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日前,经过专家初评、公示和终评,唐朝生等15人荣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根据《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章程》《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奖励条例》规定,中国地质学会于今年7月1日启动了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评奖活动。

经过候选人申报、院士或单位推荐、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处资格审查等环节,确定有效候选人91名。10月25日,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初评会议上,通过无记名投票产生了15名候选人,并于10月26日~11月6日进行了为期10个工作日的公示。11月21日,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终评会议召开,投票产生了15名获奖者:授予唐朝生等7人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授予胡彩萍等7人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授予刘华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教师奖。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简介

(排名不分先后)


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唐朝生 

男,1980年10月出生,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现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工程教研室主任,南京大学地球环境计算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会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研究方向是极端气候工程地质防灾减灾和城市环境岩土工程,先后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20余个,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首届谷德振青年科技奖和中国产学研创合作创新成果奖等;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

主要学术成果:重点针对极端干旱气—土体相互作用方式及典型作用结果开展了系统研究,在极端干旱气候作用下土体蒸发、收缩和龟裂3个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对指导极端干旱气候环境中的工程地质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黄迪颖

男,1975年2月出生,古生物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国际地层委员会侏罗系分会选举委员,《Palaeoentomology》主编,《Cretaceous Research》顾问编委,《科学通报》青年编委,《地层学杂志》《古脊椎动物学报》编委。

自1997年以来一直从事地层古生物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曾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度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2013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14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2014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主要学术成果:在研究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在燕辽生物群昆虫和脊椎动物的关系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在国内率先开展缅甸琥珀研究;开展了中国侏罗纪陆相地层研究,重新厘定了中国侏罗纪陆相地层的时代框架。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马晓丽

女,1979年12月出生,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黄汲清人才引进计划”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近20年来致力于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学的研究和探索,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参与科技部、基金委、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0余项,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45篇;长期担任《Geology》《Tectonics》《Tectonophysics》《Geomorphology》《QSR》《QI》等国际期刊的通讯评审人,同时还定期评审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法国国家研究院和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Horizon 2020)的资助申请。

主要学术成果:厘定了青藏高原西部喀喇昆仑断裂带滑移速率的精细分布、变形特征,提出龙木措—郭扎措断裂为高原物质向东滑移的西边界;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块边界鲜水河断裂带和块体内部断裂的变形规律和地震活动性;发现了高原冰期发育规律,提出了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冰川演变与北半球的冷却循环有关的新认识;揭示了青藏高原南部南北向裂谷的伸展速率与演化规律。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李建华

男,1985年10月出生,博士研究生,研究员,2014年入选香江学者计划(香港大学),2017年获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K.C.Wong奖,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9年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七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2019年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2011~2012)、《地球学报》编委。

从事造山带与盆地构造变形研究相关工作,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地质调查和基本科研等项目9项,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论文16篇。

主要学术成果:识别出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华南弧后挤压和伸展系统,厘定了二者的时空格架和变形序列,建立了它们与板片俯冲—后撤作用的动力学联系;建立了华南白垩纪变形、沉积和岩浆活动的时空格架,提出了“三阶段伸展—挤压交替”的幕式演化新模式;完善了华南早古生代大地构造变形格架,揭示了压扭性变形作用在协调造山过程中地壳缩短、走滑剪切和应变分解的主导地位;厘定了大巴山深部—浅部地壳结构样式。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谢桂青 

 男,1975年11月出生,矿床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理事、国际矿床学家协会会士、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自1998年以来一直从事矿床模型方面科研工作,先后主持了2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82篇论文和1部专著;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3项,是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主要学术成果:揭示幔源组分和膏盐层参与成矿比例不同是造成矽卡岩铜矿与铁矿差异的主要原因,发现膏盐层是矽卡岩铁矿成矿的关键因素;厘定陕西池沟是南秦岭首例斑岩铜钼矿,推动秦岭斑岩—矽卡岩铜钼矿找矿突破,揭示下地壳组分不同是控制同时代的斑岩—矽卡岩铜矿与钼矿差异的关键因素; 建立2个新的矽卡岩矿床+低温金矿床组合模型。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聂海宽

