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是长江三角洲唯一的特大城市和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重要门户城市、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国土面积6587平方千米。城市体检评估工作聚焦保护与发展,运用空间分析、对比分析、趋势研判等方法,紧紧“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发展目标,利用多源数据,扎实评估指标完成情况、规划实施成效,及时发现国土空间治理存在的问题,建立实施-体检-预警-调控的滚动机制,有效传导国土空间规划重要战略目标,为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及时调整实施政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图1 南京局部城市风貌图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先后编制了三版城市总体规划,分别为1981版、1991版和2011版。每一版总规,都是在特定的时期和发展阶段,针对当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做出的具有前瞻性的应对,深刻影响了城市的保护与发展。
☞(一)《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

图2 南京城镇群体布局规划图(1980版)
☞(二)《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
规划提出都市圈城镇布局结构:以长江为轴,东进南延,南北呼应;以主城为核心,结构多元,间隔分布。逐步形成现代化大都市的空间格局。分为城市规划区(市域)—都市圈—主城3个层次进行控制。

图3 南京市域城镇布局规划图(1991版)
至2000年,规划确定的近期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为适应新世纪的发展要求,南京市适时组织了总规调整。规划提出以长江为主轴,以主城为核心,结构多元,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的都市发展区空间格局。
图4 南京市域空间利用规划图(2000版)
☞(三)《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规划提出市域内构建“两带一轴”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都市区构建以主城为核心,以放射形交通走廊为发展轴,以生态空间为绿楔,拉开“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现代都市区格局。

科学评价保护与发展
统筹开展城市体检评估
南京市以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美好愿景为出发点,在《市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技术指南(试行)》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肩负的国家、区域责任与自身城市特点,通过深入剖析实际开发与保护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针对性地筛选能够突出评估重点、反应地方特色的指标,构建了“6(方面)+46(指标)”的体检评估框架体系。

建立集成传统数据与大数据综合分析的数据获取模式:一方面,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测绘、地理国情普查、城乡规划、规划实施、自然资源确权和不动产登记等为核心的,涉及地上、地表、地下的内容完整、标准权威、动态更新、时态丰富的传统数据。另一方面,挖掘城市运行大数据应用,将POI、手机信令、夜间灯光、网络人口流动等社会动态大数据与空间数据进行充分整合,并结合人工智能分析精确识别现状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图7 体系完备的传统数据基础

图8 采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实时数据等新型数据

图9 利用大数据采集分析城市交通状况

图10 利用大数据采集分析城市绿视状况
一方面,建立工作机制,全市20多个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进行了多次对接、协调,细化明确指标内涵、逐条报送指标数据,并相互比照、相互验证,提升评价结论的专业性、准确性。另一方面,整合规划、土地、GIS等多专业技术团队,从多维度对多源要素进行叠加交叉分析,客观评估结合主管评价,对评价结论进行人工校验,精细化作业。

图11 南京市等级医院数据校验过程

图12 南京市人地房经济分析过程
建立了“数据集成+动态监测+风险预警+反馈优化”的全流程工作体系。以体检评估监测数据为基础,在科学开展评价的基础上,正在探索搭建“一张图”规划实施监督系统,将体检评估纳入其中。及时预警规划实施过程中城市发展要素之间互动性、匹配性、协调性出现的问题,挖掘问题背后从城市建设到城市治理的机理,提出解决方案,促进精准施策。
图13 将体检评估纳入“一张图”规划实施监督系统
☞(一)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图15 南京市自然资源保护情况
☞(二)城乡功能品质大幅提升
一方面,通过分析总结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每万元GDP地耗、工业用地地均增加值、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人均公园绿地等指标评价结果,显示南京市以占江苏省8.3%的建设用地承载了10.5%的人口、14.1%的GDP, 人口与经济集聚力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力实施,行政村等级公路基本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区域城乡间人流、物流、土地资源要素加速流动,城乡功能品质达到提升,空间利用绩效大幅提高。


图17 南京市城市更新示范
(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
☞(三)创新名城建设成效凸显

图18 对标城市创新能力
☞(四)历史文化保护扎实推进
分析总结历史文化风貌保护面积等指标评价结果,反映出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成绩显著。近年来,市域历史文化整体格局和风貌保护逐年加强,文保单位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历史地段保护扎实推进;古镇古村申报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博物馆系列建设展示工作有序推进。

图19 开展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地段(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

图20 开展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地段(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
☞(五)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分析总结森林步行15分钟覆盖率、每10万人拥有的文化艺术场馆数量、社区卫生医疗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消防救援5分钟可达覆盖率、足球场地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万人拥有幼儿园班数、人均绿道长度等指标评价结果,显示出南京具有较强的民生服务保障能力。这得益于南京市大力推进民生保障事业,公共卫生均等化、居家养老、文体设施建设等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全国最有安全感十大城市中位列第四,已连续10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图 21 足球场地分布图

图2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布热力图

图23 中小学分布热力图

图24 市域 60 岁以上老人人口密度

图25 市域 60 岁以上老人人口空间分布
下一步,南京市将用系统论的思维,从过程管理和精细治理的角度,逐步完善城市体检评估全流程工作体系,强化结论对规划蓝图编制、实施的科学支撑。
☞(一)提升规划编制科学性
☞(二)提升实施监督针对性
☞ (三)提升资源配置合理性
☞(四)提升政策制定适时性

本文由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稿,特此感谢!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成果交流:南京“创新名城,美丽古都”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