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2020中国智慧城市领军人物专访——郭晨

2020中国智慧城市领军人物专访——郭晨

小编:2020年11月26-27日,由中国测绘学会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童庆禧,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为2020中国智慧城市领军人物获奖者颁发奖杯。国匠城记者对2020中国智慧城市领军人物获奖者郭晨进行了专访,专访全文如下:

  ◆  

2020中国智慧城市领军人物专访——郭晨

2020中国智慧城市领军人物专访——郭晨


简介:郭晨,中国致公党深圳市委委员、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兼任广东省数字城市规划和空间配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数字政府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雄安新区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专家组专家;长期致力于国家核心发展理念下的城市科学研究与关键技术应用,积极探索高技术条件下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持续关注数字城市化、智慧城市群等城市科学前沿交叉领域;主持或深度参与了《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分析与策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综合决策和协同服务研究与示范》等重大课题研究和《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智慧城市建设深圳共识》等重要政策起草,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奖项二十二项。

国匠城:恭喜郭总!还记得2018年,您作为首次登上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的青年学者代表接受了我们的专访(登上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的十位青年学者)。一晃两年过去了,您又获得了中国智慧城市大会授予的“2020中国智慧城市领军人物”称号。从青年学者到领军人物,您有什么感想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么?

郭晨:您这话太客气了,这份荣誉绝对不是给我个人的,而是给深圳的,我只是一个沾了深圳光的深圳人。2018年是深圳建市四十周年,2020年是特区设立四十周年,这两个年份大家总是会给深圳更多的偏爱,包括对我的爱屋及乌。当然,过去这些年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确实做得比较扎实,获得了非常广泛的认可。就在我这次领奖前一周,深圳刚刚在第十届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斩获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也是中国城市第一次拿到全球智慧城市领域的“奥斯卡”。所以,如果说感想的话,那就是四个字——感谢深圳!

2020中国智慧城市领军人物专访——郭晨


国匠城确实,深圳特区四十年的建设发展成就全球有目共睹。您作为深圳市数字政府建设专家咨询委的副主任,也是深圳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者,您觉得为什么深圳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或者说,是什么成就了深圳?

郭晨: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中央的指导、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是最重要的三个因素。从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到今年的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中央对于特区的改革发展是有非常清晰的定位和细致的部署的。尤其是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来,再到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到2019年以来对粤港澳大湾区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一系列论述,最后到2020年10月总书记在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对深圳城市发展的指导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及时。而市场和法治则是小平同志留给深圳的最宝贵的遗产,也是深圳能把中央的部署落实到位的根本保障。平安、华为、腾讯、比亚迪……这些成长于深圳的世界级企业已经变成了这座城市再出发时最大的底气。《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这些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显得特立独行的特区法规,为各类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提供了土壤。 

2020中国智慧城市领军人物专访——郭晨


国匠城您说的让我想起这几年深圳很有名的一个党建口号——跟党一起去创业!最近恰好是各地紧张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时候,您能不能透露一下“十四五”期间深圳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趋势和举措?

郭晨:“十四五”确实是深圳智慧城市建设的非常关键的时期,按照中央对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期望,2025年就要“跻身全球城市前列”,2035年要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本世纪中叶要成为“全球标杆城市”。要实现这个三步走的目标,“十四五”是决定成败的开局和奠基,市里也确实做了深入的调研和全面的部署,我分享一下我参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一些个人思考:第一,数字化是基础,构建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市民三位一体的数字深圳是未来三十年能不能智慧起来的根基,这个根基一定要做扎实;第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快转化为新型城市公共服务,深圳的新基建走得比较超前,一定要尽早通过新需求的挖掘平衡供需关系;第三,仅仅盯着智慧城市是不够的,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是技术策源地也是改革策源地,要深化对外合作,主动推动智慧城市群建设;第四,是新技术条件下的城市安全,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必须两手都要硬,不能做到自主可控的安全可靠,城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就是数字世界的“堰塞湖”,总有决口那一天;第五,要培育和繁荣数据服务业,数据要素能不能优化配置和优化利用,归根结底要看数据服务业是不是繁荣,深圳要成为数字经济高地一定不是因为深圳的政府厉害,而是因为深圳的数据服务业厉害。

国匠城您说这五个点都很吸引人,每一个我都想继续问下去!不过还是回到今天专访的主题,您能不能介绍一下您本人近期的研究工作和计划?

郭晨:没事儿,多谈谈深圳挺好,个人没啥好谈的,主要就是学习。从2015年把主要精力投入智慧城市方向以来,越干越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跟不上这个领域的发展,也快跟不上深圳的发展了。所以接下来几年个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好好补课!一是在郭仁忠院士指导下参与了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群方向的几个重大课题,向湾区的院士大师学习;二是在武廷海老师的指导下攻读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向清华的前辈大师学习;三是依托省工程中心的建设,在和平安、华为、腾讯、比亚迪等科技企业的合作中,向企业的一线专家学习!