男,1982年4月出生,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员。

2005年至今,主要从事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自然资源部和中国石化科技攻关项目15项;在页岩储层与含气性评价以及页岩气富集机理、资源评价和战略选区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理论成果与认识;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85篇,2016年获中国石化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

主要学术成果:建立了南方海相页岩气选区、资源评价方法和参数模型,计算了页岩气资源量,支撑了我国早期页岩气勘探;揭示了四川盆地复杂构造区海相页岩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与一般规律,建立了页岩气保存条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页岩气“源盖控藏”富集机制;指出多细胞藻类中有机质孔发育程度最高,深化了对页岩有机质孔的认识;揭示了藻类、生物硅联合控制下的页岩气优质储层形成机理;明确了五峰组—龙马溪组WF2-LM4笔石带硅质页岩是富集高产的最优层段。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郭泽清

男,1976年3月出生,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学会会员,《Energy Geoscience》副主编。

自2001年攻读研究生以来,一直从事柴达木盆地油气地质研究工作。先后完成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相关专题3项、中石油股份公司科技重大专项相关专题3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纵向课题4项,总计负责或参与完成各类课题2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局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论文66篇、合著专著2部,以第一发明人提交专利10项,独立编写并获软件注册权2项;2015年荣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主要学术成果:强化基础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丰富和完善了“高原咸化湖盆”成盆、成烃、成储和成藏等基础石油地质理论;自主研发新技术,提出确立主力生烃凹陷、主力烃源岩、主要生烃期的新方法;开发测井处理软件,形成岩性气藏勘探的思路和技术方法;成果指导生产,成效显著,对油田增储上产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胡彩萍

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员,1976年8月出生,九三学社社员,现担任山东省地矿局所属的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副总工程师。

常年坚守在地质野外一线,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山东省青年地质科技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主持或参与完成了省部级地质项目30多项,先后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优秀地质找矿项目1项、山东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18项、山东省地矿局科学技术进步奖14项;先后发表论文论著21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

丰富和完善了山东地下水与地热的成因理论,提出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地质灾害成因机理,为“黄河三角洲”与“蓝色半岛”地质灾害防治、实施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提出适宜地热勘查的地震等综合物化探技术体系,探明东营、滨州、德州、济南、青岛等大型地热田10余处;研发了管外回填材料,大大提高换热效率,成果促进了地源热泵换热技术的创新,推动了换热器制造业的升级。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万建领

男,1982年11月出生,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现任新疆地矿局地质矿产开发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全面探索总结了喀喇昆仑一带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前景,最终建立起区域铅锌矿找矿模式,形成一整套先进的创新理念、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找矿技术,是喀喇昆仑无人区找矿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成果集成者;先后参与或主持完成了中央专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项目22个;曾获新疆“358”找矿项目先进个人,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开发建设新疆奖章”、全国地勘行业第二届“十佳最美地质队员”等荣誉称号。

创立了新疆高寒高海拔地区厚覆盖区寻找隐伏层控铅锌矿有效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创新火烧云铅锌碳酸盐矿床成矿理论、实现火烧云铅锌矿找矿重大突破;在特提斯成矿域北缘确立了火烧云喷流—沉积原生碳酸盐型铅锌矿这一非硫化物铅锌矿新的成矿类型;创新喀喇昆仑地区铅锌成矿理论,在火烧云外围实现铅锌找矿的新突破;创新理论推广应用,在喀喇昆仑地区实现铅锌矿的大量发现。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李慧勇

男,1978年1月出生,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勘探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2007年以来一直工作在海洋油气勘探生产一线,他和团队发现了18个油田和潜在商业性含油气构造,为中国海上大庆的建设及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获“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建设“海上大庆油田”立功个人三等功等荣誉称号。

