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规划行业要积极做出应对。如何为规划行业培养新一代人才?在第八届清华同衡学术周上,首日下午自由论坛环节,多位专家就此进行了对谈,结合几十年行业耕耘与管理经验,详细探讨了规划人才的必备素质、能力及人才培养机制。
自由论坛主持人:袁 牧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 总规划师
袁牧:今天我们不谈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谈一个稍微具体一点的问题。应对现在大的变革,我们整个行业做的事情、做事的方式、做事的人都在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未来20年作为规划院、规划行业来说,我们的人该有什么样的变化?
这里有两个问题,首先第一是从大学角度,该为规划行业培养什么样的人?规划院会接收什么样的人?第二是作为规划院,在接收到这样的员工之后,我们要把他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什么样的规划人才?
嘉宾分享
我认为有“三个紧紧围绕”和“三个着力”。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治理现代化、紧紧围绕创新。在这三个主题下,需要我们着力锻炼三个能力。
第一是“着力提升规划制定的能力”。只有把制和定联系起来,制得高水平、定得高水准,才能保障我们规划科学有力;
第二是“着力保障智库建设”。规划所做的大量研究要用各种的方式发布出来,以智库的方式展现自己的研究结论,去推动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第三是“着力搭建规划共同进步的平台”。通过平台的让政府、市场、社会、市民等各方都参与到我们规划的意见提出、征求意见、执行规划、监督规划中来。
在这个基础上,我总结了九个词:
1.“博学”。我们涉及的面非常广,学科知识也是非常多元,结构非常丰富,需要我们在求知的过程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2.“广闻”。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胸怀天下。
3.“善写”。因为规划要求使用规范、准确、干净的词语,好传播、执行,所以要在不同的语境下用最恰当的表达反映出来。
4.“能说”。善于沟通交流,学会倾听。我们能说的前提是会听,然后汇总不同的意见,用沟通、汇报、宣讲、解读的方式说。
5.“精算”。当今规划离不开大数据环境下数理逻辑的支持,信息技术支持下我们要精通各种分析、演算、模拟。
6.“会画”。用空间的方式把不同尺度图形化表达出来。
7.“勤思”。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总结,有好的实践得有好的总结,在好的总结基础上,再上升为好的理论。
8.“苦行”。规划的每一笔都事关未来,影响深远。所以确实我们总加班,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实现。
9.“多情”。善于沟通也敢于坚持,但更要学会妥协,去寻求次优方案来推动我们规划的进步。
我觉得人应该是跟事业相匹配的。刚才石院长讲的,归纳下来应该是我们的导向,但是要真正要做到很难,我们只能有针对性地去培养人。我认为这个行业有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城市更新、研究型人才四方面的人才需求,到底从管理方面培养还是从技术方面培养?从专业方面培养还是从综合性去培养?很难抉择。
第一是要培养懂生活的人。本身你对生活有很丰富、多样的追求,可能规划的水平就能达到一定高度。
第二是要培养看得懂文件和政策的人。这个好像很简单,但是实际上不是。有很多新人现在读不懂文件、不懂得政策当中要害的东西在哪里。
第三个是需要有应变和沟通能力的人,说大一点就是有格局的人。以后的规划,特别是更新类的规划,沟通所花的时间、精力比画图的时间要多得多,有可能80%的时间都是用在和别人沟通上,真正干活、画图的时间是极少的。去年我们去日本学习,约了一个很好的设计公司交流,大概花了两个多小时沟通,他们说规划的东西不重要,能达成共识才是规划的核心。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有应变沟通的能力。现在习近平总书记讲我们遇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搞城市规划小打小闹地变了很多,但是真正琢磨了生态文明、社会治理了吗?是不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觉得在这一方面我们现在是欠缺的。
首先,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很高要求,“一美三高”的空间治理体系(美丽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全域全要素管控等。其次,去年第五次中央财经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然后今年3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五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其中涉及空间的主要有三个,即土地、劳动力和数据。以上要求对广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出了很高标准。为此,我们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思考:
第一,我们要做好存量规划。广州快速发展了40年,已从高速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低效用地盘活、城市更新成为关注的焦点。为此,本轮广州国土空间规划明确提出要做存量规划,要在紧约束条件下支撑好城市高质量发展、支撑好实现“老城市 新活力”。
