升级,也使得很多企业搭上了智能手机产业发展的快车,在电脑生产基地被昆山夺下后,东莞似乎在手机生产上夺下一城,电子产业依旧是东莞的支柱产业之一。且截至2018年底,东莞全市正在经营的台资企业一共有3780家。这一数据在2018年三季度为3722家,2016年11月为3438家。实际数据也攻破了台商逃离东莞的谣言,东莞与台商的关系进入到新的稳定的局面。
台企给东莞留下了什么?
台企见证了东莞成长,见证了它先行一步的勇气,也促进了它甚至整个内地与世界经济的接轨。更是这个过程的主要参与者,2017年台湾外销订单中约有1000亿美元在大陆生产再销往美国等地。同时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理念,资本积累的起点以及竞争的压力。同时,台商看着东莞从一个大农村经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村工业化,再逐渐建设出城市的模样。二者的合作模式也称为一种典范,被其他地方学习。

图:东莞市南城区如今的城市风貌
以上的一段话总结台企与东莞的关系未免显得太过官方,40余年的合作关系早已把对方烙印进了自己的品性里。因此,我们在这里想再多讨论一些的是台企及台企衍生企业塑造了如今东莞市产业格局。
往期推送讲述了一家台资企业衍生出虎门线缆产业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也不仅仅是只发生在线缆产业,不仅仅只发生在虎门。东莞本地的两家机器人制造企业均衍生于台资的注塑机厂或机械臂制造企业。原企业的员工积攒了技术与人脉出来自己办公司,所从事的也是注塑机或机械臂的生产,但逐渐转型为现在的机器人制造企业。同样也有新材料企业衍生于原来的台资纱线厂,在台资抵抗不住在东莞生产的压力之后,选择将剩余的机器、厂房当作补偿留给员工。而一批老员工长期的工作经验与对本地的眷恋使他们在原地以老板的身份重新出发。重新出发之后他们经历一代又一代的升级,似乎与原本的台资企业没有任何联系了,却不能否认一批又一批台企本身为东莞带来经济发展之外,更重要的是塑造了如今东莞的产业格局。
有观点认为,东莞模式具有外资主导的、外科手术植入式的、外源型的特点,所形成的是“松脚型工业”,但笔者认为资本的逐利性是所有注入的资本都具有的特点,一代又一代台企培养出的本地家的故事很少为人所知,但台企之于东莞雁过有痕,叶落有声。
参考文献:
许学强, 李郇. 改革开放 30 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J]. 经济地理, 2009, 29(1): 13-18.
卢鹏宇. 台商投资内地的东莞模式与昆山模式比较[J]. 广东经济, 2011, 000(009):49-51.
初审:李郇
审核:刘晔
终审:邓孺孺
◆ ◆ ◆ ◆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文责自负,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 ◆ ◆ ◆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
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研究】快速城镇化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阶段与行为特征——基于广东省东莞市的调查
【研究】多维邻近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影响 ——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案例分析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化研究):东莞与台企情缘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