创新提出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打破渤海湾“油型盆地”难以形成大气田的传统认识,直接指导全球最大的变质岩凝析气田——渤中19-6气田的发现;创新提出中浅层“脊—断—盖”三元控藏新认识,成功在外国公司多年勘探无果的勘探禁区发现多个大中型油田;创新建立渤海西部地区复杂断裂带极富砂型馆陶组保存机理,指导发现了多个馆陶组高丰度油藏;创新提出渤海局部物源区“源—渠—汇”耦合控砂机理,指导发现了多个古近系大中型油藏。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黄少英

男,1977年10月出生,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为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基础研究一级工程师。

2004年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毕业后,黄少英志愿到新疆库尔勒市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工作,一直从事塔里木盆地野外地质研究和基础地质研究,是科研生产一体化和研究应用一体化的积极实践者和推动者;先后参与3轮次国家973项目,参与和主持10多个油田及集团股份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参与或主编专著2部,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曾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青年科技英才”等荣誉称号。

组织开展和完成了多个构造建模,为库车前陆盆地盐下白垩系万亿方大气田的发现、盆地新区勘探拓展和油区开发高产高效井部署提供了支撑;组织开展塔里木盆地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重新落实盆地油气资源规模,为油田发展夯实了资源基础。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高宝龙

男,1979年9月出生,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调查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自2006年以来,先后主持和参与地质找矿及科研项目100多项,利用综合物探技术指导找矿工作部署,实现找矿突破。曾获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2011年度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中国冶金地质总局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2007年~2010年,参与的湖北省金山店铁矿接替资源勘查物探项目实现了深部找矿重大突破,新增资源量3934.2万吨,该成果被评为“湖北省2000~2010年地质找矿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6~2008年,参与了湖北大冶铁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磁测数据反演解释和物探报告编制工作。该项目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地质找矿十大成果”“2010年度冶金科学技术二等奖”。

2008~2011年,参与湖北省丰山铜矿接替资源勘查物探项目。项目开辟了丰山铜矿深部找矿第二空间,成果被评为“中国有色金属地质找矿成果二等奖”。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刘道荣

男,1982年7月出生,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现任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浙江地质勘查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自2004年以来,长期在野外工作一线从事矿产勘查研究工作,在岩浆期后热液型萤石矿勘查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找矿突破,提出“常山式”新类型萤石矿成矿理论;在高岭土、熔剂用石灰岩、硫铁矿等勘查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提交一批可供开发的矿产地;近年来在土地质量调查过程中发现和评价了一批富硒土地资源,开展了富硒土壤调查评价方法及作物“增硒抑镉”研究。

10余年来,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20多个矿产勘查研究及土地质量调查项目,为浙江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代农业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科研成果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十二五”“十大地质成果奖”1项,浙江省地质找矿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曾获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原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刘叶青

男,1975年4月出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工程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注册安全工程师,上海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专家,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现任上海中煤物探测量有限公司总经理。

多年来一直从事水工环地质技术和管理工作,主持和参与地质勘探项目46个,参与和主编各类专业地质报告55件,参与各类地质科研项目5个,获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优质地质报告奖”4项、“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中煤地质集团科学技术奖2项,参与编写行业和国家规程规范2项;公开发表专业论文9篇。

在煤矿水文地质勘查中运用“整体布置、分矿控制、资料共享、综合研究”的设计思路,节约了勘探资金,提高了勘查程度;在干旱的戈壁矿区水文地质勘探阶段推行“排供一体化”矿井水治理和利用概念,提高地下水综合利用和治理效果;在城市地质领域成功开发地下管线探测数据录入APP软件,使工作效率提高100%以上。


教师奖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刘  华

女,1977年5月出生,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深层油气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参加工作以来,主讲了4门本科生和1门研究生专业主干课程,主持完成或在研山东省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学论文4篇;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校级规划教材各1部,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优秀出版物一等奖;累计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1名、博士研究生4名;参与建设的“油气地质与勘探”课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成果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完成或在研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油气重大专项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高校自主创新科研计划项目以及校企合作项目等2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7篇、EI论文12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荣获山东省教育工会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等荣誉称号。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izrqmt@126.com。电话: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体


记者:王瑜

通讯员:代国标

编辑:郑慧

审核:兰圣伟

审签:赵晓涛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祝贺!这15人获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