第二,我们特别强化确权工作。近年来,我院测量专业持续开展此方面的工作,包括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农村地籍调查、三调、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以及不动产历史数据整合等。确权工作是资源资产化的前提,是增加社会财富、促进要素流动进行市场化配置、释放改革红利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规划落地实施的重要保障。
第三,我们也特别重视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数字经济时代,城市发展已从要素驱动型转为品质引领型,尤其需要加大对城市关键岗位人才的关怀,并在空间上做好支撑,包括职住平衡、低成本空间的保留和提升、多元空间的打造等,这些都是我们规划师需要关注和思考的。
针对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到底需要怎样的规划人才,也许三言两语很难准确全面地表述清楚,我想可能包括这么三个维度:一是要有高度,需要站位高、水平高、引领型的智库型人才;二是要有厚度,需要比较综合的、知识体系较多元的人才;三是要有温度,需要热爱生活、热爱城市的人才。
一是要培养多专业融合的跨界人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规划院应当从聚焦传统规划建筑向山水林田湖草的大格局转变,规划师应当响应时代要求,熟悉或了解自然、地理、人文、政治、经济等内容,并充分运用到规划编制和政策研究中,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二是要培养拥有政府视角的智库人才。规划院内有很多设计人员都是完美主义者,更多关注纯粹的方案设计,却对政府的需求关注较少,导致设计方案不接地气、难以实施。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向省市区各级规划管理部门派驻规划师,既解决管理部门人员缺乏的情况,也保证规划师得到充足锻炼,确保规划师从落实法规规范、服务地方政府、保障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编制合规范、接地气、易实施的规划方案。
三是要补充大量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化人才。应对当前行业变革的要求,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成为了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规划院应当通过校园招聘、专题培训等途径,补充信息化专业化人才,完善人才交流培训机制,提高规划院作为政府智库的研究能力和规划水平。
下面我就从规划管理工作的角度谈一些个人想法。
第一,要提高规划人员的政治能力。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规划都和其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是密不可分的。规划是我们国家提高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规划工作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落实国家战略、体现国家意志,把提高政治能力放到重要的位置。
第二,要提高规划人员政策层面的研究能力。国土空间规划不仅是建设规划,还是治理体系背景下的治理规划,属于公共政策范畴。目前我们正在编制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还没有达到这个要求,还是过多地从技术层面研究一些东西,政策层面研究不够。
第三,要有“为民”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城市为人民。原来很多的规划是见物不见人的规划,没有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目前大家诟病比较多的就是我们的宽马路、城市病等,都是规划指导思想偏差造成的,所以我们规划的出发点、立足点要转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来,更多关注人的需求、人的感受和人的尺度。
第四,要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现在很多规划师去调研不知道和老百姓怎么对话,不会说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话,现场调研也是走马观花。我们河南省的市县的规划编制导则就提出来要编一个市级的规划,不但把市区要跑遍,也要把所有的县城跑到,要跑到70%的乡镇,要跑到30%-50%的村庄,这样才能把一个地方调查清楚。在去年开展的“乡村规划千村试点”活动中,要求每规划师必须在村里面住够10天以上,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了解到老百姓的需求。
第五,要提高规划师的洞察能力。特别是我们现在处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处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阶段上,同时又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规划师洞察风险的能力、洞察地方发展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内容根据现场发言整理,已经专家审阅。
欢迎加入国匠城学社知识星球
每日学习,共同进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匠城):自由论坛:如何为规划行业培养新一代人才?