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专题三】建设宜居武汉——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

【专题三】建设宜居武汉——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基本构成单元,是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息息相关的“最后一公里”。非常时期,社区在保障民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社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划通过提出分析新时期人们对社区的“硬件”、“软件”的多维需求,确定了完整社区的目标愿景,建立社区规划治理指标体系,指引社区更加健康宜居发展,增强市民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一、什么是完整社区?
【专题三】建设宜居武汉——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

国内“完整社区”的概念在2019年正式提出。我国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指出,人是城市的核心,社区是人最基本的生活场所,社区规划与建设的出发点是基层居民的切身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希望在社区获得便捷的教育、文化、健康服务,享有丰富多彩的社区公共生活等。

社区不仅是指住房,还包括服务、治安、卫生、教育、对内对外交通、娱乐、文化公园等多方面因素。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内涵非常丰富,应是一个“完整社区”(integrated community)的概念。

“完整社区”建设既要能够满足现实生活的需求,也要能够实现对社区精神与凝聚力的塑造。为此,研究提出武汉市完整社区建设目标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聚焦社区居民生活需求。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至社区的规划建设及治理之中,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品质,让各类人群都能享有便捷、快乐的生活。

【专题三】建设宜居武汉——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

二是聚焦社区治理问题通过完整社区的推行,以社区为单元解决如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以及群体健康等城市问题。

【专题三】建设宜居武汉——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

三是聚焦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通过推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区治理,引领和促进全市基层社区的优化改造。

【专题三】建设宜居武汉——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

二、武汉市社区建设现状如何?
【专题三】建设宜居武汉——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

据统计,2019年武汉市建成区内现有城乡社区约1500个,人口达800余万人。社区的载体是住区,社区功能的实现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就是住区建设,软件则为社区管理和服务。

社区空间分布特征:

综合分析建成区现有住区特点,与发展历程密切相关,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建国前(1949年以前),主要为集中在汉口租界区、京汉铁路沿线的里分型住区和硚口、武昌老城区的传统民居型住区;二是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8年),主要以工业项目配套的单位宿舍或各单位自建居民区为主的“单位大院”;三是住房制度改革前(1979年-1990年),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实施,政府计划引导建成和改建了北湖、花桥、东亭、万松园、首义等多个大规模居住区;四是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以市场为主导、分散的商品居住区成为主体,并出现了公寓、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房等多元化住区。

社区治理工作机制:

社区建设全面开展可追溯到2002年,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中心城区社区建设。

2015年,为加快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武汉市出台了1+10城市基层治理的系统文件,重构了区政府统一管理下,街、社区、小区、网格四个层级的治理体系,明确了社区工作的组织架构,建立了多样化的工作机制。

【专题三】建设宜居武汉——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


综合分析社区建设的物质空间环境及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层公共设施分布依然“失衡”,生活圈指数名列全国中游水平。从各类设施的可达性来看,菜场、小学、大型商业、公交站点、社区用房等基本型设施的平均步行可达时间满足构建日常生活圈的需求。但公园绿地、社区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品质型设施平均步行可达时间长达20–50分钟。

2、老旧社区呈现“老”、“堵”、“少”、“密”的特征,改造提升需求迫切。主要问题集中在市政基础设施老化,内部车行通达性不足、社区公共空间环境使用率低、停车配套设施不足、违建危房影响消防等安全等方面。

【专题三】建设宜居武汉——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

【专题三】建设宜居武汉——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

图:某社区调研问题智能识别分析

3、以“红色引擎”工程为载体,初步形成社区“多元共治”框架,但共建共治机制尚不完善。区基层组织仍是社区工作的主体,疫情期间工作压力凸显。物业管理服务能力滞后,社区物业参差不齐。社会组织相对缺乏,难以与社区基层形成合力发挥作用。


三、完整社区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专题三】建设宜居武汉——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

总体愿景:建设以人为本,健康生活,适居、易行、宜享、乐活、平安、善治的完整社区。


【专题三】建设宜居武汉——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


四、武汉市完整社区以什么标准建设?

(一)完整社区分类

为精准把握社区需求和特色,精准制定社区发展策略,规划从地理分布、空间特征、社会属性、功能复合构成、等方面进行分类。其中,从社区规划实施角度出发,选择从社区地理分布维度提出社区基础分类,即城市重点地区、城市一般区域、城乡结合区域三类。部分特征鲜明的社区附增特色标签,包括空间特征维度里的传统风貌型、单位大院型、商品房型;社会属性维度的老龄社区、儿童友好型社区等。

【专题三】建设宜居武汉——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

(二)完整社区指标体系构建

以完整社区分类为基础,分别从居住需求、出行需求、生活需求、休闲需求、安全需求及管理需求六大方面,以及综合考虑社区级设施的实施主体,构建“社区+街道”、“基础+特色”的完整社区两级多类指标体系。两级分别为完整社区的“8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N个特色指标”的指标体系,以及扩展到健康街道(15分钟生活圈)的“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表1:社区级基础指标表

【专题三】建设宜居武汉——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

表2: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设施配建标准一览表

【专题三】建设宜居武汉——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


五、完整社区规划如何实施?
【专题三】建设宜居武汉——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

“抓机遇、补短板、谋发展”,完整社区建设近期拟结合国家大力推动老旧小区改造的机遇推进工作,重在弥补社区发展欠账,谋取城市重点片区功能品质提升。

一是抓紧推进一批老旧社区整体提升,突出健康、安全、绿色理念,按需增建一批社区养老、体育、文化等短板设施,美化社区环境,改造社区基础设施,完善社区慢行系统和社区治理设施,提升社区经济活力等。

二是结合城市历史街区活化、重点功能区建设和生态环境美化,推进城镇社区的环境品质提升、空间腾退、新产业发展。

三是推进“绿中村”环境整治和产业植入,打造环境宜居、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的特色化城乡社区。

四是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选择选择若干行政村,重点对规划的保留村和扩新村进行整治,补齐污水、环卫等设施短板,提升村湾环境面貌,探索农村社区乡邻中心建设模式。


往期回顾
推进武汉疫后重振,实现城市健康发展
【专题一】医疗和公共卫生提升规划:建设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标杆城市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众规武汉):【专题三】建设宜居武汉——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