2020中国智慧城市领军人物专访——郭晨


国匠城说到粤港澳大湾区,我们知道今年您开始在广东省数字城市规划和空间配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持工作,而且这个工程中心也是目前整个大湾区唯一的一个聚焦数字空间与城市空间前沿交叉领域的省级科研载体,您能不能介绍一下中心的运作情况?

郭晨:好的。从省科技厅正式批复工程中心成立算起,其实刚刚过去八个月,严格来说还处于筹建期,现有专职研究人员才刚刚突破两位数。但是也确实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主要聚焦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群方向,几个课题都在全面铺开,针对城市群综合决策和协同服务已经有了一些研究基础;二是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方向,一些成果已经对省市两级的一些政策制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基于相关成果的政协提案还被纳入了省委书记督办提案;三是未来城市场景研究方向,刚刚启动,希望在接下来两年能有系统性的建设实践。能有这样的进展主要是得益于大家的帮助,郭仁忠、孟建民、陈湘生三位深圳本土院士和平安、华为、腾讯这样的优秀本土企业都对工程中心非常支持。当然,存在的问题和困扰也很多,比如缺钱,比如缺人。最主要的还是机制上有待探索和完善——什么样的机制能把湾区范围内形形色色的研究力量真正联合起来形成合力,这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国匠城我注意到您刚才并没有提到深圳数据立法的工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方便说?但是全国其实都特别关注深圳的数据立法,而且您又是这次立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相关的情况?

郭晨:谈不上主要推动者,立法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复杂博弈与合作,没有任何一个个人可以左右它的方向,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一个小水滴。我参与数据立法是个很偶然的事情。最初是我从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的角度看到了这个需求,进而形成了一个政协提案呼吁启动特区的数据立法,后来这个提案就变成了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的一项任务,我就有幸被召集进了起草组,见证了整个起草过程。如果说感想的话我想有这么几点:第一,份量太重,《条例》里的一句话,可能就会造出一个以前没有的产业,当然也可能抹掉一个产业;第二,难度太大,哪怕就是最基础的“数据”两个字的内涵和外延,我们专家组吵了一年多了还在继续吵呢;第三,时机太好,每当起草工作争执不下陷入僵局的时候,中央就有文件及时出台一锤定音,比如地方立法能不能碰确权,比如数据资源该不该谈交易……真要用一句话代表我的感受,那就是——三生有幸,恰逢其时。

国匠城:最后我还是想问一个私人的问题。您的学科背景是建筑学,这在智慧城市领域是比较罕见的,尤其是您参与的还是数据立法这样非常核心的工作,您怎么评价您的学科背景和您现在的研究领域?这个问题也是替咱们建筑学的年轻学子们问的。

郭晨:是,确实,从同济到清华,我一直都是建筑学院的学生。从我个人而言我特别想告诉你这个专业可把我害惨了,但是我不能这么说对吧,我还得给学弟学妹们点儿信心。咱们这个学科叫Architecture,当年老师让我们去翻翻英文的学科名录,看看都有哪些学科和我们排在一块儿。一看,Agriculture啊,Algebra啊,Astronomy啊,Art啊,原来咱们这叫A开头的学科,基本上都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所以你问我怎么评价我的学科背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这个评价——我们是个A开头的学科。当然,这个语境下的建筑学绝对不是盖房子的学问,而是由吴良镛先生开创的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站在这个高度理解我们的学科,你就会发现,智慧城市这四个字,一半是智慧,另一半是城市呀。何况这四个字还是个偏正短语,智慧是修饰语,城市是中心语。如果研究城市的人搞智慧城市算是非主流,那大概说明这个领域发展地有点儿偏科了。那么落到具体的实践上,我想给所有学了建筑学或者城市规划又有志于投身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学弟学妹们一个建议——抓住“场景”这两个字就抓住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一切新技术,只有装进场景里才能真正影响人。研究人与环境的交互是咱们的老本行呀,有几千年的历史和积淀啦。好的建筑设计本来就是场景设计,只不过咱们原来更喜欢叫场所营造。所以大家不必觉得好像自己跨界跨了多远,几千年来技术迭代了不知道多少次了,没听说人居环境不需要设计。大家只要把自己的专业学扎实,不虚度光阴,未来城市一样需要你们设计!

— END —


2020中国智慧城市领军人物专访——郭晨


欢迎加入国匠城学社知识星球

每日学习,共同进步


城市规划学社 城市数据学社 国土空间学社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匠城):2020中国智慧城市领军人物专访——郭晨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